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斜面的作用》一課為例,從高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創設情境,設計有效的課堂問題,以小組形式開展“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和“坡度越小越省力”兩個探究活動,收集分析并處理實驗數據,認識生活中的斜面,幫助學生構建起“斜面”的科學概念,發展其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證據意識和表達意識的科學思維。
【關鍵詞】高年段 表達意識 科學思維 《斜面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145-02
著名小學科學教育專家赫德認為,科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方法。而科學思維恰好是科學方法在人腦中的經典演繹過程。小學高年級學生具備了基本的科學知識、實驗探究技能和一般工具的使用方法,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力。但大部分學生對科學概念認識比較模糊,不能準確地、有目的地使用科學技術和方法去驗證自己的預測(觀點),依據數據說話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實驗設計的思路和評價也需要不斷完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教學目標中新增第四個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領域,旨在組織學生親歷觀察、設計、制作、實驗、建模和推理來獲取知識,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科教版六年級上冊《斜面的作用》給高年段學生提供“在做中學”的機會,充分體現STEM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用創造性的思維正確看待問題,有利于激發他們感受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興趣。現以科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斜面的作用》一課教學為例,談談小學高年級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引發有效思考
掌握科學知識是發展科學思維能力的基礎。而思維能力發展的第一步就是認識事實,發現有趣的、有效的、探究性的問題。《斜面的作用》一課以問題導入,教師先出示圖片(展示一堆油桶和一輛卡車),并提出問題“想一想,怎么把重物從地板放到卡車上”,以考查學生的前概念和元認知。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在前幾節課的學習中都認識了杠桿、輪軸、定滑輪和動滑輪、滑輪組等簡單的機械,很容易聯想到利用生活中的工具去提供服務和幫助,知道這些工具能夠改變力的大小和物體運動的狀態。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學生能夠提出多種提升重物的辦法,例如搬上去、抬上去、用繩子拉上去、用斜面推上去、用機器搬運等。對此,教師要及時把握學生的反饋信息,再“推一把力”,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理由,滲透證據意識,鼓勵他們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為接下來的實驗設計奠定基礎。
從使用人類勞動力直接提升和沿斜面提升重物的比較中,教師提出“斜面能省力嗎”這一問題,出示斜面的科學概念和示意圖,規范學生的科學用語。憑借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能夠感受到斜面比較省力,但是說不出依據,其他學生不能比較斜面是否省力,此時可以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教師提出“怎么才能證明你的觀點正確呢”,引導學生想到可以用實驗的方法去證明。
二、巧用評價設計“解決”方案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材給學生滲透建模的意識,其中包括運動的模型、蠶寶寶生長周期、地球的模樣等,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抽象事物,不受空間和時間的約束。本課教學中,同樣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器材搭建簡單的斜面工具,嘗試從測力計中獲得數據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感受力的變化。
探究一:斜面能省力
教師先提出問題“怎么設計實驗去證明斜面省力呢”,再出示實驗材料,小組討論設計方案。在學生分享實驗方案后,教師及時評價“你們認為他們小組說得對嗎?你們同意嗎?有不一樣的方案嗎?有什么補充”,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分析他人的觀點,從而改進和調整自己的方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六年級學生特別渴望教師像朋友一樣與他們溝通、尊重他們的想法。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學生之間要構建學習共同體,教師多用一些鼓勵的話語,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老師認為你這個想法不錯哦”“你的方法特別簡便有效”“你的表達能力特別好,思路很清晰”“你們的邏輯性很強”等。
教師還要注意閱讀課本、活用教材。科學課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動手能力、探究能力、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要完善實驗方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課本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及時肯定他們的發現:“你很細心”“你抓住了實驗的關鍵”“你的觀察能力很強”“老師發現,你們設計實驗的能力比剛才進步了很多”。最后,學生在一步步“補充”中,共同完成第一個實驗設計,明確實驗的性質是對比實驗,用大板書的形式出示:實驗目的、不改變的條件、相同的條件(滲透控制變量法)、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強調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用好數據。
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驗課前要多次嘗試,對教具多次檢查:彈簧拉力計的彈性(是否有生銹或者壞的);用鉤碼代替原教材的多種物體,方便、簡單,物體的重量增加效果很明顯(可以排除木板摩擦力的影響);用帶勾圈的小車裝載鉤碼,形象地模擬物體在斜面的運動,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探究二:坡度越小越省力
在第一個實驗設計的基礎上,學生很快掌握第二個實驗設計流程。針對“為什么用斜面提升同一個物體測量到的力不一樣呢”,筆者結合實驗數據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數據不一樣的原因,出示實驗材料——紅盒子,觀察該盒子有3個不同的長度,讓學生學會表達“3個不同的長度導致斜面的 ? 不一樣”。從3個不同長度的邊,使學生認識到斜面的高度不一樣,從而說出斜面的坡度不一樣。由學生提出預測——沿斜面提升的力與坡度的大小有關,再次用實驗的方法主動證明自己的觀點。(如圖1所示)教師通過“放手”讓學生設計實驗,動手制作斜面模型,體驗斜面的作用,并用數據證明猜想的手段,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遞進式發展,有效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在做中學,發揮合作作用
小組合作是科學課堂最常見的學習方式,也是提高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力的手段。本課以4人小組的形式開展活動,通過相互討論設計方案、制作斜面、進行實驗操作、討論和分析實驗結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四心”品質的形成,即耐心、細心、愛心和關心。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實時直播學生的情況,一方面起到督促作用,鏡頭會直播到電腦屏幕,專心的孩子起到帶頭作用,不專心的孩子受到感染也會積極主動做實驗;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使用新穎獨特,加深實驗印象,可以把其他小組的實驗過程記錄下來,有的孩子會注意到其他小組的做法,他們的操作是否規范,以便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驗及時進行反思。(如圖2所示)
四、收集證據,學會“說服”他人
科學家伽利略說過,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得來。如果說實驗設計和模型制作是科學思維進步的體現,那么,我們對數據的觀察和分析,就可以看到科學思維的潛力空間。本課采用大板書的方式展示班級的匯總數據(大數據),內容清晰明了、對比明顯,給學生表達觀點提供有力的依據。教師通過提問“對比其他組的數據,你們發現了什么?從數據的比較中你們有什么發現?以上的哪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呢?說說你的理由及依據”,引導學生關注數字,充分體現數學在科學課的靈活應用,滲透科學的求證精神。
最后,學生運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嘗試解釋“S”形盤山公路的設計意圖,以及立交橋中引橋和釘子的設計目的,說出生活中常見的斜面類型,從而認識到人類設計和發明的工具,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生活和各種各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用創新的思維看待世界。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直接出示探究目標、實驗步驟和方法,直接論述斜面的兩大特點,以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習的熱情。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敢于創新和設計,積極動手實踐,學會分析數據,樂于分享自己的觀點,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獨特的、準確的、嚴謹的科學思維。
【參考文獻】
[1]黃威龍,白欣.基于STEM教育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研究——以“斜面的作用”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9(5)
[2]邊均萍.小學科學新課標課程內容分析及教學案例設計[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3]聶晶,肖奕博.新課標·新挑戰:新小學科學課程的重構與落實[J].中小學管理,2017(9)
[4]楊穎.STEM項目教學策略在小學高年段科學課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5]鄭曉瑩,盧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優質提問的特征分析——以《斜面》一節教學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15(4)
作者簡介:曾娜霞(1992— ),女,廣西貴港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科學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