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耀博 曹丹 鳳舞劍 強承魁 李文紅
【摘要】本文采用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植物保護與檢疫專科17班實施本課程一學期的探索,并總結了適合植物病理學在線開放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期為職業院校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微課? 植物病理學? 翻轉課堂? 慕課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企業實踐培訓項目、2017年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第一批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2017CG01)、2019年江蘇省高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和校長境外研修計劃項目。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0-0109-02
隨著“互聯網+”“智能+”催生出新的教育生產力,我國的慕課建設在2012年開啟,截止2019年已有13500余門慕課上線,2.5億人次學習,慕課總量居世界第一。慕課成為全國教學空間遍地開花,在教育改革和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1]。目前,全國高校都在建設基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的在線開放課程(即慕課),建設省級一流、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18年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提出“金課”,要求大學生要有效“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教育部鼓勵教師對已建成的各級精品在線課程進行多模式應用,鼓勵學生通過公共服務平臺上的豐富的在線課程進行多形式學習,提升優質資源的推廣應用水平,推動形成支持學習者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化新環境,新模式[2]。基于高職院校植物保護與檢疫技術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筆者采用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植物保護與檢疫專科17班實施本課程一學期的探索,以期為職業院校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1.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存在問題及解決思路
《植物病理學》是植物保護與檢疫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交叉性極強的綜合學科,涉及到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土壤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知識點,主要學習植物病害的病原形態、發生規律以及病害防治方法[3]。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由于該課程理論知識點龐雜,專業詞匯晦澀難懂,常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不高,并嚴重地影響課程的教學質量[4]。如果任課教師不能深刻把握諸多知識點的內在精髓,極易形成 “臺上全盤灌輸、臺下死記硬背、教學枯燥乏味、學生不求甚解”的尷尬局面[5]。若仍然按照傳統以“教”為主,一方面很多學生自學能力不夠,一方面學生與教師不能形成有效溝通,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教師把握學生學習盲點不準確。同時,若學生理論學習不夠,將嚴重阻礙學生實驗室試驗與田間探索學習。此外,隨著近年來國家面向新型職業農民等社會群體開展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本課程更應該擴展面向所有年齡人士的社會化學員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以及個性化需求。
基于此,我們使用了翻轉課堂模式應用在植物病理學的在線開放課程中,結合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自由根據教學對象、教學時間地點組織教學,突破教學時間和空間限制,打破作物季節生長限制。微課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拆分了知識點,吸引學生觀看,將碎片化知識點逐一擊破。同時微課中的動畫等資源將植物病害的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很好地結合起來,形象生動,也是實踐內容的很好補充與有效替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測驗與作業,網絡空間中及時發現問題,多種形式反饋,形成師生、生生互動交流溝通討論的良好氛圍,尤其是設計以小組為單位的作業任務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被數據化,這些留下來的學習痕跡更有利于教師把握學情,及時地引導、啟發、監控,全面發掘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不斷改進實現最佳的學習效果。
2.慕課建設方向
2.1 做什么
在線開放課程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教學活動,因此制作本身是課程整體的設計,它的教學資源有微課、短視頻、測驗、討論區、考試區。微課是根據知識點分解而成由教師主講的短視頻,是學習者學習的主體。短視頻的設計則為拓展知識面的輕松趣味的1分鐘以內的小片段,一般為網絡截取或者自制,不需要教師講解。測驗則是根據每節課內容設計的各種形式的習題,提交后立即出現答案。討論區是開放性的話題,結合個人經驗或者查閱資料發表對某一觀點的看法,并且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提問交流。考試區是針對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設計的線上試卷。
2.2 怎么做
在線開放課程有別于傳統課堂,它的課程結構偏輕松,吸引社會不同受眾更多的來報名學習。具體來說,課程的內容要合理拆分,匹配現代學科發展趨勢和社會行情,做到碎而不散、碎而不小、碎而不舊。
