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凱
【摘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對初中生而言難度不小,學好《道德與法治》除要學生具備一定理解問題的能力之外,教師也要從降低學習難度方面著手。讓學生在理解《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前提下應用案例教學法,借助具體詳細的案例解釋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便于學生理解和感悟,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率。本文的研究從案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出發,分析具體的應用策略,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教師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道德與法治;應用策略
縱然《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性相對以往有所降低,但這門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意義重大。現如今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提升較快,思想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是一個個體被稱為人才的基礎。隨著社會各界和家長對學生綜合素養的關注,利用案例教學法開展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便成為教師的重要使命。
一、案例教學法應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分析
第一,利用案例教學法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興趣。一些學生因為背誦內容太多,整體難度大而將其視為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對《道德與法治》本身提不起興趣。然而,興趣對于一門學科的學習極其關鍵,充滿興趣的學習才能讓學生深入研究道德與法治知識,感悟道德與法治的內涵。教師需要從培養學生對這一課程的興趣著手,致力于學習主動性的調整,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感受快樂。案例對學生而言是有吸引力的,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對說教式的教育懷有反感情緒,而借助案例讓學生自主思考和感悟,能順其自然地讓學生理解教師所要傳遞的內容,提升對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
第二,借助案例教學法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初中生的認知能力并不是完全成熟的,他們在學《道德與法治》時認為整體的難度不小,這是因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知識相對抽象,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識能力要求較高。《道德與法治》教育者與個人教學經驗相結合開展案例教學,能夠穿插一些生動形象的內容,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個人認知能力,教學的效率也就自然提升了。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的《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時,教師可以用一些學生遭受校園暴力的真實例子吸引學生的關注,介紹法律中關于校園暴力的條例,學生感受到法律存在的意義,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更加深入。
第三,利用案例教學法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獨立思考能力應該是初中生具備的能力,教師除基本的知識傳授任務之外,還要讓學生對某些問題形成獨立見解,在學習中提升思考能力,實現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學法中可以設置很多耐人尋味的小問題,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長遠意義。
二、案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案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重要意義,于課堂而言能夠提升教學的質量,于學生而言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學會使用案例教學法,精心挑選案例,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培養有素質和道德的初中生。
1.課前環節精選案例
第一,選擇生活化的案例實施教學設計,通過思考初中生的身體特征和心理特征,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選擇一些有趣味色彩的教學案例。例如,在學習八年級的第一課“豐富的社會生活”時,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參與到社會活動當中的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懷揣對社會生活的憧憬和對未來生活的期待。教師通過讓學生思考,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的“社會性”特征,最終達到預期的理想狀態。第二,選擇科學合理的案例。現代信息技術讓海量的案例能夠無障礙的流通,但并非所有的案例都能適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需要精選案例,為學生創造身臨其境之感,吸引初中生的關注。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的第七課《關愛他人》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挑選的案例:某同學總是對班級上的同學愛搭不理的,當其他同學遇到小小的困難需要這名同學幫助時,這名同學會選擇各種理由推脫,但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卻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幫助。慢慢的,其他同學開始疏遠這名同學,他的性格也越來越孤僻。教師讓學生討論這一同學陷入的誤區是怎樣的,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慢慢的,學生對“關愛他人”有了更深的認識,教學活動效果更加理想。第三,選擇主體化的案例討論。新時代背景下,《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讓學生成為案例的主體并展開積極的討論,更好地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的作用,推動初中生道德素養和法治修養的提升。
2.利用案例設計教學環節
案例教學法應該貫穿整個《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除前文中分析的課前準備案例之外,還要在課堂中發揮案例教學法的真正作用。授課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案例,融入教材中的內容。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的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周圍創新帶來的社會發展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經學生思考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針對不同學生的觀點進行具體分析。在這樣的課堂環境和氛圍下,教師再展現創新帶來的技術變革,技術變革帶來的社會發展,用富有沖擊力的實例刺激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直觀的情感體驗。
3.課后總結評價案例
課堂的案例討論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在課后的總結評價中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總結環節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環節,《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后總結中需要針對學生的表現提出改正意見,或是發現學生的不足,或是肯定學生的認真思考。案例教學并非萬能的,教學實踐中總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教師要在總結中帶領學生梳理課堂學習的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并提出新的改進意見,實現上一節課與下一節課的銜接,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善于總結歸納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遇到相似的問題時學會機智、妥善的處理。由此可見,在討論案例問題時,教師及時準確的評價,不但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而且培養了學生學會學習和實踐創新的能力,與新時代教學的要求和核心素養的培養相適應。
總的來說,《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對于學生身心發展和道德品質的提升有重要意義,《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中,案例教學法能夠很好地刺激初中生的學習興趣,發揮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教師選擇案例時需要借助生活化的案例、科學的案例或主體性的案例,使學生輕松、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分析和思考,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認真對待《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參考文獻:
[1]梁長兵.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教書育人,2017(26).
[2]盧小艷.案例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