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虹
摘 要:近些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傳統文化對基層群眾的影響。因此課程改革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成了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文章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為基礎,結合當前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情況,探索小學語文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0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033-02
在時間的沉淀下,傳統文化被鍍上了神秘的色彩,但也正是因為洗盡鉛華,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成了民族思想、文化發展以及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在傳統文化的指導下,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強,人民有了更強的歸屬感。伴隨我國世界地位的不斷提升,時代更是賦予傳統文化珍貴的意義。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傳統文化是語文學科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語文能力、語感、語文修養等都屬于語文素養,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朗朗上口,能夠促進學生語感的提升;歇后語、諺語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的能力。在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習過程中,識字占了很大的比重,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特征性符號,漢字學習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由于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結合,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意義非凡。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這一關鍵時期如果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可以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傳統文化對品德、修養非常重視,前有孔夫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有尊老愛幼孝順父母,這些都是以我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思想理念。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思想道德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在小學教育階段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結合,能讓學生繼承優良的民族傳統,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作用下,當前很多學生對本國的文化了解甚少,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外國的東西要比中國的東西先進,這種思想顯然荼毒了我國的青少年。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意識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之乎者也”這么簡單,其中所蘊含的財富與智慧不可估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讓他們聆聽中國傳統音樂,從一個又一個歷史故事中知道古代的中國要遠遠比西方各國先進,我國“四大發明”成就了人類偉大的歷史,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所在,從而促進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
(四)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通常情況下,愛國主義情懷要建立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如果學生一味崇洋媚外,那就是對自我文化的認識不足。如果對自己國家傳統文化不自信,何談愛國主義情懷?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能讓學生發現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獨特魅力,提高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學生如果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了更深的感情,那么在無形之中就會凝聚成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可以使他們熱愛祖國,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
(五)發揚并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一方面是為了促進語文教育本質的實現,另一方面是為了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教育絕不僅限于當下一代,它的傳承應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能夠因為對本國文化的熱愛互相感染,從而為國家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現狀
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使廣大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提高其民族認同感,促進民族凝聚力的進一步發展,教科書中關于傳統文化的比重大大增加,表現形式也日益豐富,而且涉及的內容也更加廣泛。語文教材希望能給學生傳遞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堅韌不拔的思想意志、勤奮向上的拼搏精神以及堅定不移的愛國信念。但實際上,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情況并不樂觀,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的傳統文化氣息在漸漸褪去。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關于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在觀念上知行不一
其實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明確地知道,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結合能夠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但是“知道”并不意味著能夠“實踐”,在功利性思想的驅使下,很多語文教師只重視學生的語文成績,采用“背答題”的模式來進行語文教學。顯然這種教學方法完全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仿佛迷失了方向。
(二)語文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問題
首先,當前大多數參與語文教學的教師采用老套的方法。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這些老套的教學方法已經難以適應學生的發展,即便有的教師采用了新的教學手段,但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將新型教學方法有效落實,這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大打折扣。
其次,當前語文傳統文化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除了包括傳統風俗、傳統道德、傳統藝術,還包括傳統服飾和傳統建筑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待開發的內容。但當前學生對這些內容的了解少之又少,更沒有深入研究傳統文化,這影響了他們傳統文化學習興趣的形成。
再次,傳統文化教學顯然已經與實際脫軌。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扎根于實際,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如果在教育過程中太過于知識化和書本化,不但無法讓學生深入理解,而且對教育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最后,沒有充分利用課堂。由于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地點,因此學生想要接受更多的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參與課堂教學。在課程改革的影響作用下,很多教師力圖求新求異,在課堂教學中花樣百出。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豐富了教學內容,但是難免導致傳統文化教學陷入尷尬的境地。實際上,要想充實課堂,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教材教學工作。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一)通過詩詞滲透傳統文化
毋庸置疑,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感情與意境能夠大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詩詞本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題材,詩人將充沛的感情寄予簡潔的語句中,借此來暢抒胸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古詩詞開始讓學生進行閱讀和欣賞是滲透傳統文化比較有效的方法。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些簡短的詩句仿佛向讀者呈現了池塘中荷花的優美景象,既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又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些詩句讓學生產生了對大自然的向往,從而提高了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通過欣賞古詩詞,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記憶。
(二)通過漢字教學滲透傳統文化
生字和生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漢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漢字來源于古老的傳統文化,是古代先民獨特智慧的結晶,透過漢字,學生不但能夠了解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還能夠體會他們的信仰。識字教學是滲透傳統文化的好時機,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識字教學方法來滲透傳統文化,如韻語識字、字理識字以及圖示識字等教學方法。
在教學生認識“家”字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家”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宀”是房屋的意思,“豕”是豬的意思。在古代,每家每戶都養豬,祖先將房子搭建在樹上,樹上住人,下面養牲畜,所以,養豬的地方也就是“人家”。
(三)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文化介紹
教師需要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向學生傳遞更多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沉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參透其根本,教師需要通過文化介紹開啟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大門,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例如,在《絲綢之路》這一節課教學過程中,由于涉及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教師一定要重點分享這個故事,使學生意識到張騫的偉大。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化傳輸的紐帶。在古代,全世界的絲綢、瓷器都需要經過這條路線由中國傳向世界。并且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重點感受絲綢之路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影響。再如,在《北京的春節》這一節課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感受到在北京過春節時的氛圍,還要介紹春節習俗的由來、意義與代表的內涵,重點突出文化沉淀后北京春節中的文化表征。在經歷千百年的歷史沉淀后,北京的文化底蘊在春節中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讓學生體會了我國傳統的春節習俗以及北京的文化底蘊,同時還可結合《我的家在紫禁城》等畫本,協助學生加以理解。
(四)結合生活實際,滲透傳統文化
與其翻遍所有的歷史文獻來找尋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如從身邊開始,用一雙發現的眼睛來探索生活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就在自己身邊。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節日的契機,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寫一寫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或者讓學生收集與節日相關的故事,通過分享或出黑板報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對生活的意義,更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傳統文化的精神,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動力。
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師應采用有效的實施方案來滲透傳統文化,意識到傳統文化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讓下一代接受真正的素質教育,真正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參考文獻:
[1]任宏寬.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 學周刊,2018(6):43-44.
[2]朱傳蓮.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31,33.
[3]馬俊海.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