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俄明
摘 要:史料是學習與研究歷史的依據和基礎,歷史教學離不開一定全面、真實的史料。教師要了解史料實證的內涵,認識史料實證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結合學生學情和認知規律,巧用史料導入引思,突破重難點,設置作業,開展活動,多種途徑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歷史史料實證思維,落實學科素養培養任務。
關鍵詞:歷史教學;史料實證;課堂教學;歷史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2-0140-02
歷史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求真與求實是歷史學習的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豐富史料為基本依據,為學生辨析歷史史料素材,從而讓學生對歷史事實形成正確的、客觀的認識。歷史教學離不開全面、真實的史料,史料是培養學生歷史價值觀的重要素材。史料的范圍極其廣泛,廣義上人類的遺存都可以作為史料。雖然現代信息技術為史料的查找提供了極大便利,但受史料種類繁多、來源廣泛,且本身存在多樣性、復雜性和主觀性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在使用史料過程中需要認真甄別歷史材料,要有效運用史料,用正確的、全面的歷史史料實證來提升歷史課堂教學實效。史料實證是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史料素材印證歷史、解釋歷史的一種方式,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客觀的認知,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與辨析,準確理解“一分材料說一分話”“論從史出”的含義。
一、巧用史料導入引思或印證信息
歷史史料運用于導入語需要一定的課前準備,直接體現教師的教學藝術。豐富的史料導入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實效。例如,在一次教學公開課上,教師講授“文藝復興”時采用課件圖片方式,將史料融入課堂導入中。教師在課件上分別展示了《蒙娜麗莎》畫作以及拿破侖、丘吉爾、戴高樂的歷史圖片,圖片旁邊分別配有文字內容:拿破侖將軍把《蒙娜麗莎》畫像掛在自己的臥室,閑暇之余與愛妻酌酒欣賞畫像,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一眼畫像再入睡;法國總統戴高樂在每周處理公事后,與秘書一同去盧浮宮欣賞畫像,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會獨自去看畫像;在1954年的某個夏天,英國首相丘吉爾乘專機來到巴黎,法國的迎接方式很特別——允許丘吉爾首相用手摸《蒙娜麗莎》畫像,當然需要丘吉爾首相反復清洗雙手,做好消毒工作。這種獨特的課文導入方式激起學生對《蒙娜麗莎》和文藝復興歷史的興趣,很好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將史料引入課堂還能印證歷史事件。歷史教科書中的小字部分、材料閱讀等教材欄目設計靈活,能有效豐富學生的歷史信息,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提高創新思考能力。例如,“洋務運動”一課的“動腦筋”要求學生討論“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這一觀點,旨在培養學生正確運用史料評價歷史的能力。
二、巧用史料突破教學重難點
歷史課本是歷史課堂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資源,但受篇幅限制,歷史課本只能對內容繁多的歷史史實進行簡單的脈絡性、概括性敘述,更多的是結論性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補充恰當的課外史料,拓展教學內容,突破重難點,有助于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方法,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教學“五四運動”時,為突破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這一重點和難點,教師先做如下過渡:我們已經了解了五四運動的經過和結果,那么,五四運動究竟有何重大歷史意義,值得一百多年后的我們仍然要隆重紀念?學生帶著問題跟隨教師進入到“史料說史”的教學環節:展示如下兩組圖文史料,一是《北京高師被捕學生回校》《曹汝霖等免職令》《拒簽合約的報道》圖片,二是關于五四運動以來(1919年5月4日到6月28日)的斗爭歷史軌跡圖。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從五四運動的整個過程逐步分析教師提供的史料,得出五四運動所體現的“不妥協,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有效地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而通過材料“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學生釋;工商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上海學聯告同胞書》 1919年6月)”,教師適時提問:五四運動能夠取得初步勝利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學生通過分析史料得出結論: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并顯示了其偉大的力量,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階級準備。同時,五四運動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二者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本節課的難點在史料的分析中得以突破。
三、巧用史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史料在落實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有人甚至說“沒有史料就沒有歷史教學”。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在于很好地為歷史事實提供了有效的例證,讓學生能夠了解歷史,近距離認識歷史。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讓學生在對歷史材料的解讀中,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以論從史出為基本原則,以正確的發展觀看待歷史現象與歷史事實,有效地在歷史事實與現象中認識歷史規律,培養學生解讀歷史材料以及運用歷史語言對歷史問題進行合理、得體闡釋的歷史素養,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針對部分學生難以理解的歷史事實或現象,教師可以借助一定的史料描述歷史史實,并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解釋歷史史實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是源于生產工具的變革即鐵犁牛耕的出現,由此引發生產關系的變化:井田制崩潰、土地私有制的和小農經濟產生。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看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時候,要從當時的歷史情境去分析,不能脫離2000多年前的歷史而用當代的生產力去評價。
四、巧用史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論從史出”是認知歷史的正確途徑,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用多種形式呈現材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概括歷史觀點,培養學生正確的時空觀念。例如,縱觀春秋戰國時期:經濟上,鐵犁牛耕應用于農業生產,推動了中國農耕文明的發展,促使土地私有制產生,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諸侯崛起,周王室衰微,戰爭頻繁;文化上,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多元和自由發展的時代,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脫離了對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階段的時空思維,任何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都是不科學的。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可以掌握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唯物觀,樹立歷史時空觀念。教師引領學生讀百年中國近代史,讓學生體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時刻提醒學生中華民族一直在歷史進程中培養一代又一代人的時代精神。在時代的發展洪流中,青年學生要認真學習從古至今那些感人肺腑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學習他們身上愛國、進取、奮進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這也是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激發的重要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