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增強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注入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信息時代的新媒體手段為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注入了活力。本文探討將新媒體資源合理運用到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的實踐策略,使文化學習成為一種常態,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新媒體 大學英語 文化自信
一、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我國文化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既是滿足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也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技術手段開始廣泛而持續地應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之中。我國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在不斷地進行著變革和轉型。新媒體提供的海量多媒體信息,操作的便捷性,以及即時的共享和交互功能,使之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和手段。如何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實施文化教學,讓青年學子保持文化自信,并掌握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主動權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新媒體對大學英語課堂的影響
新媒體基于數字技術,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快速地傳播多元化的內容和思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積極互動。應用于大學教育的新媒體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媒體、手機移動媒體和網絡學習互動平臺。新媒體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真實的學習內容和素材,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得知識,課堂教學實現向課堂外無限延伸,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新媒體把動態和靜態的媒介融為一體,具有直觀和鮮明的特點,表現力非常強,因此更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媒體通過提供真實的交際平臺,可以為學習者創造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非常適合協作互動學習。在教室授課環境下,由于班級人數多,課時有限,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無法做到高頻率的溝通和交際,而語言的學習又恰恰需要大量的操練和互動,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一些網絡學習平臺良好的監控和反饋功能,可以讓教師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此調整授課策略,讓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在筆者所在的學校,大學英語課程近年來實施以新媒體為依托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慕課,微課,外研社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建立了從形式到內容多維度立體化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新媒體提供的豐富多彩的內容,形式多樣的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堂內外,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三、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培養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大會上提出文化自信,進一步拓展和完善了“四個自信”。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黨和人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中華文化的復興、傳承和發展,一方面有助于實現中國夢,另一方面可以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 新時代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人才,責任重大,意義深遠。當今世界局勢風云變幻,一些西方勢力企圖從意識形態等領域進行滲透,破壞我國的繁榮和穩定。無論是香港暴亂事件背后某些西方國家混淆是非,顛倒黑白,還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某些西方國家試圖對我國進行污名化,這些事件時刻警醒著我們外部環境的嚴峻。因此將文化自信融入到大學課堂,使其進入到學生頭腦,使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成為中華文化的優秀傳承者意義重大。
2.加強民族自豪感,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繁榮發展的巨大精神財富,青年學子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通過深入的理解,吸取精華,提升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并通過實踐不斷創新和發揚。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和便捷,因此青年學子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肩負著向國際社會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增進國際交流的重任。當今中國正處于全新的發展階段,國際地位逐步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加強,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旨在讓國際社會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增進對彼此的信任,為我國在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減少政治阻力。
3.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進入21世紀,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這就對我國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傳授語言知識,更要注重文化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認識和深入理解本族語和目的語的文化差異,樹立跨文化意識。培養跨文化意識需要通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讓學生意識到并理解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之間的關系。對英漢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認知 ,一方面包括大學生對英語所承載的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只有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了充分的學習和積累,才能對英美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跨文化意識的樹立,可以為學生今后在國際化環境下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今后的國際經濟往來、對外交流中,當面臨英漢兩種不同文化的語境時做到自信從容,游刃有余,同時面向世界準確、有效地介紹、宣傳、弘揚中國文化,增進和各國人民之間彼此的了解。
四、新媒體下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培養文化自信的策略
1.課堂教學中挖掘和補充中華優秀文化內容
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主題,挖掘和補充我國優秀的文化內容,在課堂上進行講解。目前筆者所在學校大學英語課程使用《新視野大學英語》作為主要教材。例如第2冊第1單元的主題是“學習”,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啟發學生探討我國古代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比如,蘇秦錐刺股、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讀書等等。而在學習第4冊第4單元“自然”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從而教育學生人類行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應遵循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共存。各國的發展應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 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人類文明的多元化發展。
教師選取部分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英漢翻譯作品,增加有關中國歷史、地理、人文及經濟等方面的材料,讓學生在進行英漢互譯練習的過程中,熟悉中華文化,并通過教師的拓展講解和學生的課堂討論進一步深化和理解。遇到和傳統文化相關的單詞和短語,教師可以講解其文化背景和內涵。例如,Dragon一詞在中華民族是一種精神象征,代表著權勢和尊榮,而在西方文化中卻被視為邪惡。教師應找到中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點,使學生真正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提升用英語講述本國文化的能力并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
2.充分利用新媒體中的資源進行中華優秀文化教學
新媒體的涌現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語言教學的成效。針對大學英語中的文化教學,教師應將教材與新媒體結合起來,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中可獲得的相關視聽信息,通過線上布置任務,線上線下發表見解,自由討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和思考,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
比如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第4冊第4單元“自然”這個主題時,教師課前通過微信群發給學生CGTN公眾號推送的習近平總書記講述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英文視頻,讓學生了解中國的生態價值觀,從網絡上搜索有關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介紹,發送給學生。接著,教師在外研社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上針對視頻的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回答,檢測學生對視頻內容的理解,在平臺上讓學生完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漢譯英練習,強化用英文講述中國思想。在課堂上,精心準備和設計多媒體課件,圍繞課文講解,進一步滲透和自然主題相關的中華文化。課后,大家通過微信群自由討論自己的看法,提出保護自然的措施。思維的碰撞之后,學生整理思路,以書面表達的形式在IWRITE線上平臺提交作文,做最后的單元主題總結。學生在微信群、QQ群或教學平臺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或表達了自己的感想后,教師應及時作出有效反饋,保持情感互動,營造一個溫馨活潑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3.組織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
積極開發第二課堂,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首先線上線下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主題活動,比如,以文化為主題的英語形式的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及英語角。其次,建立網絡學習社區論壇,教師和學生自由上傳文化學習的資料,隨時更新,并通過學習社區的在線互動功能,師生、同學們之間展開討論。此外,學生廣泛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文化的書籍,開展讀書活動,讀書之后進行總結,對書中反映的文化差異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后,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如接待留學生,接待外賓,擔任國際會展活動的志愿者,讓學生在實踐之中切實體驗和處理文化差異。
五、結語
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是多維度的,教師應提高自身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的能力,將新媒體資源充分運用到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當中,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斷創新與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學生本土文化的積累,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讓其成為當擔民族復興大任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紅毅,楊柳.借助探究社團體系,提升大學英語文化自信[J].文教資料,2019(24):211-213.
[2]王玉婧.新時代中國大學文化自信的新境界[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7):142-144.
[3]游麗花.新媒體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學科轉向與邁進[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7):140-142.
[4]蔣益.將傳統文化融匯于高校英語教學[J].文學教育,2016(6):86-86.
[5]班蓓.新媒體時代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策略[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5(2):97-98.
[6]任麗.構建“4+2+1”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外語:中英文版,2012(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