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柳燕

【摘要】思辨閱讀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導讀問題、自主表達等多種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完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 思辨閱讀 閱讀能力 語文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至關重要。對于學生而言,一旦形成了一種思維方式,就很難被遺忘,也不會輕易發(fā)生改變。在“思辨性閱讀”過程,“閱讀”是關鍵,“思辨性”則是一種方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思辨性閱讀”指的就是:學生在閱讀活動過程所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提升思辨能力、閱讀能力和知識接受能力。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思維閱讀呢?
一、借助思維導圖,引導思辨閱讀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強,但抽象思維尚未發(fā)展成熟。在閱讀學習過程,學生需要借助自主的形象思維能力,理解抽象問題,但該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一定難度。而倘若能夠將思維導圖引入其中,則可以幫助巧妙地解決這一問題,從而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識。思維導圖借助線條、符號等,能夠將抽象的知識點,轉變?yōu)榭梢暬膬?nèi)容,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這課的教學中,教師按照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
有位學生在課后,興奮地走到教師面前說到:“老師,老師,昨天我在預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很多地方都無法理解,但是今天通過您呈現(xiàn)的思維導圖,就很快理解了文章內(nèi)容,我甚至感覺自己都差不多能夠背出課文了?!比绱丝梢姡瑢⑺季S導圖引入課堂,能夠幫助學生清晰地了解文章脈絡,并且形成系統(tǒng)性的知識結構,強化形象感知。
二、借助導讀問題,引導思辨閱讀
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是提升閱讀質量的關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加強對閱讀學習的重視程度,然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以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以及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讓學生從閱讀過程真正受益。教師需要基于文本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設計相應的導讀問題,對學生進行逐步引導,使得他們能夠順利展開思辨閱讀,從而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
(一)借助“導讀問題”,推進思辨閱讀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辨閱讀,可以強化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使得學生能夠與文本展開深入對話,從而全面把握文本內(nèi)容。作為一種個性化的閱讀方式,思辨閱讀的開放性特征非常明顯。在思辨閱讀過程,學生需要對文本進行發(fā)散性理解。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思辨性閱讀,應該以文本為基礎,強調開放性,但不能過于隨意。只有借助正確的閱讀方式,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內(nèi)涵,才能使得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具有意義,才能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絕句》中的這句詩:“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從表面看來,是在描寫景物,但從本質角度而言,這句詩其實采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方式,即:表明寫景,實則抒情。尤其是“杏花雨”一詞,更是讓讀者產(chǎn)生無限遐想。在組織這篇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詩人在詩中所寫的‘杏花雨,代表的是什么嗎?有同學告訴老師嗎?大家一起感受一起吧!”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立即展開了思考,有的學生回答:“‘杏花雨指的是杏花花開時節(jié)的雨吧!”于是,我再提出了一個問題:“從字面上來看,這種理解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他同學,你們怎么看?你們也覺得應該這么理解嗎?”之后,學生們開始討論,很快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清明時節(jié),杏花樹上開滿了杏花,此時,下起了雨,就是詩人所寫的‘杏花雨。”還有的學生說:“杏花開在春天,這個季節(jié)的雨水落在杏花上,然后隨風飄落,帶著杏花的香味,所以形成了‘杏花雨?!边€有同學爭著說:“‘杏花雨并不是真正的雨水,而是詩人采用了一種特殊的方法,將一片片飄落的杏花,稱之為‘杏花雨?!?/p>
這種思辨閱讀方式,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在思辨過程,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逐步加深,同時也不斷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與記憶,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把握文本內(nèi)涵。
(二)借助“導讀問題”,驅動思辨閱讀
在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過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問題教學法,借助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辨閱讀的順利展開。如此,能夠使得學生加深對文本的印象,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三、借助自主表達,引導思辨閱讀
思辨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問題、自主發(fā)表意見。事實上,思辨閱讀過程,就是學生運用思維的過程。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辨閱讀,強化閱讀效果。
(一)“從教”轉向“從學”
所謂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習。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轉變思維,“從教”轉向“從學”,給予學生自由發(fā)展空間。
例如,針對《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教師設計的教學如下: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小興安嶺在地圖上的位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要求學生從導游的身份,結合課文寫一篇關于小興安嶺的紀錄片;自由朗讀課文,給自己的導游紀錄片配音。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得到充分尊重。通過閱讀課文、查詢資料、寫紀錄片等環(huán)節(jié),積極發(fā)散思維,把握文本內(nèi)容。
(二)“問題”驅動“任務”
當學生對某個知識點存在疑問的時候,教師經(jīng)常會向學生追問:“你為什么這樣認為?”這樣的問題,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與思考,積極發(fā)散思維,并展示思維成果。
例如,在《荷花》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抓住“冒”這個字,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
師:作者運用“冒”這個字,想展示荷花的什么狀態(tài)?
生:根據(jù)“冒”這個字,我們可知道,此時的荷花正處于快速生長期。
師:能說得再具體一些嗎?
生1:荷花非常努力的向上長。
生2:荷花長的速度就像奔跑的小女孩。
師:恩,很好,大家回答的都不錯。根據(jù)一個“冒”字,我們能夠看出荷花正處于迅速生長階段,充滿了生機。那大家再思考下,從“冒”字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荷花之美嗎?
生:荷花的美,本來是靜態(tài)的,并且作者的文字也是靜態(tài)的,但一個“冒”字卻將這種原本靜態(tài)的美,轉變?yōu)榱藙討B(tài)的美。
上述案例中,教師抓住一個“冒”字,引導學生對課本內(nèi)容展開分析,使得學生在掌握這個字意思的同時,領悟了這個字所蘊含的內(nèi)容,掌握了“冒”字的作用,使得課堂更具趣味性。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促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完善知識體系,借助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不斷發(fā)現(xiàn)“知識新大陸”。
參考文獻:
[1]袁亞琴.思辨性提問:童心語文課堂的美妙音符[J].小學教學研究,2019,(15).
[2]李冬艷.學思相伴,讓思辨性閱讀綻放活力[J].內(nèi)蒙古教育,2018,(18).
[3]樊金梅.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