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柱梅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線教師應特別講求有效的教學策略。本文簡要探討了三點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別是合理滲透數學思想、適當指導學習方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結合實踐積極探索和總結有效教學策略,以不斷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數學思想;學習方法;主體地位
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歷來是教學的核心議題。小學數學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線教師更應特別講求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下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感悟探討一些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示。
一、合理滲透數學思想
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中,切實地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不但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基礎,更是提升學科素養的必由途徑。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必須注重滲透數學思想,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及其對知識的內化。例如在學習圓錐體積時,筆者首先帶領學生回憶了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將圓柱轉化為長方體),然后重點引導學生經歷如下思維過程:①將圓錐轉化為長方體或圓柱(轉化思想);②將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進行比較(類比思想);③通過實驗探究圓錐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實驗觀察思想)。這樣,通過復習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將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或將未學的知識與已學的知識建立起聯系,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目的地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了解轉化與類比。這樣的安排逐步深入,從效仿圓柱體積推導方法到找到有共同點的圓柱和圓錐進行比較,再到用具體方法探究關系,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想并設計實驗探究的過程,積累學習探究的方法和經驗。相比于直接給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可能存在的關系,這種滲透思想方法的引導性比較強的教學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使學生經歷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較深刻的學習體會。
二、適當指導學習方法
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是積累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的過程,學習經驗和方法的積累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這一點往往是很多教師所忽視的地方,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結合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及自主思考能力的逐步發展,而這也正是學生形成和發展學科素養的基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學習“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筆者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明買了2套世界名著,一共花了208元,每套花了多少錢?估一估,商是幾位數,約等于幾;然后列豎式計算;最后說說,估算有什么好處?”通過該例題,筆者詳細地講解了豎式計算的方法和要點。該題采用了估算與列豎式計算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具體問題中感受算法多樣化。由于商中間有0的除法計算的易錯性,估算的價值在這里更能得到體現,即估算商是幾位數、約等于多少不僅能防止數位錯寫漏寫,還能檢查所得結果。實際教學中還可多引入幾道類似題目。學生在感受到算法多樣化的優勢后,就能在之后的計算過程中加以運用,提升運算能力。這個案例雖然很簡單,但也較突出地體現了對算法多樣化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三、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改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基本原則,這主要是為了減弱傳統講授式教學的灌輸色彩,避免使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教師注重通過引導和啟發,使學生經過探究性的思維活動去理解知識并獲得感悟。正如我們平時常說的,“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筆者首先借助多媒體利用一些具有軸對稱特點的的美麗剪紙作品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其學習興趣,以此導入新課。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依次經歷教學活動中的看一看、找一找、數一數、議一議等實踐性環節,從而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對軸對稱的特點獲得深刻直觀的體驗。在此基礎上,讓各小組都設計一些軸對稱的圖案,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及特征。隨后在練習鞏固環節,又借助多媒體通過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讓學生探究補全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最后的課堂小結階段,又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些具有對稱性的美麗宏偉的建筑,并配上聲情并茂的解說和優美的音樂,使教學活動由數學知識升華到數學之美的層面。而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由于其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所以也就能獲得深刻的課堂體驗和學習感悟。
綜上所述,本文簡要探討了三點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別是合理滲透數學思想、適當指導學習方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結合實踐積極探索和總結有效教學策略,以不斷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易立瑛.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優化策略分析[J]. 亞太教育,2015(24):9-9.
[2]張海燕. 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000(00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