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芳
【摘要】在低年級的教育經歷中,閱讀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但現階段,我們的閱讀教育模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相對來說比較片面,教育效果低下。本文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層次提出相應的閱讀教育措施,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閱讀教學內容,從學校來說,要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從家庭來說,家長首先應起帶頭模范作用,積極培養閱讀習慣;從社會來說,要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創造書香型社會。
【關鍵詞】閱讀能力 ?閱讀素養 ?閱讀現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082-02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說明了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即使離開了教師和課堂,也能獲取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因此,閱讀教學應運而生,閱讀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與學習,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培養,閱讀教學其實也是一種“先學后教”的教育模式。“先學后教”的教育模式很好的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重難點有針對性進行教學,具體如何實施,以下是我的幾點淺見:
一、閱讀能力培養的概念與意義
語文閱讀能力主要表現在閱讀的認知能力、閱讀的理解能力、閱讀的想象能力以及閱讀的思維能力。
閱讀能力培養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研究表明,興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相反,閱讀又恰恰能夠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當學生喜歡上閱讀時,便會抓住自己的興趣點所在,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讀物,并且在短期內高效地看完自己想看的書,后續做出一定的分析和深入思考,由點發展成線,再逐漸發展成面。這樣不僅培養了自身的閱讀興趣,又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他們的思辨能力。如果學生帶著興趣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那閱讀將不再是一種枯燥、乏味的事。換句話說,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其閱讀興趣、學習興趣培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閱讀方案,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營造身臨其境的閱讀氛圍,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閱讀讓學生有了一種迫切想知道新知識、了解新知識、探索新知識、鉆研新知識的興趣,對不能理解的問題也會多加思考,在上課時認真聽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往往比老師干巴巴的講解更有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有助于學生學習素養的提高。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去求知,在求知的過程中去提高自身的閱讀素養。現如今,從小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當今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極力在追求的一大目標。此外,閱讀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維,在閱讀中,能夠快速理解問題的信息并感知隱藏的語義,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語感,語感的養成對今后的學習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還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讓學生有正確辨別事物美好、丑惡的能力,明辨是非。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影響不是直接體現的,而是長久的、永恒的、間接的一種體現方式。
3.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面臨著巨大的人才競爭問題,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家長更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就必須得從小抓起,博覽群書,擴寬知識面。讓學生讀好書,好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去形成科學的、合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養成一個健全的人格,讓學生的內心萌發出“讀書好”的想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好的書籍令人終身受益,一本好書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會對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在閱讀過程中,文章的主人公會與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向塑造成功人格的主人公看齊,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正能量以及積極意義。
二、閱讀教育的現狀
在現階段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還是沿用原有教學方式,而忽略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會認為閱讀教材只是老師的事,和自己無關,學生只需被動的學習就行,這樣學習效率低下、反反復復,學生還是不能很好的掌握,老師累,學生更累。老師講授了一大堆知識,學生真正掌握的沒有多少,不能很好的消化老師所講述的知識,學習效率低下。作為教師,倘若我們一開始就注意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去閱讀、去探索。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果,還可以節約大量的學習時間,更節省了廣大老師和學生的學習精力,何樂而不為呢?
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改善呢?具體我們可以這樣做,在一開始的教學過程中,就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有主動閱讀的興趣與習慣,通過閱讀探索學習的奧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現狀,結合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提高本班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三、學校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1.改變教學理念,增強閱讀意識。漫無目的的閱讀,學生只會一目十行、一翻而過,這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只有帶著很強的目的,邊閱讀邊思考,在閱讀中尋找答案,解決問題,才能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當然,在書中做一些標記或拿筆抄一些筆記,寫一些當時的所感所想,最后對文本內容做一些歸納總結,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閱讀的質量,這樣會使其終身受益。由于閱讀不在考試的范疇,因此不被大多數老師所重視,因此學校的領導及老師應轉變教育理念,認識到閱讀教學對學生將來發展的重要性,因為閱讀能力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和能力,采取多樣化、有趣的方法給學生適當的閱讀指導,從而使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熱愛學習。
2.學校為學生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閱讀效率的高低,環境這一因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愛上閱讀,最理想、最容易形成的環境就是使學校這個大背景充滿書香。例如,學校要注重加強對文化氛圍的硬件設施,用好學校圖書館,在走廊以及教師添加名人名言等教育宣傳物,在班級設立圖書角,供大家閱讀參考,教師可督促學生定期讀一本好書,這就相當于讓孩子和一位智者促膝長談了一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時組織讀書分享會,讓孩子們自己去暢談,去分享最近所讀的內容以及切身感想,也可定期舉辦一些閱讀知識、課外知識的比拼大賽,設立獎品,以增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過程中,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讓學生持之以恒,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終身受益。總而言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上,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時刻謹記并遵從“學生居于學習主體的地位”這一重要理念,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發言權,讓學生成為新時代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先讓學生自己閱讀學習,教師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加以講解,起引導輔助作用,剩余的學習時間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課內外相結合,讓閱讀知識貼近生活實際。一本書,一個人,講一個故事,呈現一幕場景,詮釋出一個生活真諦。有人閱讀是為了應付考試,有人閱讀是為了勝任工作,有人閱讀是為了打發時間,但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去理解文本的意義,尊重閱讀文本和現實世界的差異,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經歷,會喚醒生活的片段,回味生活樂趣,同時也會在閱讀過程中,拓展視野,憧憬未來,達成書本和生活的相得益彰,使閱讀還原它本來的“姿態”。教師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不僅要教給學生必要的課本知識,還要注重所傳授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拓展課外閱讀,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見識,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積累閱讀經驗,從中獲取閱讀方法與技巧,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
5.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看書閱讀,還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等現代教學設施和資源在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技巧的同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讓學生觀看影片和插圖等方式讓故事情節“活”起來,以便讓學生對細節內容了如指掌。另外加上教師的適當引導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便可以在濃厚的興趣中很好地掌握教材內容。
四、家庭與社會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1.家長以身作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自己首先要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樹立閱讀的好榜樣,去帶動、感染學生,生活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父母,自己拿著手機刷抖音、聊微信,卻讓孩子在邊上看書,試問,孩子怎么學得進去?所以,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起好帶頭模范作用,給孩子講好故事,陪伴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家長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每天孩子做完作業后,家長應主動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做到每天最少一篇深刻閱讀,在孩子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加以耐心指導,平常多和老師交流孩子的學習現狀,探討閱讀能力的培養方法,與老師的教育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近年來,國家提出建設書香型社會,各地政府都加強了對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但這還遠遠不夠,政府還要持續加大對閱讀設施的投入力度,建立更多的圖書館,提供更為完善的閱讀設備條件,讓學生在社會的各個地方都能享受到閱讀的便利。社會各階層要加大對閱讀的宣傳力度,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身處閱讀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社會多舉辦一些讀書活動,鼓勵閱讀,讓閱讀成為日常生活休閑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馮巧麗.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4).
[2]謝志美.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途徑研究[J].科教文匯,2014(229).
[3]田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亞太教育,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