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風雷
【摘 要】隨著初中教育體制的逐步改革,基礎知識教學已經不再是人們關注的重點,核心素養的落實才是關注的核心。本文立足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同時融入了初中教育案例,對教學策略進行了細致分析,旨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對培養學生法制意識、樹立學生道德觀念影響重大。在初中階段,由于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其三觀正處于不斷的重組與整合中,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利于學生形成更加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因此重要性毋庸贅述。
一、注重立德樹人,提高教學成效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立德樹人”成為了教學的重要理念。針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更需要將“立德樹人”理念作為教學方針,積極貫徹并落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思考教學內容。比如,針對培養學生,教師需要明確培養對象、培養目標以及培養方式。并結合自己的思路進行教學設計,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讓教學更加有成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同時需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這樣教學才更加有的放矢。
在教學《讓友誼之樹常青》這一課時,教師提出核心問題:(1)朋友之間的交往尺度是什么?(2)如何和異性同學交往?(3)怎樣才能和同學建立深厚的友誼?(4)友誼是否需要維護?應該怎樣維護才能讓友誼地久天長?(5)如何才能實現換位思考?(6)當朋友之間發生沖突,怎樣才能巧妙化解?然后在正式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請問你們有好朋友嗎?”“你和朋友的相處過程愉快嗎?又是怎樣相處的呢?”“你們認為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對待異性朋友呢?”這樣的問題,既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又具有開放性,勢必會引發課堂的討論熱潮。此時,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為學生提煉出“友誼”的概念和意義:真正的友誼是超越物質、性別、階級、地位的,只有三觀相合、彼此認同、互幫互助,彼此的友誼才能真正持久。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落實教學任務,還能讓學生對友誼產生哲學性思考,對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具有重要影響。
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需要將德育內容和教學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樣教學才更加切實有效。而且采取這樣的教學策略,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原本抽象的概念。
二、多元教學方法,培養核心素養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早已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在初中校園里。而且,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也提出了明確要求。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同樣可以用信息技術裝訂教學過程。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一方面貫徹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除此以外,信息技術還能幫助學生對較為抽象的知識或者理論,產生更加形象生動具體的認知,從而大幅度提升教師的授課效率,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
例如,在教學《集體生活成就我》的過程中,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集體原則,讓學生懂得在集體生活中發現、了解、認同與欣賞自我,提升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為了有效落實這一目標,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學情進行深入分析。眾所周知,當下初中生普遍缺乏集體生活的體驗,因此無法對教學內容產生情感共鳴。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借助信息技術將《戰狼》這部電影的精彩片段向學生進行展示,并且提問學生,“剛才的電影片段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對團隊精神是怎樣理解的?你認為這是與生俱來還是后天形成的呢?電影中所展現的團隊精神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啟示?”通過上述問題,可以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深入思考,形成自身的感悟。接下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領悟引出課題,讓學生對集體生活這一概念形成具體化的認知,在此前提下進行教學就會更加順理成章。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選擇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概念闡釋,既生動有趣、還耐人尋味。不僅能夠深化學生的理解,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將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三、引入熱點話題,創新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有效遷移每一個知識點,教師不只需要著眼于書本上的內容,還需要在適當的時機,穿插一些當下社會上流行的熱點話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或者借助辯論會的方式進行深入探討,同時由教師進行補充說明,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深入的發掘。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從生活化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教學創新是當下主流的趨勢,只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才能給教學帶來更多活力。
例如,在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的過程中,教師引入社會熱點話題:“同學們,最近網上出現了一則新聞,田某在超市購買了一袋大米,但是回來拆袋的時候才發現大米早就過期了。對此,田某多次和超市協商,但是超市并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甚至還在推卸責任。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呢?”在教師講解以后,每一個學習小組迅速展開互動交流。很快,有的小組討論出結果,并由組長分享觀點,“我認為田某可以去超市換貨,或者是退貨。”教師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超市拒絕呢?”學生思考了一陣,然后給出堅定的回答,“法律就是我們的底氣,如果超市不同意退換貨,那么田某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投訴12315消費者熱線,積極反饋自己遇到的消費陷阱。”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不僅幫助學生形成了堅定的法治觀念,而且還能讓學生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滿足于課上的教學,還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引入社會的熱點話題。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下,學生將會用更加靈活輕松的方式學習知識,有利于學生理解。
四、營造探究情境,培養探究素養
針對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應只局限于課堂,而是應該著眼于生活,因為生活才是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根本源頭。不僅如此,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終身學習”成為社會人士的主流趨勢。我認為,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現狀,教師應積極促成探究性學習。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生命可以永恒嗎》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營造探究式情境:(1)你認為人類可以做到生命永恒嗎?(2)你對生命價值是如何理解的?(3)如果可以實現生命永恒,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實現呢?(4)如果生命不能永恒,那么是什么局限了生命呢?(5)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永生會實現嗎?這些問題,既具有探究價值,同時也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對生命哲學的思考。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生命只有一次,但是生命的價值卻是可以提升的。如果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可以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那么即使他有一天死去,也會留在別人的心中,就會實現永恒;還有的學生認為,以當前人類的發展水平是不能實現生命永恒的,但是人類卻可以將生命以更加有意義的方式度過。在這種條件下,生命永恒是可以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表達著對生命的思考。如此一來,既實現了教學目標,同時也幫助學生理解了生命的內涵。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求知態度,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理解知識,為學生構建探究式和諧的學習氛圍。
總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僅是教師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的主要內容。針對道德與法治科目,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養成關鍵能力、形成良好品格。
【參考文獻】
[1]唐藝高.如何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高效課堂[J].文理導航(上旬),2019(11):69-70
[2]王有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9(31):25
(江蘇省海門市三廠初中,江蘇 南通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