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內容,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通過新課傳輸數學閱讀、習題課閱讀練習與課后教師閱讀指導等方面,旨在加強中、高年級學生數學閱讀能力,進而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
關鍵詞:閱讀;小學數學;中、高年級
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中有一關鍵內容就是提升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進而加強數學知識的發現能力。城鄉接合部的小學生面對數學問題的時候,需要有效閱讀,才能更好發掘其中的數學條件,進而以良好的邏輯思維解答數學問題,為數學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
一、 新課傳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城鄉接合部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自對數學材料的閱讀,如課內教材與課外材料等。其中學生接觸最多的則是數學教材中的資料,往往在新課傳輸中,教師通過創建情境的形式為學生呈現資料。因為數學材料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學生有高效的閱讀才能理解與掌握內容。據此教師要重視新課中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以此提升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在數學情境中閱讀
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對于數學閱讀篇幅較大,包含材料說明、介紹等,并能在閱讀中發現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在數學情境中,關于問題的挖掘,盡量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知道關鍵詞,在此基礎上挖掘隱藏的條件,令問題更有指向性。例如問題:小明家到學校的距離為1000米,每天放學的時候,小明和他的爸爸同時從學校與家出發,小明的速度為70米/分,爸爸的速度為130米/分,兩人經過多長時間會相遇?此問題的解答,學生最先進行的就是閱讀題目,明確問題要求,找出條件本質。通過將實際的問題進行數學語言表述,學生就可通過數學計算的方法,得到實際問題的答案。此時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只能引導學生閱讀,關于此問題,明確總路程為1000米,相遇時兩者的時間相同,再結合兩者的速度,邊閱讀邊列出算式。
(二)在閱讀中轉化學生語言
當學生閱讀數學問題之后,就可引導其思考與解決問題,并在該過程中樹立解題思想,深化閱讀。學生在閱讀解題中,教師引導其借助圖形,使用公式進行解題,進而將題目中的情境通過直觀形式展示出來,以此提升學生的轉化能力。也就是說,閱讀數學問題后,學生將數學語言轉換為符號,進而對數學問題的認知更加深刻。例如上面問題,學生閱讀后還可以通過繪畫示意圖的形式,表示家與學校的路程,并標注小明與爸爸相遇的點和所求問題,借此學生就可通過看圖解答數學問題。
(三)在數學材料中找尋解題條件
學生轉換數學語言之后,就可進行深入閱讀,找尋材料中與數學變量有關的信息,進而通過信息的整合,找出解題方法。此是學生深入閱讀的重要環節,需要學生結合閱讀材料的背景,對其中涉及的信息整理,為列式計算做鋪墊。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觀察學生找尋解題條件的能力,作為評價其閱讀能力的指標。如果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出現問題,也可以在教師的提點下,馬上明白,找出解題條件,建立解題思路,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數學題目中的條件,快速解決問題。同樣以上面問題為例,畫出小明與爸爸相遇的圖示后,在添加原問題條件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或者合作添加題目中的隱藏條件,擴展原問題條件,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建立數學算式。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接觸的數學問題,與低年級不同,難度更大,更多問題需要間接求解,即一個數學列式不能直接求出答案,而是要經過兩到三個列式才可求出最終答案。所以新知傳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列式后重新閱讀材料,分析自己列式與材料中要求的內容是否一致,以此保證解題的準確性。如上述問題,學生通過列算式與方程的形式解答,如果是列算式,需要先求出小明與爸爸每分鐘行走的總速度,然后再用路程除以總的速度,就可求出相遇時間。解答過程為:70+130=200(米/分),1000÷200=5(分),最終求出正確答案。
二、 習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
做習題時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強弱,反映出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強弱,對于習題的閱讀,實質上就是審題,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深度閱讀,才能精準把握題目要點,進而快速解題。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自主閱讀,將每一個數學問題都當做一個數學材料,并在此挖掘信息。主要過程為:
(一)精讀題干,確定數學問題
學生學習知識點后,就可通過習題的練習,鞏固并運用知識,進而內化數學基本知識,掌握數學學習思路與解題方法,最終內化與遷移知識。如果學生在閱讀問題的時候就出現問題,如審題有遺漏或者偏額,解題方向就會出現問題,解出錯誤答案。只有深入閱讀問題,找出條件與問題,才能快速解題。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精讀題目,鎖定數學問題。例題:需要使用42米長的籬笆圍成一個養殖動物區域,長與寬的比為4∶3,求這個養殖區域的面積。在學生閱讀下,教師讓其敘述場景,可借助鞋帶或者繩子當做籬笆,創建養殖區域,并確定該區域的長與寬,最后求出面積。
