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珍
摘 要:許多初中生在學習數學時普遍反映的問題有:課堂聽講時思路難以跟上教師、對知識接受緩慢、理解不夠深入、學習更趨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針對這樣的現狀, 教師們需要主動完善教學的策略來緩解這些問題、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 我認為可以參考如下四種策略。
關鍵詞: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思考
一、輔助學生高效預習
初中數學課程無論在知識的連貫性還是邏輯性方面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如果不能高效預習, 很可能會導致課堂上對某一個重點知識的理解出現障礙, 不僅影響后續授課內容的理解, 也拉低了整堂課的效率, 因此, 教師們可以輔助學生高效地完成預習工作。
我常常制作導學案來輔助學生預習, 比如“圖形的全等”這一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掌握圖形全等的意義和全等圖形的特征, 熟悉全等三角形的特性并應用其進行簡單的推理和計算。我在課前布置了預習的任務, 強調預習要有步驟、有策略地進行, 并給學生提供了預習建議:第一步要認真瀏覽“圖形的全等”這一課;第二步要把知識點提煉出來, 如全等圖形的概念和性質、全等三角形的符號表示、結構要素和特征;第三步要把想不通的問題記錄下來, 明確聽課時的目的。在第二天講授新課之前我會留出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完成我下發的導學案, 導學案涵蓋了涉及理論知識的填空題和一些應用題, 如判斷全等圖形和全等三角形, 學生通過閉卷的形式完成導學案, 因此導學案的功能不僅僅是“導學”, 還可以有效檢測學生自主預習的情況。學生們完成導學案后我會帶領大家核對答案, 一邊核對一邊講解, 在這樣的過程中導入新的一課。在導學案的激勵作用下, 學生們的預習變得更加認真, 由此聽課時也可以更加積極地與我互動。
二、有效進行課堂提問
對于教師來說, 提問是一門需要長期探索的課堂藝術, 有效的提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聽課的熱情, 還可以為授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進而將課堂的效率穩步提升, 因此教師可以凝練有目的性的提問來推進課程。
我會在備課過程中規劃好課堂中問題的設置, 如問題的時段、提問的形式等。比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主要內容是使學生明確計算事件發生可能性的方式, 讓其初步感知概率的內涵。在帶領學生們學習這一課時, 我展示了摸球的游戲:紙箱里有5個大小相同的球, 分別標有1-5這五個號碼, 每次隨機摸一個球。我先以趣味性的問題導入新的知識如“誰來說一說隨機摸到的球會有哪些結果?”;然后在將課程推進、將可能性轉化為概率計算時, 我以啟發式的提問方法引導學生計算每一個號碼的球被摸到的概率是多少;之后我又出了一道例題, 讓學生試著練習概率的計算, 通過提問例題每一個小問題的計算過程、到提問學生推導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計算公式這樣層次式的提問方式, 引領學生跟進思路并自主思考;最后, 我以“總結這節課學到了哪些內容”“這節課你受到了哪些啟發”這樣鼓勵式的問題來對課程進行收尾, 這些發散性的、答案不唯一的問題每個學生都能夠回答上來, 因此可以起到鼓勵的作用, 同時增進學生的成就感。一節課下來, 大部分同學都得到了回答問題的機會, 許多個問題貫穿著整個課堂, 在提問中新課循序漸進地展開, 提問抓緊學生的思路保持不掉隊, 讓學生更加活躍地投入到聽講中。
三、隨堂測驗反饋成效
許多初中數學課程的查漏補缺環節是在教師批改家庭作業之后才開始進行, 而這時候往往下一節的新課已經開始講授了, 查漏補缺不能及時進行, 還會影響后續的新課學習, 因此, 教師可以通過隨堂測驗的方式在課堂及時反饋授課成效。
比如“矩形的性質與判定”這一課的重點內容是理解矩形的概念、特質, 掌握判斷四邊形是否為矩形的條件。在授課結束后, 我利用課堂最后的一點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隨堂測驗, 內容是一道習題, 它涵蓋了對矩形特質的理解, 如求某一點是其所在線段的中點;還涉及了矩形的判定, 如通過給出條件判斷四邊形的形狀并證明。待學生們完成小測后, 我讓同桌間交換試卷, 然后進行講評, 學生根據講評內容將同桌的試卷打分, 之后我會把學生們小測卷子收上來分析這一課的授課效率。隨堂測驗及時地反饋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同時也讓教師及時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一舉兩得。
四、生活化教學
初中數學教師將生活化的場景融入課堂,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場景,為學生營造一個可聽、可看、可感的真實場景,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嶄新的數學世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認識到數學學科的使用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組的應用”時,筆者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創設“打折商店”的情境,筆者扮演商店售貨員,學生扮演顧客,學生的本子和學習用具充當商品。在情境中,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生活經驗理解商品的進價、售價和利潤,在這樣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便會開動腦筋提問:“這些商品的利潤都是怎么產生的?”“商品的進價、售價和利潤之間有什么關系?”等。此時,學習本節內容已經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然后筆者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場景相結合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白商品的進價、售價與利潤之間的關系。接著筆者又問學生:“同學們,對于本次商品打七折的銷售,顧客受益大還是商店收益大?”于是又激起了學生的課堂興趣,使學生整個課堂時間都在探索知識中度過,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