撰寫的拍攝腳本要經過制作團隊成員討論,講稿盡量要貼近生活,科普化、大白話,需要多次優化,尤其是把文字、肢體、表情協調好,這樣的視頻才生動。課程后期的維護需要團隊教師的專人答疑,及時總結學生的學情與突出問題。最后形成的慕課應加強推廣,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等平臺加大宣傳,打造課程口碑。
3.教學實施
3.1教學準備
搭建MOOC平臺,建立課程基本信息,包括課程宣傳片、課程概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教學條件,參考教材信息等。學生可在課前對于本門課程內容等有個大致了解。根據碎片化原則,將原教學章節打碎為單個知識點,通過攝像機實錄、視頻后期剪輯、添加字幕后完成5-10分鐘的微課,按照上課順序及時推送給學生做課前預習。
3.2課中實施
具體實施時可分為五個模塊,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在普通植物病理學模塊,教師講解微課時更加側重病害實例,在視頻盡可能地選擇生活化的病害案例(包括糧食作物、園藝作物、園林作物)。并且結合網絡高清動畫資源,輔助講解病害的病原物形態特征和侵染發生發展微觀過程,對病害的癥狀和病原的形態學建立感性認知。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在田間地頭實踐,學生根據自己探索發現的病害現象練習微課內容,針對此現象,學生每組提出一到兩個問題進行討論,教師最后進行總結答疑,課后學生提交病害圖片、顯微鏡視野圖片、視頻及相關問題的討論結果,集合成問題案例集在網絡上。相關資料可供下屆學生參考使用。
農作物病害模塊可分為糧食作物模塊、油料作物模塊、蔬菜作物模塊、果樹作物模塊,我們對四個模塊的線上線下教學進行不同的探索。
糧食作物模塊。是學生就業實習實踐的重點內容,根據學院實際情況,我們針對本模塊的重點病害進行防治方案實施。教師在微課制作時以小麥、玉米、水稻主要病害的侵染循環過程為主,讓學生了解病害發生發展全過程。在了解防治病害時間節點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實施預防病害。學生在學完微課后安排糧食作物不同發育時期病害的調查,每小組最后上傳調查照片、病害發生結果。結合我院條件和當地常見病害實際情況,班級分組實施兩輪植保無人機噴藥(針對小麥白粉病、稻瘟病)。每小組記錄防治時間,用藥類型,用藥濃度,防治效果等。最后師生再完成兩輪防治效果跟蹤調查。
油料作物模塊。微課設計是以本地化病害為主,制作病害癥狀視頻,線上考核題目偏重癥狀識別的準確度和速度,線下部分在我院琴湖實訓基地實施。實驗田種植過程按照生長季節主要以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為主,讓學生參與整個種植過程,用照片記錄作物生長管理過程,要求學生針對每種作物制作兩種病害的小視頻,上傳到平臺作業中。教師根據平臺作業反饋評價視頻中描述的是否正確,以及評價生產管理措施的有效程度。
蔬菜作物模板。線上內容主要圍繞溫室條件下的蔬菜高發病害的發病條件、發病規律,同時強化對大白菜、番茄、黃瓜、馬鈴薯、辣椒等主要病害類型的識別。因為此模塊里面出現的病害類型最多,發病情況最為充分,因此設計線上部分考核以看圖識病為主,讓學生高度熟悉、快速識別病害。線下部分利用我院琴湖實訓基地的日光溫室大棚,每年學期初采購常見品種進行劃小區種植,讓學生從播種到收獲參與種菜,感受病害發生的過程。管理過程中的設計是針對某種病害參與育苗、除雜草、黃板誘蟲、大棚放風、澆水、熏蒸等一系列活動,學生參與后將工作記錄及時上傳至學習平臺,重點捕捉蔬菜常見病害上傳至教學平臺供教師評閱。
果樹作物病害。線上部分圍繞蘋果、梨、桃、葡萄制作主要病害癥狀類型識別、果園生產的視頻,融合果園生產管理知識。線上偏重生產管理技能防治措施的理論考核。學院的熙園實訓場能夠完全滿足果樹類病害實訓,因此線下考核除了教師現場講解果樹病害的癥狀外,更多地讓學生參與到果園的管理中去。比如采用果樹枝條修剪、冬前噴藥(石硫合劑)、針對性噴藥(梨銹病、蘋果褐斑病、蘋果腐爛病、葡萄霜霉病)、果實收獲儲藏性病害的調查等展開,學生小組上傳管理過程性照片,記錄管理措施,最后教師對學習效果進行問卷調查。
4.總結
以微課為載體的《植物病理學》首先需要內容、形式制作精良。本課以視聽語言組織微課,使得微課視頻本身更具欣賞性。微課可以隨時重復觀看學習,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新型教學模式[6]。本課程自運行翻轉課堂模式,使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以來,打破了常規的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力圖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讓學生從理論概念到親身實踐,最后形成特定的學習成果,也使得教學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
反思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此種教學模式仍有一些改進空間。對于微課內容設計,線上的考核內容不應過于簡單,應具開放性。給學生思考查閱,能向深度學習融合。其次,線下內容的配合,需要教師和實驗員根據作物生長時令嚴密地制定種植計劃,使得線上內容無縫對接。最后,混合式教學對于職業院校學生來說,仍更多地強調技能的培養,如何在加大動手能力的同時,和學生線上學習更加合理地結合起來,這樣的融合教學效果是否清晰、可測量,是本門課在以后教學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程旺開,李囡囡. 基于云班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 微生物學通報.2018(4):922-933
[2]姚友明,鄭州,李立新. 基于慕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建設、應用與效果評價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8):86-89
[3]白耀博,張旭東,曹丹. 基于虛擬動畫的微課在“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9(24):68-69
[4]齊永霞,陳方新,丁婷. 《普通植物病理學》多媒體課件的開發[J].安徽農業科學.2009(11):5306-5307,5310
[5]景嵐,朱麗麗,胡俊. 《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研究及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92-193
[6]楊蕾.微課玩轉英語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9):107-108
作者簡介:
白耀博(1986-),男,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學的教學與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