賀麗
[摘 要]拓寬廣度、發掘深度,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從廣度和深度兩個角度展開思考,以便設計科學的、有效的教學方案。在語言積累、內容解讀、實踐活動等方面要體現教學的廣度,在解讀文本、鑒賞文本、拓展文本等方面要體現教學的深度;同時,深度要與廣度相互結合,以便設計出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教學設計;創新探索;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40-02
制約語文課堂教學的因素眾多。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就要從廣度、深度等方面積極探索,為課堂教學注入動力。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注重語言積累、情感體驗、實踐歷練等方面的創新探索,引導學生順利進入文本解讀、文本鑒賞、文本拓寬訓練等環節,努力拓寬課堂教學的廣度,多方發掘教學的深度,這樣能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提高教學實效。
一、語言積累有廣度,解讀文本有深度
語言積累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考慮各種制約因素,為學生學習提供條件。主動預習、掃除文字障礙、做好讀書筆記等,都能夠兼顧課堂的廣度和深度。教師要在學習任務、閱讀目標、操作方法等方面進行引導,讓學生順利進入學習情境中。在語言積累訓練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自主探究,以有效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如,教學《觀潮》一課,在預習階段,教師提出具體的語言學習任務:“自主閱讀文本,找出陌生的字詞,利用工具書嘗試理解這些字詞;畫出典型的描寫句子,進行佳句摘抄,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作用?!睂W生根據教師要求展開學習,課堂研讀氣氛逐漸形成。教師利用學習任務展開教學調度,為學生提供積累語言、學習語言的機會。
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常常呈現膚淺性特征。他們不能深入到文本核心,感受、體驗作者的情感,因此閱讀認知不夠豐富、深刻。為此,教師要進行創新設計,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如,教學《麻雀》一文,教師先為學生進行示范誦讀,然后組織學生展開朗讀學習,并為學生提供朗讀背景音樂,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展開情感朗讀訓練。在反復朗讀之后,教師為學生進行解讀,讓學生對文本的豐富內涵有了更多體驗。教師利用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老麻雀身上,你看到了什么?”學生紛紛給出他們的個性見解。有的學生說:“母愛的力量是無窮的。老麻雀舍己救子的表現感動天地。”也有的學生說:“作者通過場景描寫,對偉大的母愛進行謳歌和贊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p>
二、內容解讀有廣度,鑒賞文本有深度
內容解讀主要體現在誦讀、主題梳理、情節講述、人物性格分析、文意發掘等方面,而文本鑒賞要有深度追求。教學廣度和深度只有兼顧和融合,才能給學生深度的學習體驗,產生學習的動力。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為學生提出適宜的學習任務,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這樣能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課堂上,學生有主動體驗的意識,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學習訴求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鑒賞中實現認知內化。
內容解讀有多種路徑,教師要根據要求進行具體的安排。如,《走月亮》一文,描繪了一幅溫馨的畫面。作者回憶小時候與母親一起月下散步的情景,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為調動學生的閱讀情感,教師提出朗讀比賽的活動:“這篇課文有特定的情感。請大家深入解析文本,展開朗讀展示,先小組選拔,然后參與班級比賽。”學生聽說有朗讀比賽,自然有濃厚的參與興趣。在具體準備階段,教師為學生傳授一些朗讀技巧和方法,要求學生在抑揚頓挫等方面展開訓練,讀出作者豐富的情感。朗讀比賽順利推進,學生表現可圈可點。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評價,將朗讀比賽推向高潮。
在課堂上,教師不妨提出一些鑒賞任務,讓學生對文本典型語段進行深度解析,形成感知體驗。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文,教師便提出語言鑒賞任務:“自主閱讀文本,找出精彩的描寫片段,展開語言鑒賞,從多個角度分析寫作特色?!苯邮苋蝿蘸?,學生能夠深入到課文中,篩選精彩的片段,進行分析。如:“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睂W生開始分析解讀:“這段描寫非常生動形象,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將爬山虎的腳的特征描繪出來了,表達了對爬山虎這種植物的喜愛之情?!苯處煂W生個性鑒賞進行點評,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理,給學生更多的學法指導。
三、實踐活動有廣度,拓展文本有深度
設計課堂訓練活動時,教師要對各種制約因素進行考慮,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展開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訓練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學科認知。課本演繹、課文復述、課堂辯論、質疑閱讀、角色誦讀、語言鑒賞、讀寫展示、信息搜集等,都屬于語文實踐活動形式。教師要安排好實踐活動,提升活動的廣度,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形成學習認知。
學生有比較豐富的生活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接軌學生的生活認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機會,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形成學習認知。如,教學《爬天都峰》一文,教師先組織學生閱讀文本內容,梳理基本情節;然后提出課堂演繹的任務:“以同桌兩個人為單位,自行創編課本劇,并現場進行展示表演,對文本內容進行直觀展示?!币驗榍楣澅容^簡單,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到課本劇創編之中。教師跟進指導,對人物角色性格特點進行提示,讓學生對臺詞、動作、表情等展開深入研究,以提升演繹的品質。學生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很快就有真切的體驗。在課堂演繹階段,學生積極展示,課堂學習氣氛濃厚起來。一個演繹活動,給學生帶來實踐體驗的機會。學生參與熱情很高,說明教師教學設計很成功。
在設計閱讀訓練時,教師要有拓展意識,讓學生結合課內外展開學習體驗,這樣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閱讀感知。如,教學《精衛填海》一文時,教師給學生設計一個延伸閱讀的實踐任務:“課外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搜集精衛填海的相關信息,利用網絡平臺傳給老師,給老師的教學設計提供更多參考?!苯邮苓@個信息搜集任務后,學生都能夠積極響應。有的學生找出相關的文字資料,也有的學生搜集到動畫片視頻,還有的學生提供了插圖信息。教師對學生搜集的信息進行整合,最終形成展示內容。在課堂展示階段,學生都能夠看到自己搜集到的資料被投放出來,課堂互動氣氛熱烈起來。教師利用信息搜集的機會,將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課堂教學有了廣度,文本解讀也有了深度。這樣的學習實踐活動無疑是最為成功的,學生從中獲得的學習體驗是豐富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從文本解讀、文本鑒賞、文本訓練等角度進行多元探索,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廣度和深度的探索中發展學習認知。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