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業清
【摘 要】 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情況,在注重培養學生基礎數學知識認知能力的同時,嘗試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逐漸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合作學習活動就在此時進入高中數學課堂之中,成為教師講解數學知識中的常見活動。因此,筆者提出優化分組、教師介入,以及系統評價等策略,淺談如何有效地應用合作活動,提升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合作 ?高中數學 ?分組 ?評價
在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應用合作活動,不僅能夠打破傳統數學課堂中的封閉狀態,同時能夠將課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占據課堂中的主體位置,表述自身的見解。但是,從目前高中數學課堂中應用合作活動的實況可以看出,存在部分制約合作活動彰顯應有價值的不利因素,造成合作活動應用效果不佳的情況。因此,一線高中數學教師應當針對當前出現的問題,作出針對性的改進,從而讓學生從合作活動中汲取養分,逐步提升學習的質量。
一、優化分組,奠定合作基礎
對學生進行分組是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的前提,但是,在以往的高中數學課堂中應用合作活動時,教師往往都是根據學生座位的遠近,對學生進行安排,造成各小組水平不均,小組內學生之間不具有差異性的現象。所以,為了提高合作活動的應用效果,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數學知識認知情況,以及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力等,進行組員的劃分,使得學生在差異化水平的小組中進行交流和討論,共同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有效認知。
例如,在《圓的方程》中應用合作活動,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圓的標準方程和一般方程”等內容,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隨后,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結合學生在以往數學課堂中的表現,對學生進行定位和分層,指出學生之間的差異。之后,教師以互補性的原則為標準,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保持小組中學生之間的互異性。緊接著,學生在小組中開展交流討論的活動,并且基于自身的實際能力,找準自身在小組當中的位置,更好地配合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同完成對本節課數學知識的探討,提升《圓的方程》的學習質量。
顯而易見,在向學生教授數學知識中,教師結合學生的實況,進行組員結構的安排,能夠做好合作活動開展的前提工作,使得學生在有效的交流、討論中,提升學習的質量。
二、教師介入,提升合作效力
在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生基于自身的知識儲備量,對新認知的內容進行理解,從而逐步完成對基礎知識的建構,其中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但是,在該理論中也同樣指出,教師在學生的認知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到將學生認知的內容帶到學生面前的作用。因此,在開展數學課堂中合作活動中,教師也不能將主導權完全地交給學生,而是應當明確自身的位置,科學地介入學生的合作交流活動。
例如,在《空間幾何體的結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出合作任務,以及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等途徑,有效地介入學生的交流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先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分析,指出需要學生建構的基礎數學知識,隨后,教師根據上述內容,給學生設定合作交流任務,為學生的合作交流活動指明方向。之后,在學生自主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仔細觀察學生的交流情況,當學生在交流中出現問題后,教師也應當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突破瓶頸,從而實現本節課合作活動的有效開展。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數學課堂中應用合作活動,教師硬明確自身的位置,有效地參與合作交流的活動,能夠提升合作的效力。
三、系統評價,促進針對改進
教育評價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評價的形式,學生不僅能夠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也能夠找到改進的方向,從而為之后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應用合作活動后,教師也應當基于合作活動的優勢,創建多元參與的評價形式,讓學生在獲得多方位、綜合性的評價內容中,逐步提高學習的質量。
例如,在《橢圓》的講解中應用合作活動后,教師先根據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以及學生最終認知數學知識的效果等,設定評價的標準。隨后,教師組織互評和自評,以及師評工作的開展,使得學生可以基于評價標準,逐步認識到自己在本節課合作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可以改進的方向,以便之后更好地參與其他數學課堂的合作活動中,實現高效數學課堂的生成。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應用合作活動,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的優化,有效的介入,以及系統的評價等,都能夠解決合作學習活動應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但是,高中數學教師也應當認識到,真正地實現合作活動的最大應用價值,絕不是單純地依靠上述改進形式就可以落實的。因此,在之后向學生教授數學知識中,教師也應當繼續分析合作學習活動的應用方式,找準合作活動與數學學科之間的結合點,促使合作活動能夠在數學課堂中發揮最大效力,實現數學知識的有效講解。
參考文獻
[1] 郭井剛.緊扣聯結能力,優化高中數學教學[J].數學教學通訊,2017(36):53-54.
[2] 趙曉利.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