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寧
摘 要:“雙元制”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是以企業為主導,中職院校為主體,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密切配合,學歷教育與技能培養高度融合,可解決目前中職學校招生就業和企業用工荒用工難的問題。本文結合貴州省廣播電影電視學校“網絡與多媒體”定制班的建設發展,實踐并探索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的“雙元制”職業教育辦學模式。
關鍵詞:雙元制;中職教育;校企合作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確定的出臺,眾多企業面臨改革,面臨產業機構的調整升級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場和人才競爭,而這一過程勢必導致企業人力資源需求變化,急切要求企業參與中職學校人才培養,以便為企業輸送更多合格的技能人才。而中職教育是培養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可以充分利用中職學校的教學資源,在人才培養中嘗試校企合作,采用“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培養技能人才。貴州省廣播電影電視學校(以下簡稱我校)通過與貴州省網絡公司(以下簡稱省網絡公司)“網絡與多媒體”定制班,對企業與學校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雙元制”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進行大膽嘗試,開創了新時代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同時也對解決中職學校招生難,企業用工難問題提供一條借鑒思路。筆者就此寫下本研究論文,供兄弟學校參考借鑒。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德國是世界公認的職業教育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德國有著很高的社會認可度。它規范、完善的教育體系是其培養高質量人才的保證。在這一職業教育模式中,企業和政府是雙元制的執行主體,二者分工不同并相互協同與監督。
1、“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中政府的職責。政府負責制定完備的法律框架,依據企業需求來設定教學標準,為公立職業學校提供相關的教學資源。
2、“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中企業的職責。企業與行業協會協商后向政府提出職業培養的具體內容與要求,并由行業協會負責對企業進行教學監督和職業資格認定,而企業則履行人才培養的責任和義務,承擔70%的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完成由企業提供的實踐教學環節后,就可以參加由行業協會組織的中期和后期兩次技能考核。考核通過后可獲得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并開啟個人的職業生涯。
雙元制職業教育使年輕人和再就業者能夠通過培訓找到滿意的工作,使高級技工人才能在勞動力市場中得到高效匹配,帶來了積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個人、企業和社會均從中獲益。
二、我校 “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實踐
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并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校與貴州省網絡公司合作,開設了“網絡與多媒體”定制班,對“雙元制”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進行了大膽嘗試與實踐。我校實行“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與一般的職業教育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訂單培養,工學交替。“雙元制”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根據企業對人才的專業技能要求,突出訂單式培養,強化學生的技能培訓,因此我校在與貴州省網絡公司的校企合作中,以網絡與多媒體為定位方向,充分體現了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訂單式培養為宗旨,滿足了省網絡公司對員工的崗位技能需求,不僅解決了這個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解決了省網絡公司長期缺乏線路安裝,敷設和維護等工種一線技術工人的問題。
學校在教學大綱設計時嚴格根據企業的要求,邀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一起精心設計制定教學大綱, 并根據“工學交替”教學方式的特點,將整個教學環節分成教學和崗位訓練兩大模塊。教學模塊由基礎知識模塊、基本技術模塊和專項技術模塊構成,由校企雙方委派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實施;崗位訓練模塊的訓練內容由企業根據生產要求的技能及國家相關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制定,并由企業負責委派工程技術人員和生產崗位一線師傅采用師徒制形式實施。教學時,按教學模塊靈活組織教學,采用彈性學習方式,比如我校“網絡與多媒體”定制班的學生就采用在校學習2年,頂崗學習1年這一彈性學習方式。另外為突出課程的雙元性,我學校和省網絡公司還共同確定教材的選用與編寫,比如基礎知識模塊課程采用國家統一編寫的中職教材,而專業課程則使用省網絡公司工程技術人員編寫的講義。比如2018年年底我校16級“網絡與多媒體”定制班的學生到省網絡公司松桃分公司頂崗實習,實習時松桃分公司將學生分到不同的班組,每一班組由分公司經驗豐富的師傅負責,師傅將學生到線路安裝的施工現場邊講解,邊操作示范,而后學生操作,師傅進行監督和質檢。通過這樣的現場教學,當場實踐,學生學到真功夫,同時也完成了企業的施工任務,一舉兩得。
2、校企合作,開放辦學。“雙元制”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是我校響應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的一次大膽實踐。我校在這次實踐中,大膽在學校教育中引入了貴州省網絡公司,并圍繞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組織并展開教學,真正實現了校企合作,開放辦學。我校校企合作、開放辦學主要表現為:
(1)校企人才合作。基礎理論課的教師來自我校,而專業理論課和實訓課的教師則是省網絡公司的工程師和一線技術熟練的師傅。這樣配置最大程度發揮了校企各自的人才優勢,而學生則是最大的受益者。
(2)校企資源合作。校企合作辦學,在軟硬件方面都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使用。在軟件資源方面,我校和企業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國家對該職業的技能考核標準為參考,學以致用為目標,協同完成教學計劃制訂、教材開發和教學內容實施。在硬件資源方面,我校提供學生理論學習和住宿的場地,而企業則提供技能培訓和頂崗實習的設備及場地。這樣的資源組合,最大程度上優化資源使用與配置,節約了辦學資金。
3、校企合作,合作共贏。我校在與企業的合作中,進一步提高了社會服務能力,深化了校企合作的緊密度,不僅提升了教師業務能力與教學水平,而且解決了學生的“出路”, 增強了學校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促進了招生。同時為省網絡公司輸送了按照訂單定向培養的技能人才,解決了省網絡公司用工難的問題,實現了合作共贏。
三、“雙元制”中職教育辦學模式的意義
“雙元制”中職教育辦學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學校和企業資源配置,實現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這樣不僅可以優化人才培養環境,而且還實現了中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從而形成完善高效能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高了人才培養水平。此外校企合作,在院校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在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實現教學和實訓資源共享共建,使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課程建設、綜合實訓項目開發、學生頂崗實習和技能競賽等工作都提升到新高度,比如今年我校就依托校企合作的辦學優勢,組織并承辦了貴州省“天眼杯”創業就業技能短視頻大賽。通過大賽不僅學生得到鍛煉,同時增加了學校和省網絡公司的知名度,提升了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 德國教育體系的基本情況[J].職教論壇,2005(03S):62-64.
[2] 汪建云,王其. 高職教育政校企協作合作的困境與突破[J].中國高教研究, 2014(1):97-100.
[3] 瞿敏. 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江蘇科技信息, 2016(3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