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初中化學課堂運用微課教學的策略,建議教師深入研究和積極實踐微課教學模式,通過揭示核心特征、安全示范實驗操作、設計梯度教學環節等手段,提高化學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化學 微課教學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143-02
微課教學模式指的是教師遵循新課程標準要求,立足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圍繞特定的重點、難點、疑點知識,在課堂內外利用微課開展的教與學活動過程。微課的主要載體是5~8分鐘的教學視頻,具有短小精悍、主題突出、生動有趣、使用靈活等優勢。教師在運用微課教學時,要從化學學科獨特的教學特點出發,關注學生已有認知和生活經驗,結合學生的課堂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微課教學環節,全面落實微課教學計劃,提升化學教學效果。
一、揭示核心特征,優化概念呈現
微課教學內容設計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憑借視頻載體直觀性、生動性較強的特點,可以更好地揭示化學知識的本質內涵和核心屬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增強概念直觀性。微課教學應該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將抽象知識用圖片、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形式加以呈現,增強學生的直接感官刺激,提高化學演繹的直觀性,簡化抽象的化學知識的理解難度。特別是在研究物質微觀結構化學內容中,物質的微觀結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如果教師采用微課構建宏觀和微觀之間的橋梁,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微課的直觀性,科學、合理地認識所學內容,準確建構化學知識體系,形成微觀認知視角。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水的組成》章節教學中,如何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引導學生從微觀的角度看待化學反應過程的本質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教材雖然編排了圖片輔助理解,但生動性和動態性欠佳,教師引入微課動畫進行補充,則可以使學生直觀看到水分子如何在直流電作用下分解成氧原子和氫原子,氧原子和氫原子又是如何結合成氧分子和氫分子的過程。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中大有一種“恍然大悟”的學習體驗,對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建立了深刻的認識。
(二)明確思維的方向性。初中生正處于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發展時期,抽象思維能力參差不齊,而化學學科教學內容以抽象知識為主,學生容易因缺少有效的思維切入點,陷入無從下手的學習困境中。教師在教學一些板書、語言等傳統手段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抽象知識時,可以借助微課資源進行講解,為學生理解化學知識提供更多的感性認知素材,啟發學生的化學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微課引導下,展開課堂內容的主動思考和探究學習。在“原子構成”學習中,很多學生對“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難以理解,影響了對原子結構的推測和掌握,有的學生還形成了“原子是內部實心的球體,電子在不同軌道做固定運動”的錯誤認知。教學時教師有針對性地導入了微課視頻,演示了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的動畫視頻,配合幾種不同原子結構的解剖動畫,讓學生在多組素材輔助下,正確認識原子結構、電子運動特點等知識,幫助學生順利突破課堂理解的思維障礙。
二、安全示范操作,確保實驗效果
實驗教學是初中化學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微課作為實驗教學的現代化手段之一,可以強化實驗課前、課中指導,打破教學時空的條件限制,彌補傳統實驗教學的不足。
(一)強化實驗操作指導?;瘜W實驗涉及的試劑和器材較多,對缺乏操作經驗的初中生來說,可能會因為操作不規范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教師要加強課堂實驗的安全教育和操作指導,用微課展示實驗過程中的各類注意事項,放大實驗操作過程中的各種細節,提高實驗示范和指導的實際效果。特別是分析錯誤操作造成的實驗現象時,教師可以用微課的形式進行演示,增強學生的實驗情感體驗,使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理解不僅僅停留于表面。在“濃硫酸稀釋實驗”中,教師著重強調了需要把濃硫酸沿器壁緩慢倒入水中,同時不斷攪拌玻璃棒的操作要點,并演示了正確的稀釋方法。但如果將水注入濃硫酸進行稀釋,這種錯誤操作會帶來什么后果呢?學生不會滿足于教師的語言講解,而是希望觀察到具體的實驗現象。在具體操作不可行的情況下,微課教學則成為可能。教師搜集相關微課資源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微課觀察水注入濃硫酸中造成液體沸騰、四處飛濺的實驗現象,使學生對正確、錯誤的實驗操作及現象都能形成準確的認知。
(二)彌補傳統實驗缺陷。除了放大實驗過程的操作細節、提高實驗操作示范效果,微課對實驗教學的輔助作用還體現在微課教學的靈活性,能夠打破實驗室時空條件的限制,把豐富的實驗教學資源直觀呈現給學生。在初中化學實驗中有很多實驗因實驗現象難以觀察、實驗時間過長、實驗具有很強的危險性等原因而成為“語言性實驗”。而利用微課資源可以彌補這一“實驗真空地帶”,把這些難以直接開展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展示給學生。在“酸雨的形成”實驗教學中,該實驗過程需要燃燒硫得到二氧化硫氣體。二氧化硫是有毒物質,不宜在教室內演示,且硫在空氣中的燃燒現象并不明顯,課堂演示難以收到良好的實驗效果。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后,教師取消了課堂演示環節,選擇用微課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觀察微課視頻中的實驗過程,對實驗現象、實驗結論進行總結分析,從而有效彌補了傳統實驗形式的缺陷,確保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安全意識。
三、滿足學習需求,實現個性發展
初中化學教師應用微課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化學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等差異,設計梯度教學層次,提高微課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微課解惑、答疑的作用。
(一)分層設計,促進理解。微課可以看作一個完整的課程,是對課堂重難點、學生存疑點的針對性教學。每個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能力、認知層次等方面都會呈現出較強的差異性,教師要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實際反饋情況,把更多體現分層設計原則的微課資源引入課堂,適應學生化學學習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微課教學模式下得到知識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教學“氫氣的制取”時,該課時基礎知識的學習難度不高,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基本能夠掌握,同時教師也融入了一些啟發性問題到微課中:①鎂、鋁、鐵等金屬與稀鹽酸反應也可以生成氫氣,為什么不選擇這種方法制取氫氣呢?②工業生產中需要大量氫氣,它們制取氫氣的方法和實驗室一樣嗎?③實驗中鋅粒表面會變成黑色的,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④如何驗證制取的氫氣是純凈的呢?這樣教學,用階梯型問題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認知維度。
(二)再現課堂,鞏固提升。在班級授課模式下,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可能兼顧到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些知識掌握和理解情況欠佳的學生,容易出現“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情況。此時,必要的課后鞏固就顯得極為重要。教師要充分發揮微課資源可以反復觀看的特點,結合課堂內容錄制微課視頻,梳理課堂教學基礎知識和整體脈絡,并針對學生一知半解的內容進行重點分析,及時為學生查漏補缺。例如在解決含雜質的化學方程式題目時,教師發現學生分析問題時缺乏條理性,難以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點,便制作了“不純物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微課視頻,在最短的時間內,分析了幾道典型問題,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和具體技巧,供學生課下反復學習。從學生的課堂學習和作業完成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在面對這一類型問題時,解題思路更加清晰,解題準確性和效率也得到提高。
當前,基于無線網絡的移動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越來越普及,微課教學模式必然會成為未來化學課堂的常用教學手段和學習方法。教師要正視微課資源的教學價值,積極推進微課教學,通過揭示核心特征、安全示范操作等手段提高教學效果,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化學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
作者簡介:梁成(1978— ),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化學教育。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