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力平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圍繞“課程性質”指出:“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其中,人地協調觀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地理學科的核心價值觀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學生人地協調觀念的培育進行教法的創新,培育學生正確的學科價值取向和地理道德情感。文章圍繞人地協調觀念的內涵及價值予以闡述,重點就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育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地協調觀念;核心素養;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2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8-0092-02
一、引言
人地協調觀念,通俗地說,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應該具有的可以促進人類社會走向良性發展的協調關系的正確認識。人地協調觀是地理課程內容蘊含的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它包含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與發展觀等。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地關系則是地理學科的主要研究對象。在人地關系趨于緊張,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以及發展問題極為突出的當前,國家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美好愿景,國家領導人更是提出了“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主張。高中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人地協調觀念作為一種科學的地理觀念,對學生的“三觀”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當前圍繞人地協調觀念的培育進行探討,既具有探討人類社會和諧發展途徑的現實緊迫性,又具有培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與正確價值觀念的必要性。
二、人地協調觀念的培育價值
(一)有利于學生地理道德情感的培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此背景之下,德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已經成為一種現實的必要。就高中地理教學而言,如何實現對學生的有效道德教育,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離不開人地協調觀的培育。人地協調觀集中體現了學生對各個地理因素的正確理解,其中的人地合一、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綠色工業、人文和諧等理念都是科學的學科價值取向,它們能夠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將來在社會建設中也能以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來指導自身的生產生活實踐。
(二)有利于彰顯地理學科的科學價值
地理學科既研究自然世界,又研究人文社會,是科學的組成部分。地理學科的科學價值主要體現在能夠幫助人們解決人類發展問題,這其中就包含對人地關系的思考和研究,通過科學的人地關系的建立,人類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資源、生態環境等問題解決的思路與方案得以呈現。
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諸如“產業類型的選擇與確定、產業的具體選址和空間聯系以及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等方面,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而進行,即“讓人地關系最優化”。以人地協調的思想為指導,人類的行為才更顯客觀性和科學性。
(三)有利于維護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
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而對人的成功培養則是對國家建設,乃至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做到“物盡其力、人盡其才”,也就是使資源充分得以利用,人的能力得以充分的體現和施展。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它特別追求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民生質量的改善、提高,人地協調觀念的培育正好順應了這一時代要求。正確地理觀念的培養,其實就是在塑造人類社會的靈魂,是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
三、人地協調觀念的培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現途徑
(一)通過真實數據激發學生對人地協調的意識認同
學生之所以缺乏必要的人地協調觀念,是因為他們缺乏知識與經驗,對人地協調的重要意義無法感同身受。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共鳴呢?這就需要運用具有說服力、感染力的真實性數據來獲得學生的人地協調的認同感。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一課的教學為例,全球氣候變化是全球熱點問題,但是只有放眼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這種變化才能凸顯出來,學生自然不能獲得切身體會。于是,我們可以通過真實數據的引入來增強說服力。比如,可以通過教材中圖2.29“近百年來全球年平均氣溫的變化”,以及圖2.30“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這兩個數據圖表來論證,直觀的數據能夠對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撼。又如,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可以引用聯合國(IPCC)的最新數據:“20世紀全球海平面共上升了約15厘米,但目前的上升速度是當時的兩倍多,而且還在加速”“據預測,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30至60厘米,但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繼續強勁增長,海平面或將升高60至110厘米”。在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下,世界很多陸地將被海水淹沒,湯加、馬爾代夫、澳大利亞大堡礁、瑙魯、基里巴斯等眾多低海拔的國家與地區將會面臨滅頂之災,甚者只能舉國搬遷才能尋求生存空間。在客觀、真實的數據面前,學生認識到只有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在《巴黎氣候協定》的框架內,落實好節能減排,控制尾氣排放,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才能延緩全球變暖的速度。
由此可見,通過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真實數據,學生的內心萌發起對人地協調理念的意識認同,這就為學生人地協調觀念的培育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通過現實問題誘發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思考
人地關系失衡引起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將新近發生的具有影響力的案例引入課堂,更能夠樹立典型,激發學生對案例事件的關注,從而引發學生對人地協調的深入思考。高中地理教師要具備開闊的課程資源意識與視野,善于抓住學生普遍感興趣的熱點問題進行案例分析。
比如,在高二地理必修三“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新近發生的2019年亞馬孫熱帶雨林大火作為教學案例引入課堂。2019年亞馬孫森林火災頻發,相比2018年同期增加83%,巴西、秘魯和玻利維亞成為火災重災區,其中僅巴西的森林累計著火點就超過7萬處。教師可以通過新聞報道的引入、森林大火視頻的引入、火災后場景照片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本次持續性的亞馬孫森林大火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毀滅性打擊,以及森林火災對人類生存的重大威脅。繼而引導學生思考:亞馬孫熱帶雨林對全球生態系統有怎樣的影響?亞馬孫雨林森林火災的原因包括哪些人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通過這次森林火災,地理環境和人相互之間怎樣產生作用?這次森林大火給了人類怎樣的啟示?將學生普遍關心的全球時事熱點問題引入教學,再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來引發學生由案例對人地協調觀的深入思考,讓人地協調觀念逐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