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玲
摘 要: 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更多是采用“2+1”或者“2.5+0.5”的培養模式,由于學制較本科院校較短,為有效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本文以現代高職汽車服務與貿易專業群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能力增值培養研究,為高職院校學生發展助力。
關鍵詞:職業教育 學生能力 能力培養
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是現代高職學生能力培養的基本原則,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同時,要堅持把德育放在在首位,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汽車服務與貿易專業群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通過“資源共享、工讀交替、校企合作、文化活動”
等培養路徑,開放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 借資源平臺之力,開放共享,拓寬學生成長通道
通過構建“平臺+ 模塊”的課程體系結構,專業群共享課程統一課程編碼、統一課程標準、統一教材、統一考核標準,建立專業群內共享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標準體系,實現專業群課程資源共享。采用“專業+ 項目”的矩陣式組織結構,教師既歸屬于專業教研室參與專業建設,又在校企合作項目組中發揮作用,實現專業群教師資源共享。建設“汽車營銷綜合實訓中心”,將汽車營銷、汽車售后服務、汽車金融、汽車保險、車輛查勘定損、備件管理、二手車鑒定、車輛整備翻新等功能系統設計,服務于教學實踐,實現專業群實訓資源共享;搭建“訂單+ 定制”的學生與企業雙向選擇模式,基于同一專業群平臺培養的學生,在第三學期之前,既可以選擇參加校企合作訂單項目的選拔,也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專業方向繼續學習,實現專業群就業資源共享。通過整合資源、加大開放和共享程度,為學生創造了多樣化選擇、個性化成才的機會,拓寬了學生的成長通道。
2 借工讀交替之力,一徒雙師,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工學交替是指在以人為本,就業導向的教學思想指導下,以培養學生合格的職業能力為基本目標,根據職業能力的形成特點,組織學生在學校與企業兩個不同的學習場合,分別在課堂與車間兩個不同的學習環境、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交替完成理論與實踐知識學習的過程。一徒雙師是采用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方式,學生既是學徒,又是實習單位的員工,按照學校的有關規定完成工學交替學習任務的同時,也要遵守企業的規定和紀律,完成企業安排的工作任務。學生在工讀交替學習時,既有校內的專任教師指導專業學習,又有校外的企業兼職教師指導實踐學習。
在實施過程中,采用了“4+1”工讀交替的教學模式,即4 天在校學習1 天在企業跟崗實習,學校和企業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培養及管理學生,為每名學生配備一名校內指導教師和一名企業指導教師。在課堂和實踐交替進行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接觸、了解社會和就業崗位,不僅使學到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得到了鞏固與加強,還對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等產生積極影響,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有難得的“工作經歷”,參加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學會做人、做事,不斷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和工作責任感。
3 借汽車品牌之力,校企合作,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校企協同育人是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更是提升學生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通過與“奧迪、大眾、豐田、廣匯、中國平安”等著名汽車品牌、超大汽車集團、區域龍頭汽車企業開展合作,借助大品牌“專業技能基準高、職業素質要求高、社會認可度高、地域覆蓋廣”的職業平臺,踐行現代學徒制,將企業高標準的職業能力與素養要求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對企業汽車營銷服務工作流程、專業崗位(群)能力要求、專業技能要求、職業綜合素質要求、相應的職業資格、學生就業去向等進行分析研究,確定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素質和能力要求;教學活動以職業任務和工作過程為導向,確定培養目標和崗位能力,設計課程體系,制定教學計劃;進行項目化訓練,將專業基本能力、單項業務能力和職業能力拓展培養融入到各個任務和項目中,有效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深入調研,完成企業職業崗位(群)的基本能力和職業能力調查,作為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的依據。
以職業活動的工作能力要求為標準, 實施“基于汽車營銷服務工作流程的任務驅動、能力滲透”課程體系,針對職業能力中專業能力的培養要求,以職業崗位為出發點,將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工作內容及工作標準融入課程教學中。將教學內容按工作過程展開,針對行動順序的每一個過程環節以及職業能力設計任務,以職業崗位實際操作過程為線索, 以項目任務構成教學的組織過程。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全對接,“訂單”與“定制”培養相結合,“專職”與“兼職”教師配合授課,“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職教”與“培訓”互惠互利,實現“學生、學校、企業、產業”多方的“共贏”,提升了學生在就業與創業中的競爭力。
4 借汽車文化之力,知行合一,提升學生的軟實力
專業群立足汽車產業鏈中后市場崗位群的能力與素質分析,通過汽車文化節、汽車博覽會、汽車文化長廊建設等活動的開展,更加注重學生道德修養、人文素養、心理素質的正確引導與提升。以“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專業技能、拓展職業能力”為宗旨,開發了與汽車產業相結合、覆蓋汽車文化的系列技能大賽。學生通過參加校內舉辦的汽車文化交流大賽、頂崗實習辯論賽、職業生涯大賽等大賽活動,鍛煉了學生合作能力、計劃能力及表達能力。以專業群為主要支撐的學校“汽車文化節”,作為教育教學的有力補充,提高了師生對汽車文化的高度認同,倡導了人、車、社會的和諧。通過汽車文化節活動中的汽車熱點論壇、汽車知識講座、汽車知識圖文展、校園車展、改裝車展、汽車文化用品展等項目,營造了汽車特色文化,提高學生的判斷、決策、協調等軟實力。
現代高職學生的能力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教師、學生、學習和工作環境等多因素互動影響的結果。構建專業能力培養體系的同時,不僅要打造以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基礎的職業核心能力,更要將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職業精神的深化體現,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可持續發展,提升高職學生核心競爭力和創新發展動力。
課題來源: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 年度立項課題(基于精準定位理論的現代高職學生增值培養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GH170824)。
參考文獻:
[1] 聶偉,杜偵.“工學交替”概念研究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09(10):10-12
[2] 程福強. 對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 學習月刊,2010(08).
[3] 譚焱良周原宇. 論高職學生五環相扣職業核心能力體系建構[J]. 教育與職業,2020(10):102-106.
[4] 李小娟. 高職學生素質能力評價研究[J]. 教育研究,2013(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