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要:小學數學教育是學生的啟蒙階段,使學生能夠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一些教師經常使用題庫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但是教師卻忽略了正確的方法,只教教材中的知識,而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思考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內容仍然有難度,認為數學學習十分枯燥無趣。小學數學的題目類型是不斷變化的,導致學生有時不能立刻找到解題思路。目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仍然是衡量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標準之一,因此,有些教師將學生視為容器,灌輸教育理念,而沒有過多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綜合能力。小學生的性情天生就是調皮、愛動,在數學教學時教師會在課堂采取相應的措施,導致課堂氣氛嚴肅,使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從而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
二、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避免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免學生對數學課程不感興趣。教師可以基于學情實際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豐富小學數學課堂內容,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數學課程。另外,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自己分析數學知識,以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小學生年齡較小,邏輯思維能力較弱,而數學是一門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課程。通過數學知識,不斷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并在其他學科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的應用已經成為各行各業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學生如何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并在未來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的策略
1.重視綜合能力發展,激發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優化傳統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喜歡數學課程,并且可以預習所要學習的內容,那么學生可以依據預習中不懂的知識要點提出相關問題并進行假設,最后通過教師的講解有效地解決問題。
例如,教師可以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做游戲、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使學生可以與教師充分互動,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數學課堂中,讓學生討論、分享他們的觀點,對于不正確的觀點,教師要及時給予糾正,使學生在游戲中能夠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增加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
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認真聆聽,并且可以將自己的思路與教師講解的思路相結合。總之,教師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可以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
2.根據學情實際,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每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難度不同的課程內容,指導學生正確學習數學。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較強,解題過程中運用的公式較多,但是有些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練習簡單的題型,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的信心,從而使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意識。
3.運用游戲教學法,營造活躍學習氛圍
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比較枯燥乏味,使學生無法融入課堂教學中。而游戲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充滿趣味性。
例如,如果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可以嘗試運用游戲教學法,利用一些教學工具進行“快速問答”或者“你畫我猜”等游戲,最大程度地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課堂中,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創新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重要知識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當學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每名學生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講解完知識內容后,運用分組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大膽假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并讓學生深入思考;教師還要針對難點問題進行解答,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麗娟.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思考[J].才智,2019(30).
[2]史瑞梅.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0(12).
[3]李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學周刊,2020(12).
[4]溫勃.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J].學周刊,2020(1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王晴.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思考[J].中華少年,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