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軍
摘 要:對于我國的學生而言,歷史貫穿于其整個學習的生涯中,而對于初中生而言,歷史學科知識難度中等偏下,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了解民族發展進程、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歷史的五大核心素養來提升自己看待事物的辨別、認識能力。正是由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因素,實踐性作業的安排必須合理、豐富、健全,重視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由此,本文對初中學科核心素養下實踐作業設計和實施進行闡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實踐性作業;核心素養
引 言
傳統教學模式中,不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層次布置作業,而是根據教師的教學計劃和流程而布置的。但初中歷史學科設立的意義不僅僅是讓學生帶著應試思想學習迎接中考,而是了解、緬懷我們的祖先,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的發展,深知愛國主義精神的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大多數歷史教學活動中,由于布置作業策略的缺乏,使歷史作業中出現質量不達標、學生學習歷史囫圇吞棗等種種現象。
一、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國家基礎教育改革之下,在新課改方興未艾之時,由于初中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因此該學科承擔著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公民歷史素養的重任。但是,由于目前歷史學科在社會重要選拔性考試中的地位不高,其重要性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并沒有得到充分展現。目前的教育教學環境中歷史教師們需要本著職業精神、堅守本職工作,憑借歷史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優勢,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的特征發揮到極致。許多歷史學家、教育工作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工作,依舊積極地探尋歷史與實踐的交點,增強歷史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對于新一代學生來講,這將極大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利于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質教育的效力。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歷史學科只是“鍛煉”了學生死記硬背的能力,認為背背就會了,和實際生活無關,也不要花太多精力在學習歷史上,據調查得出產生這種思想背后的原因如下,一是歷史不像數理化等工具性學科具有很強的
實際應用性和操作性,教師教學效果不會在短時間內明顯體現出來。二是初中的歷史教科書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未進行改革,相關歷史知識僅側重理論,缺少現實應用性。三是歷史教學方法本身存在單調性,主要以課堂上教師傳授課本知識為主要教學方法,與社會生活現實聯系很少。隨著近年國家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推進和版本之間的變動,部編版歷史教科書更加通俗易懂,以板塊形式分類歷史發展階段,歷史教學方案也循序漸進、日益更新,逐步突出鮮明的新時代性特征,教育教學效果和成績顯著增強。
二、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實踐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一)初中歷史實踐性作業與實踐性課程相輔相成
教與學存在辯證統一的哲學關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根本手段是教學,教學活動中的對象就是學生。因此,任何學科教學應從學生角度出發,抓住學生成長的關鍵和當下社會需求的具有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方向和時代的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改革的重點逐漸放在學生的實踐上,讓學生成為課堂、課后的主體。教師布置歷史課后作業不再局限于應試、單一的理念,而是重視歷史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對不同認知能力的同學實行分層管理,綜合運用多科知識解決精又少的歷史問題。課后實踐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最主要的途徑之一,新部編版教學改革中提到教師應主動聯系歷史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讓該教學形式也在課后作業中體現,讓課后作業在主動探究中完成,基礎教育改革后,歷史課后作業形式的確得到了較大的進步和提高。例如,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根據規定的歷史時間和背景演繹歷史故事,或者全員參與爭論性歷史話題的辯論。許多一線城市的中學給歷史教學活動提供大量資金支持,教師教學出現帶領學生回看歷史故地,參觀歷史博物館等形式,在體驗中完成實踐性作業的完美答卷,在“甲午中日戰爭”主題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學生集體參觀蘇州博物館,學生在情境中閱讀了《王韜致謝家福函稿》,通過觀察和領悟,處理自己搜集的資料,并對甲午中日戰爭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暑假期間,教師通過實踐性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將完整的小組討論資料進行整合,完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實踐報告。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新部編版不斷改進,教師不斷改進提高活動組織與實踐能力,例如,我校利用暑期對八年級學生開展“蘇州傳統文化研究性學習之古城文化”專題的學習,通過學生在參加集體游學活動搜集資料、小組合作、展示交流成果,最終對吳地傳統文化深入了解,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意識,進而激發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探尋吳地春秋”主題研究性學習中,同樣采取參觀博物館的方式,小組合作觀察解讀歷史文物,并使用交流法、比較法、辯論法以及觀察法,這讓學生充分了解了吳地春秋時期的發展情況并激發了探索歷史奧秘的熱情。通過此類實踐性教學課程、活動和作業的有機結合,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發揮出來,也給學生帶來終身受益的學習能力。
(二)初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現代基礎教育改革不斷促成,部編版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目標也達到了新的高度,既強調學習歷史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情感表達、價值觀的培養。為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的發展,國家提出把教育指導思想的主要內容設定為貫徹核心素養,切實落實初中歷史部編版的要求,基于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實踐作業的改良和重塑,通過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將學生培養成為自主學習型和創新型人才。對初中生來說,身體和心理上都處于形成期,因此在學校中,通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力培養,使學生具備終身全面發展的必備品質和發展能力,最終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全面發展所需的人才。實質上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橫跨學科的,也能夠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得到綜合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歷史時空觀念,教師通過知識、技能和思維這三方面的教學,講述不同方面上的時空觀念現狀,由淺入深地講解事物的歷史時序、階段特征等知識,帶領學生體驗無法感知的四維世界,認識不同時間的客觀差別。“畫說良渚文化”研究性學習中蘊含“歷史理解”的歷史科學素養,學生了解史前良渚文化的發展情況,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史料進行解讀,追溯起源。在教育互聯網化的大壞境下,教育領域主要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過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必然趨勢。
三、結語
對歷史的求真是人類永恒的事業,歷史時時刻刻在發展和延伸,新一代社會脊梁應該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認識歷史的核心思想,以家國情懷辯證史料實證,以實踐性思維看待歷史解釋。歷史核心素養給一代又一代人類智慧,并伴隨著每位學生的思想成熟過程,基于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實踐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是對歷史的尊重和求真的本質體現。
參考文獻
[1] 朱漢國.淺議21世紀以來歷史課程目標的變化[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5(10).
[2] 張迎弟.淺議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實踐策略——以人民版[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6(11).
[3] 康美英.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D].延邊大學.2016.
[4] 黃牧航.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