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信息素養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內涵至少應該包括信息意識與態度、信息技術知識、信息技術能力、信息策略方法和信息倫理道德等五個方面。為了緊跟時代步伐,滿足社會發展信息人才的需求,信息技術課程走進高中教學課堂,旨在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技能、增強信息意識、發展計算思維、提升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核心是讓學生成為具備較高信息素養的中國公民。因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已成為高中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當中首要任務。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信息素養 培養策略
信息技術遍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不僅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諸多便捷服務,而且也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新課程標準將高中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三個模塊,就是提出如何制定滿足學生多元需求的課程設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體現信息技術課程的層次性教學擺在了我們學習的首位,我們通過新課標課程結構調整讓大部分學生感受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的資源優勢,但真正發展學生的計算思維,凸顯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我覺得還要結合恰當的培養策略與教學實踐活動才能滲透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項目教學法,體驗大數據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在新的一輪科學技術沖擊下,信息技術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根據學生使用電子設備的普及率(以湛江市區為例)學生普遍認識和感受到“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信息時代,但是信息使用引發的相關問題和對相應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就需要我們老師進行學習引導,正確指引學生與信息技術零距離接觸,揭開信息技術實用率的神秘面紗。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項目教學法,“學中做,做中學”層層深入,擴大、強化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知識學習。
例如學習第五章《數據處理認識大數據》時,我結合關聯分析設置 “網絡購書”實踐項目,組織學生探究“網站為用戶自動推薦商品的原因”辨析網站獲取用戶數據信息的基本類型,了解基本分析方法,思考網站數據可能對我們的影響。還可以引申下載、查找數據聯系,發散學生思維,邏輯遞進,操作步驟考慮到網絡支付的安全問題,能完整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學習與實踐,重構教學組織形式,學生是項目的設計者,實施者,老師作為實施過程的引領和咨詢者,引導學生“嘗試----驗證---修正”的“試錯”過程,促進思維發展,體驗大數據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項目教學法的實踐效果在這次網絡學習中得到了驗證 ,經過這種授課訓練模式的學生,一能熟練使用網絡下載工具,運用登錄設置等操作模式;二能通過網絡選擇購買適合自己的學習課程,具備利用大數據分析的能力;三認識到既要積極利用網絡大數據,也要注意網絡安全方面的意識,不隨意透露自己個人隱私,不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
二、自主操作,提升計算思維和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需要給學生預留出足夠的自主上機操作時間,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進而夯實信息技術基礎,為后續學習更加復雜的信息技術知識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著眼于教學進度,在每一個教學知識點設置自主實踐環節,也注重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
《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這一章節中《選擇適當的形式發布三維作品,實現表達意圖》,這一知識點除了注重教師的示范和學生動手實踐相結合,還切實培養學生三維設計與創意能力。
上機操作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理論講述的方法,向學生講授如何操作才能使界面的視覺效果更好。然后導入各種有創意的三維作品,如“創意帽子的設計”讓學生自主操作、自行編輯。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扮演輔助指導的角色,對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予以及時糾正。但在實操前,老師要規范標準,培養學生美學思維,建模規劃開始,鼓勵學生多看作品,實用與設計創意結合,借鑒案例先模仿后探究,獨立思考,個人審美又具備作品功能性,注重信息技術與現實生活結合。
比如有的學生修飾帽子時,往往隨心所欲,此時,教師應當指出學生的實操設計問題,并指導學生,細化他們的作品,藝術的效果,特殊的功能,科技含量,如現在針對疫情情況可以設計具有防護,紅外線測溫,病毒警告功能的帽子,還可以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學校平臺,班級平臺發布作品,引導學生欣賞和評價,交流思想,在好的美的正面的環境中熏陶信息化教學。
運用三維設計的思想、方法和技術進行創作與表達,通過學習中的交流和互相評價,樹立數字環境下積極進取(信息社會責任)的態度,了解信息技術。利用科技,掌握科技,將科技用于生活。
三、正向引導,各抒己見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漸純熟,一些不法分子以信息技術為載體,通過病毒傳播、黑客攻擊等手段竊取用戶信息,致使一些單位或者個人信息泄露,給整個社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給單位與個人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或者名譽損失。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教師應當積極傳遞正能量,正確引導學生在掌握信息技術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個人價值觀。并通過召開班級座談會的方式,針對網絡犯罪以及非法行為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學生具有高尚的信息道德品質,為推動信息社會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以《大數據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為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引用一些病毒傳播、網絡黑客攻擊的反面教學案例,來詮釋信息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闡述如何界定信息道德。因好萊塢大片《特洛伊》而一舉成名的“木馬”(Trojan),在互聯網時代讓無數網民深受其害。無論是“網購”、“網銀”還是“網游”的賬戶密碼;,只要與錢有關的網絡交易,都是當下木馬攻擊的重災區,用戶稍有不慎極有可能遭受重大錢財損失甚至隱私被竊。 2012年12月6日,一款名為“支付大盜”的新型網購木馬被發現。木馬網站利用百度排名機制偽裝為“阿里旺旺官網”,誘騙網友下載運行木馬,再暗中劫持受害者網上支付資金,把付款對象篡改為黑客賬戶。
當教師講述了病毒傳播對個人信息安全的危害以后,以班級座談會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和個人看法。比如學生甲:“信息技術是服務于民、方便于民的一項高科技技術,我國應當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懲處不法分子。”學生乙:“學習信息技術,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大眾,而不是為了個人私利,去惡意竊取他人信息。”學生丙:“我們應該建立和完善互聯網舉報機制,讓不法分子無處容身。”學生通過發表個人感想,既活躍了信息技術課堂氛圍,同時,也使學生樹立了正義感,對信息道德觀的養成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四、了解科技,選拔人才
信息技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包括學習、工作、購物、旅行等都融入了信息技術元素,因此,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知識,而且也需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靈活運用,并充分發揮創造創新能力,在實踐應用過程中,不斷產生新思路、新方法,以體現信息技術的最大化價值。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開展信息技術知識競賽及社團活動等活動,并以活動為載體,及時發現技術創新達人以及技術應用高手,進而為省科技競賽做好人才選拔。
五、結束語
高中是學生理性思維成熟的關鍵階段,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夠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促進學生信息道德觀的養成,幫助學生提高信息技術的實踐應用水平,使學生在未來肩負起信息社會的光榮使命。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始終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主抓手,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為培養全能型人才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謝瑜.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30):64.
[2]肖樹文.淺析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信息素養[J].新課程·下旬,2018(10):120.
[3]劉芳.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