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晶
摘 要:生物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化工與生物是現代工業化國家發展的基礎,所以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生物學科的教學。但是生物教學,尤其是高中階段的生物知識,往往涉及微觀知識,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有限,知識雖然來源于生活,但是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相對薄弱,所以教學效率不斷下降,本文便以蘇教版高中生物教學為例,對提升策略進行討論。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效率;提升策略
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明白,知識實際上是經驗的整合與概括,知識來源于生活,所以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其次對于一些較為抽象的生物知識,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視頻的講解,幫助學生構建相應的知識網絡;最后教師還可以適當結合相關的題型進行講解,講述相應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本文便對以上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討論。
一、結合生活現象,進行知識講解,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在進行相關的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雖然在初中階段接觸過生物,但是仍然有一些學生由于當時對生物教學不重視,導致自身基礎相對薄弱,而青春期的學生更加擅長直觀的知識學習,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結合生活,講述其中包含的生物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帶領學生回憶初中階段的生物知識,鞏固學生基礎,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在講述《光合作用》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可以結合相應的生活現象提出相應的問題:我們經常發現在道路旁會有許多野花野草,這些草木也沒有專人打理,是如何得以生長的?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光合作用。隨后教師還可以結合初中時期的知識詢問學生:在初中階段的生物教學中,大家也曾學習過關于光合作用的知識,大家對相關的知識還有多少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回答,鼓勵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點加以記錄,同時結合相應的知識教師還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植物也會進行呼吸,那么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時,相關的方程式是什么?通過相關的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為接下來的生物教學創造相應便利。
二、借助信息技術,展示相關視頻,培養學生直觀想象
在進行相應的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意識到生物知識相對抽象,即便一些生物知識配有圖片,但是由于圖片過于平面,信息有限,所以為教師的教學創造一定的障礙,為及時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適當結合信息技術,展示相應的視頻,使知識立體化,培養學生直觀想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識圖能力的培養。
例如教師在講述《細胞的減數分裂》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應該告知學生減數分裂是整個高中階段的重點,同時這一部分內容和有絲分裂的知識有一定的聯系,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多媒體展示相應的思維導圖,使學生對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知識進行對比以及整合,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作為教師還可以結合相關的視頻,向學生展示具體的減數分裂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進行知識遷移,講述染色體的交叉互換,還可以適當進行拓展,比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病理,通過相關的講解,使學生對基因重組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相應的生物知識在生活的實際應用,提升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講述相關題目,培養解題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在進行相關的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意識到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講,學業繁重,課程緊張,學習信心是保障學生學習的前提,而學生的學習信心主要以能否解決相關的題目直觀體現,所以在教學時,教師還可以講述相關題目,培養解題能力,同時還可以設置相應的變式題型,培養學生的舉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在講述《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首先詢問學生一些基礎的生物知識和概念,比如感受器、效應器、電信號化學信號的相互轉化,隨后在學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之后,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高考題型進行相應的講解,向學生講述具體的解決思路,首先可以讓學生進行相應的講解,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隨后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講述,糾正學生的錯誤,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相關理解。在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知識之后,教師還可以設置相應的變式題型,培養學生的舉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合作,提升整體的學習能力,為接下來教學創造基礎。
綜上所述,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意識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有密切的關系,學生更加擅長在生活中尋找相關的對象,所以在教學是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生活化教學;其次為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教師還可以適當結合信息技術進行相關的講解,加深對生物知識理解;最后還可以培養學生解題能力,培養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劉麗麗.試析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中學生物教學,2017(24):27.
[2] 姜海英.簡析高中生物新課改中課堂教學的幾點新思路[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