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在小學學習階段,學生的識字能力是自主閱讀的基礎。基于此,文章就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識字教學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以促進學生語文能力及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識字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0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8-0035-02
一、引言
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不能一個字一個字地教”“單個、獨立的識字令人望而生畏”。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不應該將閱讀教學與識字教學分割開,應走出集中教學生字再進行閱讀教學的誤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適時地滲透識字教學,將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不但有利于學生的自主閱讀,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而學生通過識字與閱讀的無縫銜接,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學習識字,能更全面地理解字、詞、句的含義甚至整篇文本,從而夯實語文基礎,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二、借助預習,自主識字,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在進行新知識教學之前,教師都會指導學生開展預習活動。在此期間,教師要想提高學生識字量和閱讀教學的效率,就應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掌握本節課中存在的生字音、形、義。學生應將每個生字的音、形、義的掌握情況記錄在預習本上,對特別不理解的詞語在書本上標上記號,并在課堂上與同學討論、辨析。這就為學生閱讀課文掃清了字詞障礙。以這種方法預習,不僅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認識和學習生字,還能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課前預習階段,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字詞進行初步了解,對文本進行梳理。例如,預習《塞翁失馬》時,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預習作業:①課文標題“塞翁失馬”是什么意思?“塞翁”是指什么?“失馬 ”又是怎么回事?②課題內容在第幾小節中有體現?③《塞翁失馬》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學生借助工具書學習生字的方法,不但理解了字詞的含義,還對閱讀文本進行了研究,有效培養了他們的閱讀能力以及感知、思維等能力。
三、合作學習,質疑探討,培養自主識字能力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們可以了解到合作學習是促進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識字教學的好方法。
教師可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學習方法的前提下,通過小組的學習、研討和比賽,找到生字的具體語言環境。在這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合作、自主識字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生字、理解文本。
例如,在教學《姓氏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組長帶頭對生字條中的生字進行教讀,其他小組成員跟讀兩遍。如果領讀組長出現了錯誤,那么其他成員便可將錯誤及時指出,并進行糾正。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字音及字形的理解和記憶。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對本課生字不理解的字義和識字方法進行交流,讓他們自行評價從而探討、提煉出最有效的識字方法并進行學習。這種小組合作學習法,不僅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還能對他們的合作意識及競爭力進行培養。
教學期間,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討比較難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在《小小的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以猜謎語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請學生針對謎面與同桌合作探討,猜出謎底——月亮。接著,教師用多媒體呈現出月初晚上月牙的圖片和小小漁船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月牙”和“漁船”,并對二者進行比較。隨后,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探討出二者的共同點——尖尖的、彎彎的。然后,教室多媒體屏幕上呈現出“尖”字,讓學生從字面觀察這個字的結構“上小下大”,再展開想象,進行小組討論,舉例說明上面小下面大的物體的形狀和特點。這樣交流后,“尖”字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引導學生朗讀,總結月牙和小船的特點,體會“尖”的意義。
四、結合語境,理解字義,提高閱讀能力
識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閱讀,識字能力要在語言的交流中才能延伸發展,在具體的語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而文本閱讀,能更好地鞏固識字效果。以閱讀課文為識字的切入點,以讀生字、讀詞語、讀句子為識字的著力點,引導學生將自己認識的字、詞、句與文本閱讀融合起來,讓學生在語境中識字,才能提高其閱讀能力。
(一)借助語境,理解一詞多義
《書戴嵩畫牛》這一課,涉及了“畫”這個字。這時教師便可借助“畫”字,通過讓學生對文中“好書畫”以及“一幅畫”中的“畫”字進行分析,讓他們體會兩個“畫”字的不同含義。教師在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之后,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反復閱讀。這樣學生便可理解“好書畫”的“畫”代表的是動作,而“一幅畫”的“畫”說的是圖畫。之后,教師可借助這個語言環境讓學生對“畫”字進行不同含義的組詞。通過這種教學,學生對同一個字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意義也能進行理解和掌握。