(二)找關鍵詞與變量
通過閱讀找出題目中的變量與關鍵詞,讓學生從宏觀角度知道問題描述什么內容,進而知道解答的問題,培養中、高年級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找關鍵詞,掌握變量關系,進而開展深度學習。例如上述例題中,學生在閱讀中找到關鍵詞,如籬笆長42米,圍成長方形,長與寬的比為4∶3,求長方形面積。學生可以通過劃線法確定關鍵詞,待全部找出后,提取有效信息后,就可以進一步分析問題。
(三)在轉化語言時構建數學模型
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不但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還包括學生是否可以將這些數學語言充分轉化。教師可以通過樹形圖、專業數字符號幫助學生體現題目表征。例如問題:長方體魚缸的長為2米,寬為1.5米,高為1.5米,里面水深1米,在魚缸中放入一條魚,水面上升到1.1米,請問這條魚的體積是多少?此問題給出的條件很多,教師需帶領學生在閱讀中排除非本質條件,找出與問題有關的信息,如這條魚的體積為水上升部分的體積,計算公式為長×寬×高,其中的長和寬在題目中就直接體現,而高在題目中沒有直接體現,需要學生計算求得,確定算理。水上升的高度就是本次魚體積計算公式中的高,為1.1-1=0.1米,此問題中有很多干擾項,只有學生排除干擾,建立對應數學模型,然后再整合信息,正確運用數據計算。
(四)整合信息解決問題
數學習題課中的閱讀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所以在學生之前閱讀基礎上,完成對問題中信息的整合,并完成問題的解答。但是基于中、高年級學生對信息整合能力差,不能更好完成整合,所以很難解決數學問題。基于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進而將題目中的信息與數學模型結合,進而解決現實問題。例如房屋裝修時,因造型需要,將邊長為8厘米的正方形瓷磚切割成面積最大的扇形,求出此部分面積與剩余材料的面積。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可根據文字信息繪制圖形,并根據此構建總的數學模型,即瓷磚面積=扇形面積+剩余部分面積。并以此深入分析條件,分別計算,如總的正方形瓷磚的面積是多少?根據正方形瓷磚的邊長,再求出扇形的面積,接著根據總數學模型就可求出剩余部分的面積。此階段的學生還不知道扇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經過對圖形的分析,知道此正方形中扇形的面積實際上就是半徑為8厘米的圓形面積的14,此部分扇形的面積就為14×圓形的面積,最后再用正方形面積減去扇形面積,就可求出剩余面積,進而完成問題的解答。此類習題的解決主要是在閱讀后,構建圖像信息,然后列式解決,此對學生深度閱讀要求很高。
三、 課后數學閱讀教學策略
高效的數學閱讀不止在課中開展教學,教師還要通過課外途徑來培養,緊扣教材內容,還要添加課外對應的數學史或者輔助教材等書籍,進而從閱讀的角度,深入挖掘。以數學史相關材料為例,數學知識也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發展過程,并在此階段中不斷注入新的數學思想、方法等內容。我們將數學史融入實際生活中,并融入了概念與公式等內容,十分重要。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在不斷閱讀中完成對數學思想與方法的了解,進而提升其思維能力。所以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教師要引入數學史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整合,并使學生能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數學知識點,加深認知,進而完成數學問題的快速理解和解答,其思維可以更上一層樓。
四、 結論
綜上所述,經過教師開展數學閱讀教學,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并能在閱讀中獲取更多有用信息,進而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中、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陳輝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例談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20,6(5):80-81.
[2]王園園.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4):106.
[3]李華.當新媒體遇上數學閱讀:對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9(35):16-17.
[4]陳愛華.重視數學閱讀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2019(18).
[5]宋仕昆.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2).
[6]陳巧珍.完善閱讀策略,促進有效數學教學[J].新教師,2020(2).
[7]宋躍萍.小學低段“數學閱讀”實踐的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教師版,2009(7).
[8]陳先強,郝玉靜.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閱讀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2).
[9]喻葉紅.讓“閱讀”炫動數學課堂:淺談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2(29).
[10]張志紅.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幾點嘗試[J].科學大眾,2006(8).
作者簡介:
張春萍,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