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毓 徐潔 王基光
摘要:面對當前中美貿易爭端,回顧上世紀80年代的日美貿易戰對認識我國目前形勢有重要意義。比較發現摩擦的重要誘因都是雙邊貿易不平衡,熱點均集中于高新技術領域,并且均發生于中國和日本的產業轉型時期。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貿易爭端尚未引發金融風險,“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賴度低于日本,美國對中國的制裁范圍目前也僅限于貿易領域,這些差異使中國貿易政策需與日本有所不同,為此中國應依靠國際組織,靈活運用國際貿易規則;擴大出口市場,拓寬出口渠道;加大對外直接投資和對美進口商品,減少貿易順差;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注重知識產權保護。
關鍵詞:中美貿易爭端;日美貿易戰;比較
中圖分類號:F7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8-0016-03
一、當前中美貿易爭端的歷程與博弈
(一)中美貿易爭端歷程
2018年3月9日,美國發表聲明對中國出口美國的鋼鐵和鋁分別征收25%和10%的關稅,[1]中美貿易摩擦就此開始。隨后,美國關稅征收范圍擴展到航空航天、信息通訊技術、機械等十多個部門,力度也不斷擴大。中美貿易摩擦在美對華增加關稅征收力度,中國實施反制措施的不斷博弈中逐漸升級為貿易爭端。
到2019年10月15日,中美已經進行了13輪經貿磋商,雙方在較多經濟與貿易問題達成了共識,但往往由于美國率先施加壓力,打破較為和諧的局面,導致會議的作用成效不明顯,雙方貿易問題不斷升級。
(二)美國采用的手段及中國的反制措施
在中美貿易爭端中,美國以對中國的商品征收關稅為主要手段,針對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設置更多的貿易壁壘,同時采取進出口配額、反傾銷、反補貼等方式阻礙兩國正常經濟交流。這突出表現在美國不斷發起的301調查和377調查,前者認定中國對美貿易存在“不公平”、“不合理”因素,從而為其實施貿易保護措施提供借口;后者關注專利侵權,企圖限制中國高新技術的發展,以維護本國在高端制造業的貿易絕對優勢地位。
其次,美國利用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內的主導地位,運用“匯率操縱”手段,將貿易問題與匯率掛鉤,以美國的標準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希望迫使人民幣升值,從而達到打擊中國企業,降低中國出口,破壞中國良好經濟發展趨勢的目的。[2]
最后,美國利用營造輿論的方式,借助媒體,忽略中美雙方統計手段不統一、貿易指標不同以及美國具有絕對優勢的服務貿易等能夠顯著影響貿易數值差異的因素,掩蓋美國雖貿易額處于逆差,卻仍從中獲利的事實。
在美國不斷施加的關稅壓力下,中國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以對美商品加征關稅為主要手段,并在世貿組織中陳述本國合理訴求,在規則框架內維護貿易權利,同時與美方進行經貿磋商,尋找和平解決問題的機會。
二、20世紀80年代日美貿易戰的歷程
二戰結束后,日本實施外向型經濟戰略并調整出口結構,經濟得到快速恢復,在世界貿易中的出口迅速增加,而美國則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國(參見表1)。在日美貿易中,日本長期處于貿易順差的優勢地位,引發了與美國的貿易摩擦。
從20世紀50年代的紡織品貿易摩擦開始,到 80年代初期,涉及范圍逐漸擴展到彩電和汽車等加工工業。由于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和急劇增加的市場需求,日本彩電和汽車成為出口的主要產品,絕大部分進入了美國市場,其中彩電在美國市場中的占有率約為30%,汽車約為21%。[3]在美國的高壓下,日本最終以“自愿限制出口”作為妥協措施,并且鼓勵日本汽車廠家到美國投資。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日本高新技術行業得到發展,國內電信市場規模迅速擴大,與此同時,美國想要進入日本市場,打破日本電信行業的國內壟斷。就此,日美兩國電信行業的貿易戰拉開帷幕。[4]期間,美國利用301條款要求日本電信行業對外開放,并多次發布報告指責日本電信行業的國內壟斷。此外,通過發起377調查,保護本國高新技術產業,以限制日本電信行業的發展。1995年,兩國政府通過多次協商和談判,日本被迫開放了本國電信市場。
