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蘭
摘 要:語文教學要落實語言運用、思維發展、文化傳承、鑒賞創造等核心素養。文章闡述運用分層讀、搜資料、找詩眼、想畫面、仿寫詩、巧拓展、背默詩等策略進行古詩詞教學,以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核心素養;基本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0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053-02
“核心素養”在當前教育領域備受關注,具體到語文核心素養,主要體現為語言運用、思維發展、文化傳承、鑒賞創造。中華古詩詞以凝練的文字、超凡的文采、濃郁的情感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璀璨光芒。
也正因如此,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增加了55篇古詩詞。古詩詞教學要守住語文核心素養的底線,不能停留在理解詩意的層面,而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提高審美情趣,受到中華優秀文化的熏陶,使心靈得到浸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幾個基本的有效策略,以六年級下冊《春夜喜雨》的教學為例,和盤托出,僅作引玉之磚。
《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杜甫敏銳地抓住了這場雨的特征,首聯點明這是一場及時雨,頷聯寫出了雨隨風悄悄滋養萬物,頸聯集中寫夜雨,尾聯寫出詩人的聯想,“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全詩緊扣一個“喜”字,體現了詩人的喜悅之情。在教學中,筆者采用了以下幾個教學策略:
一、分層讀,循規律
在朗讀上,筆者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在學生初步了解作者和律詩標題后讓學生充分地讀:①自由誦讀,讀通、讀準,先讓學生自由地輕聲朗讀這首詩,要求讀通古詩,讀準字音,讀給同桌聽;再指名讀,由其他學生評價;接著讓大家根據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后再齊讀,這樣學生基本能將古詩讀通讀順。②讀出節奏,讀好停頓。誦讀古詩要學會斷句,讀出詩的停頓與節奏。按照音節和意義來劃分,五言詩一般有“二一二”和“二三”兩種停頓方法,讓學生按劃分好的節奏把詩讀好。③讀出韻味,讀好平仄。古人作詩講究押韻和平仄,律詩是逢雙句押韻,先引導學生找出韻腳,再指導學生讀平聲時讀得長而舒緩,讀仄聲時讀得低而短促。④讀出畫面,感悟意境,讓學生在想象畫面仿寫詩句后讀出自己想象的兩聯。⑤讀懂詩情,在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后,讀出詩人的喜悅之情。在教學古詩詞時,這種分層次的朗讀可以成為一種規律。引導學生分層次地讀好古詩詞,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古詩詞誦讀的語感和能力,深受古詩詞節奏美、韻律美的感染,充分感受到作為中國瑰寶的中華古詩詞無窮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中華古詩詞這一經典文化。
二、抓詩眼,悟詩情
雨是一種極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來無所謂喜與不喜,可作者為什么看到春雨會如此喜悅呢?請學生說說他們搜集到的跟詩人創作這首詩有關的歷史背景資料,這樣就把“安史之亂”造成杜甫一家人過著流亡生活的社會背景呈現出來了。后來,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終于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此為欣喜之一;這首詩作于杜甫居住在成都西郊兩年后,那兒的老百姓剛經歷安史之亂,又遭遇旱災,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杜甫是一位關心民生疾苦的詩人,春雨來臨,莊稼豐收,百姓生活好轉,此為欣喜之二。
筆者先讓學生抓住全詩的詩眼“喜”字,再放手讓學生品讀感悟、交流匯報。學生能從“好”“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潛”“細”“俱黑”“獨明”“紅”“濕”“重”等字詞感受春雨的好,以及詩人對春雨的喜悅之情,同時也品味到了詩人用字的凝練與傳神。學生在了解了社會背景之后,更加能讀懂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再次讀頸聯“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時,學生才明白這一點亮光不僅僅是江船上的燈火,更象征著詩人心頭升起的希望。他相信春雨綿綿不斷,能徹底地滋潤干涸的大地,給經歷旱災的人帶去生活的希望。當了解了那段背景和歷史,再次讀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時,學生才領悟到詩人不僅僅想到了城里的這些美景,還可能想到了田里的禾苗盡情地喝著雨水、秋天豐收的景象……
詩言志,志傳情。每一首詩都有能夠集中反映詩人情感和詩詞主題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詩眼,學生就更容易把握整首詩的意境和詩人的內心情感,從而深刻領會詩詞文化。詩人在作詩時,內心情感是十分豐富的,而這豐富的情感與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和當時的經歷都密切相關。要想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這樣,學生對詩詞才能理解透徹,從而受到中華經典詩詞的陶冶。