(二)借助圖片,形象直觀識記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識字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從文本的人物、圖畫、兒歌入手,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畫面,或借助豐富多彩的語言形式,給兒童愛與美的啟迪,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以“根、莖、葉”字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圖文對照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對字義進行理解。在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圖片時,教師可以通過變換顏色和大小,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對本課要學習的生字產生視覺上的沖擊。
教師結合植物的圖片、動畫讓學生認真觀察,從而讓學生通過圖片或動畫找到植物的根、莖、葉等部位。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營造了一個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輕松的教學情景,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器官同時接受刺激,引導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使其能更快地理解文本內涵,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在復習鞏固生字的時候,教師反復地呈現圖文對照的生字圖片,這能加深學生的記憶。學生能熟練地記憶生字,閱讀課文時就得心應手了。
(三)借助字理,披文入情閱讀
目前,很多教師認為高年段不需要識字教學,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教師更應該對高年段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識字教學,不應孤立地教學生字,可適當地引入其他漢字,隨文識字。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地教學每一個生字,而應有選擇地教學,讓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中的“理解感悟”“披文入情”,乃至“朗讀指導”等環節,進行有機的整合,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六年級課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時,教師可以這樣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識字教學:
1.字理入手,理解“眷戀”
首先,請學生從文中找出一個最能體現印第安人對土地深情的詞——眷戀。然后,從字理入手,了解“眷”字的演變過程,引導學生發現,不管這個字怎么演變,有個部分都沒有變——目。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探究:眷戀與眼睛有什么關系呢?學生感悟到人們心里有留戀會透過眼睛表現出來,結合文本閱讀,發現文中這雙眷戀的眼睛是西雅圖和所有的印第安人的眼睛。
2.披文入情,體驗“眷戀”
結合“眷”字的含義,請學生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展開想象,感受此時此刻印第安人會望見什么。——感悟文本的情味。
在學生展開聯想之后,請學生談感受: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西雅圖酋長,你的心情怎樣?你會怎樣望著這片土地?(無比的依戀、無比的心痛、無比的不舍……)
教師小結:這就是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啊!(出示“眷戀”)
3.練習朗讀,表達“眷戀”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表達心中對這片土地的眷念。
五、課外閱讀,鞏固識字,提升核心素養
課內的識字和閱讀是為了促進學生開展更廣泛的課外閱讀。在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交流會上,教師要注重在閱讀中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幫助學生快速識字,增加課外的識字量。在閱讀繪本或者帶有拼音的課外故事時,應要求學生結合拼音閱讀課外文本,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在自讀生字時,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樂于認生字;然后,通過齊讀、開火車讀等方式加以檢查、正音及鞏固;最后通過圖片、PPT等形式反復訓練識字,從而進行更廣泛的課外閱讀。
針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開展讀書交流會,采用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例如,朗讀課外學習的文章,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課外閱讀文章中的精彩章節展示給同學。在很多故事及文章中都有生字存在,教師需要引導他們對這些生字進行自主學習,除了借助工具書,還可以通過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如歸類識字、根據形聲字的特點猜字音、結合上下文理解字義等。之后,通過讓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使學生對已認識的字進行鞏固,同時實現對課外生字的共享。這樣,學生不但可以體會到識字的樂趣,還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閱讀教學與識字教學都是極為重要的,而二者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想將教學質量及效率進行最大限度的提高,還需將識字教學滲透到閱讀教學之中。只有把識字和閱讀有效地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在識字中閱讀,提高閱讀能力和訓練理解能力。同時,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邊閱讀邊識字,才能真正感受到識字和閱讀所帶來的快樂,更自主地去識字和閱讀,做到輕松識字、快樂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羅春兒.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識字教學的方式思考[J].讀與寫,2017,14(1):164-139.
[2]丁文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漢之星"的教學策略探析[J].語文課內外,2019(11):180.
[3]徐鳳池,董慧均,閆 軍.從兒童心理發展視角,談低年級識字教學 [J].中國科技縱橫,2012(5):91.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常規課題“識字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促進小學生自主識字的實踐研究”(FJJKXB18-208)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 敏(1975—),女,福建平潭人,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學教師,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