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花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論述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途徑,認為教師應親切和藹地對待學生讓他們敢說,多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能說,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想說,適時點撥學生讓他們會說,大膽放手讓學生多說。
【關鍵詞】小學數學 低年級學生 數學語言 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140-02
筆者觀察發現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或是不敢發言,或是少發言,或是表達不完整、思維混亂、聲音微弱等,此類現象隨著學段的升高而越發明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和質疑。由此可見,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是極為重要的。一、二年級的學生處于學習啟蒙階段,這一階段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語言的最好時期。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低年級起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五點入手。
一、親切和藹,讓學生“敢說”
一年級學生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環境變了、老師換了,他們既喜悅又畏懼。特級教師吳正憲說過:“學生只有在和諧、安全、寬松的氛圍中,才善于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記得有一次教學“位置”這一課時,筆者提問“誰在誰的 ? 面”,并請了一名性格內向且基礎較薄弱的女孩回答。聽到老師點名的那一刻,她的臉便紅了,猶猶豫豫、戰戰兢兢地站了起來,她回答的聲音極其微弱甚至還有些發抖,其他學生都表示聽不清楚。這時,筆者微笑著對全班學生說:“莉莉同學的聲音雖然很小,但是至少她已經很勇敢地站起來回答問題了,并且老師發現她很認真地聽課,相信這個問題她已經完全理解了。莉莉,老師說的對嗎?”這時,筆者看到她臉上的神情放松下來了,她輕輕地點了點頭,筆者順勢補充道:“老師和同學們都很期待你大聲響亮的回答呢,你愿意再嘗試一次嗎?”莉莉鼓足了勇氣接著回答,雖然聲音還是較小,但是和她上一次的回答相比已經有所進步。于是筆者肯定了她的表現,親切地對她說:“莉莉,你已經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同學們也送給了她熱烈的掌聲。通過持續不斷的鼓勵,莉莉在數學課上漸漸有了信心,敢于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二、創造機會,讓學生“能說”
受家庭環境、父母文化程度、自身接受能力等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每名學生的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參差不齊。喜歡表現自己、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更容易引起教師的喜愛與關注。性格內向、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課堂上顯得尤為沉悶,有些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則特別調皮搗蛋,形成了兩個極端,他們更期待教師的關注。正如特級教師吳正憲說的:“我們應當及時地捕捉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努力為他們制造成功的機會,讓這些‘坐在墻角的孩子也有機會體驗成功,有機會跨越學習的困難,有機會找回自信。”洋洋、濤濤、玲玲這些孩子很安靜很斯文,但不敢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于是上數學課時,筆者特意給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能說”。筆者設計“擊鼓傳花”的游戲,有目的地讓“花”傳到這些學生的桌子上;此外,還設計“開火車”的游戲,通過游戲的形式回答問題,課堂氣氛熱烈,足以讓這些安靜的學生投入其中忘記膽怯。游戲、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特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去學習,在游戲中促進學生交流、探索、想象、創造、展示。
三、激發興趣,讓學生“想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某個事物或某件事情產生興趣,學生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才能促進積極思考、拓展思維、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等。一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玩游戲、愛活動,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精心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中,激起學生對學習極大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感,使學生樂學、愛學。在教學《認識鐘表》這一課時,筆者以猜謎語“沒有嘴能提醒你起床,沒腳能不斷繞圈走,肚里聲聲滴答響,你不起床它一直叫”的形式導入新課,深受學生喜愛,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為學習新知鋪墊,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想說、愛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藝術點撥,讓學生“會說”
富有藝術性的點撥是打開學生思維大門的“金鑰匙”,也是增強學生記憶能力的強力催化劑。課堂教學的點撥是一種教學藝術。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作畫龍,那么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巧妙點撥便是點睛之筆,能起到激活整節課、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掌握課堂點撥技巧,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使課堂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學《混合運算》一課時,筆者提出問題:“你在主題圖中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一名學生馬上大聲地答道:“我看到了很多小朋友在玩。”學生的回答顯然達不到筆者期望的效果,因為這樣的描述不夠豐富、不夠完整,對這節課的價值不大。“沒錯,的確是很多小朋友在玩。”筆者并沒有否定他,而是肯定了他的回答,“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他們是怎么安排玩的順序的?”學生認真數了數,高興地答道:“老師,蹺蹺板不夠全部人坐,他們只有12個人在玩蹺蹺板,還有7個人在外面等。”“這12個人你剛剛是一個個數出來的,你再仔細觀察這些小朋友的座位分配有什么特點。”通過這樣的進一步點撥,學生再次認真觀察主題圖,完整地答道:“這些小朋友在游樂園玩蹺蹺板,有3個蹺蹺板,每個蹺蹺板可以坐4人,還剩下7個小朋友在等待當中。”看似簡單的對話,卻通過巧妙地點撥幫助學生找到了觀察主題圖的方法。學生找到了方法,自然就會說了。
五、大膽放手,讓學生“多說”
如果教師“滿堂灌”,會剝奪學生表達的機會,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常常讓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四人小組交流、快速搶答等,教師大膽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多講,在分享解題思路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教師出示練習如下圖。
玲玲列出了算式3×4+1=13,而銘銘卻列出了5×3-2=13,筆者讓同桌兩人互相交流解法、互相批改,他們通過批改、交流的形式,明白一道題有不同解法的同時,還能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又如學生在黑板上計算“兩個小組澆樹。第一小組有7名同學,每人澆了9棵樹,第一小組一共澆了多少棵樹?”時,學生的答案是7+9=16(棵),筆者沒有直接指出錯因,而是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進行判斷,小老師1認為“同學的數量不能和樹木的棵數加在一起,應該把全部的樹木的數量加起來,列式:9+9+9+9+9+9+9=63(棵)”,此時筆者也沒有告知學生對錯,而是接著說:“還有誰有不同的想法?”小老師2說道:“7×9=63(棵)。”這是一道易錯題,如果筆者急于去講解,就剝奪了學生當小老師的機會。與其這樣,不如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判斷、自己嘗試講解,若尚未解決,筆者再加以點撥。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說,不僅鍛煉了膽量,同時也能提高表達能力。
數學的語言表達訓練并非止于數學課堂,課后的語言訓練也尤為重要。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天放學回到家后,將在學校所學的解題方法講給父母聽,日復一日,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必定獲得大幅提升。
總而言之,低年段學生正處于系統學習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是培養和發展兒童數學語言的最好時期,教師需要把握好時機,適時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場“持久戰”,教師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同時不斷改善教育方式方法,切實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