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皚皚
摘 要:在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自主實踐空間,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為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為學生創設具有生活氣息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本文注重從游戲教學、實踐教學、合作教學以及生活化教學四點,對上述內容進行闡釋。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方面,并不注重為學生提供相對自主的學習空間,讓他們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厭惡學習數學的狀況。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角度,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構建最為接近學生認知的授課模式,讓學生承擔數學課堂中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以及實驗者,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成功構建。
一、運用游戲教學法,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性
小學數學教師在運用游戲教學法,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游戲教學的趣味性以及互助性,并在此過程中,引入具有競爭性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在相互競爭,相互幫助的過程中,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發揮小學數學游戲教學的積極作用。
例如,在講授“四則運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游戲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相互班助,相互比拼,促進他們計算能力的增強。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講授知識。為了提升游戲教學的平順性,并照顧數學計算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四則運算規則的回顧。第二點,介紹游戲。本文中的游戲采用坐火車的方式進行,即火車的始發站是北京,終點站是廣東,途徑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每省各為一個站點。假如學生答對第一道題,則可以順利進入北京站,向南行駛。學生每答對一題,則可以行駛到下一站點。教師統計可以順利到到廣東的學生人數,以及最快達到廣東的學生姓名。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學生的游戲參與度,教師創設如下的規則:假如一位學生成功幫助一位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一個數學知識點,則提供幫助的學生可以額外獲得一次游戲的機會。教師會獎勵游戲成績最為優秀的學生一個小卡車玩具。第三點,展示成果。在學生游戲的過程中,給教師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小洛的游戲情境。小洛看到如下的題型:1000÷25=?他迅速地答道:“40!”教師詢問他原因。他說:“這種算法是小陳告訴他的。100=25×4,而1000=25×4×10,1000÷25=25×4×10÷25,即為40.”教師運用游戲教學法,在調動學生計算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增強游戲教學的有效性。
二、使用實踐教學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數學授課,讓學生擔任數學知識探索的實踐員,并在此過程中,充分地結合各種實踐條件,聯系實踐問題,進行相關問題的解決,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積極作用。
例如,在講授“圓的面積”這個知識點時,教師運用實踐教學法,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實踐,并分析各種實踐現象,促進最終問題的解決,最終達到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進行引導。第一點,提出問題:你們如何計算圓形的面積?可以試著從長方形的面積的角度進行推斷。第二點,實施引導。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圓形被切割,重組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并讓學生以此為探究點,進行相關的實踐探究。第三點,引導觀察。教師引導性地對學生說:“你們可以觀察在切割圓的過程中,各個長度之間的不變量!”第四點,展示成果。教師運用文字,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簡要介紹。小左積極地舉手說:“我將圓切割出相應的扇形,并將其進行拼湊。我發現拼湊后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等于圓的半徑。由此,我對上述式子進行計算和轉換,得出圓的面積公式。此公式和課本上的一致。”通過運用實踐教學法,教師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并在此過程中,解決實踐問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采用合作教學法,提高學生思維發散性
合作教學的優勢在于讓學生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也為學生展示個人的想法提供空間。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結合個人的思路,對數學問題進行解析,并在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同一問題,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提升合作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講授“雞兔同籠”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合作教學法,將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分配到同一組中,讓學生之間充分的交流,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同一問題,增強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創設問題。教師創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在一個籠子中,有小兔和小雞兩種動物。已知一共有7個頭,20條腿,你能猜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多少只小雞嗎?第二點,劃分小組。在小組劃分的過程中,教師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在此過程中,注重保證同一小組中有不同成績水平的學生,不同小組之間學習實力的均衡性。第三點,巡場觀察。教師時時關注學生的討論動態,并適時地走入有問題的小組中,進行啟發性的引導,讓小組討論更具有方向性。第四點,展示成果。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從以下兩點,進行探究。第一種方法,計算法。假如將整個動物都看成小雞的話,則應該有14條腿,而此時多出去6條腿。這多出去的腿一定屬于小兔。為此,可以判斷一共有3只兔子,得出有4只小雞。第二種方法,設未知數,即設小兔的數量為X,則小雞的數量為(7-X),則整體的腿的數量為4X+2(7-X)=20,則可以求出小兔以及小雞的數量。通過運用合作教學法,教師通過創設開放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解析,增強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四、巧用生活教學法,培養學生學知識運用力
數學與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情形,創設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構建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之間的連接,讓學生從生活現象中抽象出數學知識,并在此基礎上解決生活問題,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例如,在講授“三角形的穩定性”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創設如下的生活化問題:一位老奶奶的凳子總是來回晃動。你能運用三角形穩定性的知識,幫助他嗎?與此同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這個凳子,并畫出相應的三角虛擬圖形,引導學生思考。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思考成果。小洛積極地舉手說:“我們可以在晃動的凳子處,固定一塊木條,組成一個三角形結構,讓凳子更為固定。”教師運用生活教學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并在此過程中,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提升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在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創設最為接近學生的認知方式,針對他們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成功構建。
參考文獻
[1] 秦玉蘭.淺談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7(14)
[2] 林慶芳.淺談怎樣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祖國.2016(05)
[3] 李建浩.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分析[J].中華少年.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