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笑
[摘 要]“朗讀”“讀一讀”“默讀”是統編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的常見形式。在課后練習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緊扣課程標準,并依據年段目標和教材中對學生“讀”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真正發揮語文課后習題中“讀”的教學價值,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關鍵詞]課后練習;朗讀;讀一讀;默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66-02
統編教材主要采取“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編排形式,非常注重對學生“讀”的方法、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尤其是在課后練習中,“讀”出現的次數有200多次,足以說明新教材對“讀”的重視程度。“讀”的含義很廣,在語文教學中,“讀”主要包含朗讀、默讀、瀏覽等多種形式,而在課后練習方面,“讀”的訓練主要有朗讀、讀一讀、默讀三種形式。那么,如何區分這些讀的形式及其聯系呢?
一、朗讀
所謂朗讀,就是指清晰響亮地讀。朗讀在統編教材的課后練習中所占比重最大,可以說朗讀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一種語文學習形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階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學語文教材也特別重視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并以梯度式和層級性方式出現,逐步走向豐富與多元。
(一)低年段的朗讀
低年段的朗讀教學應把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語言本身上,雖然教材中也提出“分角色朗讀課文”“想象畫面”等朗讀要求,但是對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則是定位在“學習”一詞上。而在低年段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中,關于朗讀的要求則是比較具體的,在一年級上冊《秋天》一課中就提出了注意讀好“一”的變調與標點的停頓,讀好不同句子的要求,如讀好感嘆句,讀好停頓,讀好長句子,讀好對話等。總之,在低年段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依托課后習題和課程標準對學生進行朗讀課文的指導,以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二)中年段的朗讀
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到了中年級以后,教材中對學生朗讀的要求則顯得豐富而多元。在三年級教材的課后練習中提出了“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要求。由此可見,低年段朗讀側重于理解,中年段朗讀側重于感受。“有感情朗讀”是比“正確、流利、理解”更高一層次的朗讀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想象畫面、還原語境等方式幫助學生真正讀出情感,讀好課文。
(三)高年段的朗讀
到了高年級以后,“體會情感”“想象畫面”依然是學生朗讀的主要要求,相對來說,更側重于讓學生讀出對課文的獨特理解和對作者的獨特感受,以幫助學生形成對文本內容的個性看法。如在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一課的課后練習中就提出了“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筆下四季之美的獨特韻味”的朗讀要求。在《軍神》一課的課后練習中提出了“從下面的句子中,體會劉伯承的心理活動,再有感情地讀一讀”的目標要求。因此,在這些課文的朗讀中,教師就要從挖掘文本本身的內涵與語言風格入手,讓學生讀出文本的獨特韻味。
朗讀對于學生的思維提升、語感形成以及審美能力的提升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依托課后習題,緊扣朗讀的目標要求,注重對學生朗讀方法、朗讀技巧的指導,以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升。
二、讀一讀
“讀一讀”在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中也有著不少分量。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讀一讀”屬于動補形式的短語,前面的“讀”這個詞語表示動作,后面的“一讀”這個詞語對“讀”的方式進行了補充。教材中關于“讀一讀”的要求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低年段的“讀一讀”
“讀一讀”是低年段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的重要內容,從語境來看,低年段的“讀一讀”主要表現為出聲讀,它對學生讀的要求較低,只需要學生能夠識字、正音或者讀通句子即可。另外,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由于還不會默讀,所以出聲讀一般都是學生閱讀的常態。需要指出的是,對低年段學生來說,“讀一讀”和朗讀并不沖突,因為“讀一讀”針對的內容主要是知識性較強的文章、詞語、句子,與它緊密聯系的課后練習常常是“說一說、記一記、做一做、比一比、寫一寫”之類的內容。這就意味著學生在“讀一讀”完成以后需要緊接著進行下一步的動作,“讀一讀”只是訓練的手段,是為學生解決跟文本有關的問題而服務的。因此這一階段的“讀一讀”,教師要讓學生盡力出聲讀,敢讀,會讀,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二)中高年段的“讀一讀”
相對于低年段的“讀一讀”來說,中高年段的“讀一讀”安排得不多,在各個學段各編排了6次。在中高年段的“讀一讀”中,有的是指向朗讀的,有的是指向默讀的,相較于朗讀、默讀、快讀、速讀等朗讀方式,“讀一讀”顯得更為通俗易懂些,也更容易被學生理解與接受。因此,教師要依據課后習題中提出的“讀”的要求給予學生恰當的朗讀指導,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升。
三、默讀
所謂“默讀”,主要是指不出聲地讀書。與朗讀相比,默讀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及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閱讀習慣的形成。統編教材在二年級就初步提出了默讀的要求,在中高年段的課后練習中側重于對學生進行默讀訓練,以促進學生默讀能力的提升。
(一)課標中對于學生默讀的要求
課標中對第一學段學生提出的默讀要求是“學習默讀”;對第二學段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初步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對第三學段學生提出的要求是“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在默讀訓練中,教師要能夠依照課程標準對學生進行指導,以使學生的默讀能力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
(二)關于中高年段的默讀
在統編教材中,朗讀與默讀是互相補充的。如在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課后練習中提出“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反復朗讀,讀出情感的變化”這樣的要求。從這個習題訓練來看,主要采取的是默讀與朗讀相結合的形式來讓學生體會文本的情感和內涵。再如,在《草船借箭》一課的課后練習中提出了“默讀課文,按照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的要求,默讀主要指向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在課后習題教學中,教師如果對“默讀”這個要求仔細研讀的話就會發現,在“默讀”后面大都跟有“想想”之類的動詞,其目的在于讓學生養成讀想結合、讀思結合的習慣,使學生能夠與文本深入對話,真正理解文本的內涵。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如在《開國大典》一課的課后練習中,提出了“默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字里行間傳遞出的熱烈、莊嚴的氣氛。再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在旁邊做好批注,和同學交流”這樣的訓練要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邊閱讀邊批注的習慣,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閱讀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背景下,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在朗讀、讀一讀、默讀等方面的要求,挖掘出課后習題中“讀”的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朗讀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