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禮兵
摘? 要:有效化和高質量的課堂互動是強化師生交流、喚醒學生求知欲望和改進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但是從當前的高中生物課堂互動情況來看,還存在互動氛圍不夠良好、互動問題概括性差、互動形式單一和不注重總結歸納等突出問題,需要高中生物教師積極的對課堂互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以不斷地強化課堂的互動實施,為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將就高中生物課堂有效互動策略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堂互動;有效性;策略;探索
需要高中生物教師充分認識到高質量課堂互動對于教學效果所帶來的影響,積極地強化課堂互動實施,不斷地優化互動的形式,全面的提升互動問題設計的質量,進一步在教學實踐中把握有效課堂互動的基本規律和具體對策,進而借助課堂互動來帶動學生的參與活力,助力教師更好的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就高中生物課堂有效互動策略進行討論。
一、積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為高效課堂互動打好基礎
要想開展有效化和高質量的課堂互動,還需要高中生物教師積極的以營造良好的課堂師生關系為依托,也只有師生關系平等、和諧和融洽,師生之間才能夠在課堂進行有效的交互,高中生物教師要轉變以往那種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姿態,積極的強化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為后續的高質量互動實施助力。一方面,要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不因為學生的性別、相貌美丑、成績好壞等因素有所偏頗,尊重不同學生的人格,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尊嚴,積極的和學生開展平等、友好的師生對話,堅決避免以往那種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姿勢開展對話,真正的讓師生平等。另一方面,要積極的傾注自身濃濃的愛。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不同學生的之間的學習差異,積極的強化對學困生的幫助,認真地回答學生的問題,幫助學生指引學習的方向,教授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積極的和學生做朋友、做伙伴,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繼而為后續的互動實施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合理設計課堂互動問題,為課堂互動提供基本指引
課堂互動內容是課堂有效互動交流的重要方向指引,只有互動問題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價值,課堂的互動才是有意義的,高中生物教師要積極地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課堂的互動問題,繼而為課堂的互動提供方向指引。一方面,要讓互動的問題具有較強的概括性。所設計的問題要和具體的生物課堂教學內容有較強的相關性,并能夠較好的凸顯教學的關鍵點和重難點,也只有這樣的問題設計才是有價值和意義的。例如,在學習《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小節內容時,可以設計下列問題:細胞中包含哪些主要元素?如何對細胞中的蛋白質、糖類等進行檢測?細胞中有哪些化合物?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的區別是什么?等等,讓學生沿著具體問題的指引開展高效的課堂互動。另一方面,互動問題的設計還要具有較強的啟發性、指引性和開放性,以不斷地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思維,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
三、不斷豐富課堂互動形式,為課堂互動注入源泉活水
傳統高中生物課堂互動過程中往往是教師提問學生,這種單一化和被動式的互動方式使得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活力不夠高,影響到課堂的互動交流效果,還需要高中生物教師積極地豐富課堂的互動形式,為課堂的互動注入源泉活水,不斷地提升課堂的互動水準和質量,為教學效率的提高助力。例如,在學習《細胞中的無機物》小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積極地引入隨機提問、學生自主回答、小組集體討論、間隔回答問題等多樣化和豐富化的互動形式,積極的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的互動中,而教師則要在互動中給予學生較好的學習指引,力爭做到邊提問、邊啟發,不斷地激發學生的互動思維,進而實現高效互動實施。
四、全面進行課堂互動總結,為課堂互動效果鞏固助力
在以往的課堂互動中教師和學生不注重進行互動總結,使得互動的最終效果打了折扣,還需要高中生物教師積極的重視起互動后的總結和歸納環節,有效的鞏固課堂的互動學習效果,為學生生物學科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互動討論了《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模塊內容時,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總結,如積極地梳理學生在課堂對問題的分析情況、學生的互動積極性是否高漲、最終的互動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同時積極地結合總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進而有效的鞏固互動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師要全面認識到有課堂互動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積極地強化課堂互動實施,不斷的探索和鉆研有效開展課堂互動的方法和對策,并在具體的高中生物課堂互動實踐中積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為高效課堂互動打好基礎;合理設計課堂互動問題,為課堂互動提供基本指引;不斷豐富課堂互動形式,為課堂互動注入源泉活水;全面進行課堂互動總結,為課堂互動效果鞏固助力等,真正的優化課堂互動的各個環節,為生物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高仁燕.淺析新課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181-182.
[2]賴美英.合理設置問題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