三、想畫面,入意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學生邊讀邊想象,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就會展現在面前。一個學生這樣展開想象:“初春的一天夜晚,山中萬籟俱寂,杜甫躺在床上感受著夜的寧靜,隱約聽見下雨的聲音,他連忙從床上爬起來,發現真的下雨了,便打開窗戶坐在窗邊欣賞美景。只見小雨從天而降,綿綿不斷地下著,他心想,農民剛剛播下種子,正盼望著一場春雨的到來,多么及時的一場春雨呀!”另一個學生也站起來,他娓娓道來:“杜甫忍不住披上衣服,推門而出,去欣賞夜里的雨景。他佇立遠眺,只見……”學生的想象,把我們帶到了古詩優美的意境中。
蘇聯作家別林斯基說過:“在文學中,尤其在古典詩詞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詩人在創作古詩詞時,常常也是在想象和聯想中完成的。詩人用凝練的文字呈現了一幅幅或生動優美,或氣勢磅礴,或凄涼婉約的畫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誦讀詩句時盡情地描繪自己感受到的畫面,把一首首詩讀成一幅幅畫。這樣才能更好地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四、仿寫詩,學創作
仿寫對學生習作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沒有仿,就很難談得上作。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收集、感悟的基礎上創作自己的詩,而仿寫就是創作的“踏腳石”。詩人由這場春雨想到了第二天錦官城一朵朵沾著雨水的花,嬌艷欲滴。筆者也讓學生想象第二天錦官城里的其他景象,模仿古人作詩,當小詩人,寫寫詩的尾聯。先引導學生發現此詩最后兩句在用詞上的特點,再進行仿寫。結果是有效的,學生仿寫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詩句。例如,曉看禾苗處,綠遍錦官城;曉看竹林處,翠滴錦官城;曉看竹林處,竹繁錦官城;曉看田野處,民耕錦官城;曉看池塘處,魚游錦官城。仿寫是學習別人語言運用技巧的能力,是提高寫作水平的良方,在古詩詞教學中同樣適用。
在其他的古詩詞教學中,筆者也運用了以上幾個策略。例如,教學《天凈沙·秋》時,筆者實施了“仿寫詩,學創作”這一策略,引導學生仿寫“天凈沙”,盡量不用動詞,就用名詞和形容詞,用白描手法來勾勒事物,注意押韻。第二天,學生交來的仿寫作品都令人贊賞,如《天凈沙·春》《天凈沙·冬》《天凈沙·武夷》《天凈沙·校園》等。其中一個學生回憶周末和爸媽游玩農家山莊而仿寫出《天凈沙·夏》: “泳池青山野花,炊煙紅薯晚霞,清風竹樓蟬架,美酒綠茶,客來佳肴閑話。”他不僅寫出了山莊的特點和游客的閑適,也確保了作品的押韻。在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進行這樣的仿寫訓練,能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也更能激起學生學好古詩詞的熱情。
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古詩詞獨有的語言魅力需要學生細細品嘗與欣賞,教師既可選取有特點的詩句讓學生仿寫,也可讓學生仿寫整首古詩詞,在仿寫中進一步感受古詩詞遣詞造句的精妙絕倫,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以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五、巧拓展,再延伸
在講到詩人的憂國憂民情懷時,教師向學生推薦了兩首杜甫的詩:一首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忽然聽到“安史之亂”的叛軍已被平定的勝利消息之后,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之情;另一首是《春望》,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寫下的傳誦千古的名作。讓學生用課堂中學到的分層讀、找詩眼、想畫面等方法在課外讀這兩首詩,更能使學生感受到杜甫的詩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社會面貌,也更能讓他們領會到本首詩中詩人為民而喜的情感。
在講授了課文中的古詩詞后,教師可以拓展教學與課文中同一主題的古詩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這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學生在比較中深入領會古詩的語言和詩人的情感,豐富了古詩詞積累,提升了人文底蘊。
六、背默詩,促積累
在學生完全理解詩的意思、領會詩的意境后,筆者通過創設語言情境一遍一遍地引讀:“詩人飽經戰亂與流離之苦,如今,他終于定居成都。面對綿綿春雨,想到難得的安寧生活,他無比激動,不由得贊嘆。(學生誦讀)知時節的好雨悄悄地、輕柔地滋潤著大地。面對綿綿春雨,想到它將帶給錦官城一片萬紫千紅的美好春景,他喜上眉梢,不由得贊嘆。(學生誦讀)春雨恩澤萬物,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命運。面對綿綿春雨,想到它將帶給人們期盼已久的豐收,他萬分欣喜,不由得贊嘆。(學生誦讀)”課后再讓學生默寫下來,隔天來測驗,這樣學生就真正學會了這首詩。
“腹有詩書氣自華”,厚積才能薄發,小學生只有將學到的古詩背誦得滾瓜爛熟,并默寫下來,不寫錯別字,才算真正汲取一首詩的精華、得到經典的浸潤。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教學也是這樣,教師應在不斷的實踐中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筆者相信,只要有創新的決心和信心,就能讓古詩詞教學中的語言、思維、文化和審美的核心素養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姿。
參考文獻:
[1] 張繼龍.從古典詩歌的藝術想象論學生的想象力培養[J].語文學刊,2014(3):173-174.
[2]楊 翠.把握教材特點 用好統編教材 [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版,201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