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章
摘要:情境不僅要有意義,更要有意思,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情境是架設在數學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情境教學指向學生的生命成長,構筑了一個快樂、高效的數學學習范式,多維度的情境教學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生成。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真情美思的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操作情境等,多維度拓展學生的認知空間、思維空間及活動空間,有助于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教學空間;核心素養
多維度的情境教學有利于促進數學課堂的有效性,讓數學有了載體,能加速教學目標的推進。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不難發現情境教學無處不在,其呈現方式也多種多樣。不同的教學內容會創設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對數學課堂產生不同的促進作用。多維度的情境數學課堂將不斷煥發出生命力,進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貼近生活,創設“生活情境”,拓展認知空間
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情境,教師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在問題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謂“情境”,也就是“情景、境地”(見《現代漢語同典》第七版)。“情境教育”的創始人李吉林老師將情境教育的精髓概括為“情景交融,境界為上”。在數學教學中,情境是促發學生數學思考和數學探究的重要媒介。以情境為導引,能引發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有意義、有價值的情境,往往能給學生更多的認知啟示和學習啟發。將情境建筑于學生的生活世界之上,更能讓學生對情境產生一種親近感。創設生活情境,能拓展學生的認知空間,讓學生基于已有知識經驗、生活經驗進行學習。
情境作為數學知識的載體,是為學生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等服務的。生活情境是一種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為取向的情境,由于非常貼合學生實際、非常“接地氣”,所以能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生活情境中,學生能感受和體驗到數學知識的意義與價值。
貼近生活的實例使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更重要的學生在將抽象事物變為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充分培養了模型思想,提升了核心素養。
二、喚醒認知,創設“問題情境”,拓展思維空間
小學數學教學不應當以工廠的生產標準零件方式展開,而應融人情境之中,用情境來包裝,只有這樣,數學知識才能顯現出活力與美感。情境之于數學,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人湯中才能被吸收。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數學新知與學生認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不和諧,從而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盤活數學思維。通常情況下,問題情境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空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填補認知空缺、解決認知失衡的本能。將問題寓于情境之中,不斷變化問題形式問題內容,就能讓問題變得更具挑戰性,就能更切入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創設問題情境有助于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通過情境運作,能給學生提供更為充分思考、探究的時空。
三、理智探險,創設“思考情境”,拓展患維空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深刻地指出,情境教學應當以“思考”為核心,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經歷“理智的探險”。創設“思考情境”,有助于催生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在“思考情境”中,學生的邏輯思考、直覺思考、形象思考是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能照亮學生的數學學習之路。
學生的數學學習,說到底就是“面向思考的事情”。創設“思考情境”可以促發學生主動“運用思考”,積累學生的“思考的經驗”。在“思考”的情境中,教師要優化學生的“運用思考方式”,不斷點亮學生的數學之思,進而解放學生的數學之思,最終讓學生思考有序、思考有向、思考有理、思考有創。
四、動手實踐,創設“操作情境”,拓展活動空間
智慧在指尖跳躍。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操作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畫圖等,從而拓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空間。李吉林老師說:“兒能和經驗是要通過他們自身的活動,在與社會、與文化相互作用的情境中來實現的。”在情境教育理論指導下,把學生的數學活動作為學生“學”與“用”的“中介”,能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用”,進而“以用促學”。操作情境可以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將實物都集聚到學生的周圍,召喚著學生去探究。
這種操作化的情境,能讓學生深度卷人學習、探索之中,并深化自我的學習感受與體驗。數學操作是學生數學思考、探究的“拐杖”,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金鑰匙”。促使學生有效建構數學知識。“操作情境”將“學生動手做數學”的情感激發了出來,學生“做中學”用腦并用,主動建構知識,靈活運用知識。“操作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學生的數學認知拾級而上,使他們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得到積累,數學思維實現質的飛躍,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情境具有通透性,能消除學生與數學之間的隔閡;情境具有濡染性,能潤澤學生的數學學習。情境是鏈接“理性數學”與“感性兒童”的紐帶,是數學教學的有效載體,多維度情境教學,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生成。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能展開主動探究、學習,從而實現“轉教成學”。學生自我研學、交流互動,提高了數學學習的深度,提升了數學學習的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天斌,“一切皆有可能”——關于小學數學課堂生成的隨想[J].小學數學參考,2009(29).
[2]尹俠.教好“數學廣角”,提升學生思維品質[J].貴州教育.
[3]沈星星.關注課堂生成,造就美麗課堂[J].數學教學通訊,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