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摘要:目前,高校教育發展日益迅猛,“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的要求。高校教師思政教育親和力的提升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學生能夠更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思政教育 如何提升 親和力
引言
根據現在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情形,學生和老師互動的情景很少,上課參與率的熱情較低,老師上課效率較低。此類情況普遍存在各大高校中,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甚微。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學生有良好的三觀不僅僅是高校輔導員的責任,也得益于思政課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在多媒體時代,運用高校思政教育課堂,提升親和力,讓學生在大學四年中加強意識,對以后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有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刻不容緩。
1 親和力能夠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思政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它的的主要目標是價值輸出,重要目標是品質培養,教育內容的主體以情感作為媒介,更能使被教育者的情感豐富。大學生的情感教育尤為重要,課堂上沒有情感的交流,只是比較呆板的灌入式的教育,課堂效率必然不會太高。由此可見,思政教育的親和力起到關鍵性作用。親和力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滲透,通過和學生互動的方式,了解現在的學生所想,讓他們不在流于表面接受課堂上的教育,而是真正從內心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高校思政教育的親和力要求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善于利用多媒體,以學生喜歡的方式開展教育,采用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用唱歌、繪畫、跳舞等活動激發學生熱情。讓課堂不再拘泥于形式主義,而是全面開花,這樣不但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讓思政教育的價值觀滲透到這些活動中,效果顯著。教育者的親和力也是個人魅力的體現,上課之前多花點時間備課,研究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讓嚴肅的課堂氛圍融洽,師生其樂融融,這樣的教學模式更能引起學生共鳴,參與度高。
2 優化措施分析
2.1提升高校思政教師的親和力
思政課教師不僅僅需要自身過硬的專業水平,更需要親和力。一些思政課教師上課一直采用以往的教學模式,甚至幾年教學課程都采取同樣的教案,不去學習更新,思維模式也是比較古板,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育,忽視現在的實際情況,也不考慮學生能否接受,接受程度如何。理論實踐結合較差,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的接受度較低,效率也比較低,由此可見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至關重要。在課堂上,思政課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平等,教師要多接觸學生,提高相互之間信任感,學生能感覺到教師的用心和付出,課堂上相互配合,達到效果。學生個體差異較大,不同學生想法較多,教師在針對這部分同學可以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用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之間要相互尊重,充分運用課堂上的思政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具有親和力的思政教育對教師是一種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更是大有裨益。
2.2提升語言表達,聯系實際
思政課教師的語言就是最好的工具,學會利用自己的語言將思政課的精髓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學習、學會思考、融會貫通課堂的內容。思政課的內容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旨:必須時刻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就容易造成很多思政課教師的語言枯燥、形式單一,如果想要學生更容易接受,效率更高,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至關重要。語言的親和力可以體現在這兩點:幽默風趣、充滿智慧。既要將意識形態的內容給學生講授,又要采取接近學生的模式開展,對思政課教師也是一種教學經驗的提高,更有利于師生關系的融洽發展。思政課教師也要轉變思維,不再沿用舊的教學模式,要與時俱進,和學生打成一片,學會用一些學生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表述思政課的思想內容,不再脫離實際,而是根據學生的思維和容易理解的詞語去解釋一些詞匯。思政課教師善于發現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多和學生交流,改變自己的表達模式,用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去給他們傳授一些經典的思想,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F今的學生很多不了解國家大事,對于一些網絡上的言論不能明確辨別,容易被誤導。思政課教師要及時發現這些問題,課堂上也可以找出一些熱點話題進行討論交流,學會傾聽,了解學生所想,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讓他們明辨是非,不做“鍵盤俠”。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一些重要的節日通過一些小故事、視頻或者學生問答的方式來傳達,譬如國家安全教育日是每年的4月15日,可能很多大學生都不了解,也不知道這個節日的內涵,也覺得離自己很遙遠。教師可以舉例說明一些危害國家安全的做法,讓學生有意識知道一些行為是違法的,不能輕信網絡謠言,對一些不法分子的做法要和輔導員反映,自己不能判斷的一些行為要去及時詢問,思政課教師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正確的觀念。
2.3 重視語境,改變觀念
不同的話在不同的情況下說出來效果有很大差別,在什么樣的環境講什么樣的話也是教師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在課堂上,教師不能用不適合的語言給學生灌輸思想,要學會用適合課堂的學生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啟發引導學生,不能用慣性思維來表達思想,容易產生誤解。一些官方語言有點生硬,學生難以理解如同嚼蠟,教師上課也會索然無味,必須考慮到這一代學生的語境,用他們耳熟能詳的語言來傳授知識,課堂效率必然提高。教師必須意識到學生是很容易接受新知識的,只是需要我們改變自己的思想,去不斷提高自己,跟上時代的發展。
3 結語
高校思政課重在啟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也要學會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自己的教案,重視學生的想法和思維模式,用更有親和力的語言去傳播知識。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如何傳道,如何授業,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解惑,這是每個思政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不能僅僅使用固定思維,學生是靈活的,教師更要學會變通。相信在這樣的教學模式的引導下,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效率也得到提高,師生之間交流更多,高校開展思政課的初衷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