日美貿易戰并沒有局限于貿易領域而是在后期擴展到投資、金融等多個維度。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的政府聯合簽署廣場協議,意圖通過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來解決美國在貿易中的赤字問題。協議簽訂后,被大量拋售的美元大幅貶值,而日元兌美元匯率則大幅上漲。1986年9月,日元兌美元匯率為237日元/美元,到1988年9月日元兌美元匯率為134日元/美元,這也為日本的“泡沫經濟”埋下了伏筆。
三、日本在日美“貿易戰”中的應對措施
首先,實施“自主出口限制”戰略,緩和與美國的關系。為了緩解兩國在彩電、汽車、高新技術等領域的貿易沖突,日本與美國進行大量談判,并簽訂相關文件,最終,兩國達成日本自愿限制產品對美國出口的一致意見。
其次,加大對外直接投資力度。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貿易摩擦的加劇等因素,日本逐漸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計劃,將國內部分失去優勢的產業向國外轉移。三次對外直接投資投向了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和美國,通過出口替代效應和逆向進口效應,緩解了貿易摩擦對日本的影響。
第三,加大進口美國產品,提高市場開放度。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采取逐步開放國內市場的措施,打破非關稅壁壘和各種限制,加大美國產品的進口。經美日協商后,日本允許更大比例的美國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減少半導體等高新技術行業對美國出口,并保證美國在半導體行業中的市場占有率。
第四,實施多元化出口戰略。日本將出口對象國向亞洲其他國家轉移,降低對美國出口貿易依存度。1985年,日本商品對美國出口占日本出口總額的37.1%,而1994年這一比例下降到29.7%,不到十年的時間里,日本對美國的出口比例大大降低。東亞地區進口日本產品的比例超越了美國,成為了日本商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5]
四、當前中美貿易爭端與20世紀80年代日美貿易戰的比較
(一)中美貿易爭端與日美貿易戰的相似之處
1.貿易不平衡是導致兩次貿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20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貿易順差涉及的部門和領域進一步增加,日本對美國貨物貿易順差占日美貨物貿易總額在1984年一度達到38.4%(參見圖 1)。2000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首次超越對日貿易逆差,此后,美中貿易逆差占美國貿易總逆差比重有增無減。[6]2018年美國對華貨物貿易逆差達4195億美元,占中美貨物貿易總額的64%(參見圖 2),占美國貨物貿易總逆差的47%。
日美與中美貿易摩擦的導火索都是美國貿易長期逆差,美國急于解決貿易中的不平衡現象。此次貿易爭端中,中美貿易逆差程度更是遠超20世80年代的日美,美國欲以逐步加征關稅以減少我國對美的產品出口,從而降低對華貿易的逆差。
2.高新技術產業是貿易爭端的熱點
薩繆爾森提出如果一國的技術進步發生在有比較劣勢的產業,進口國的貿易條件將會惡化。[7]在兩次貿易摩擦中,日本和中國相較于美國的劣勢產業均為高新技術產業,這也正是美國重點制裁的對象。
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日本技術出口強勁,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領先世界。美國由此成立了知識產權委員會,以減少技術外流,重點則為日本。與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相似,當今中國的部分高科技領域開始達到甚至引領世界先進水平。在此次的貿易摩擦中,對高端技術的控制表現為知識產權的貿易爭端,尤其是關注專利侵權的337調查。[8]2009—2019年間,美對華出口產品發起了270件337調查,占立案數的51.7%。(數據來源:中國貿易救濟信息數據)反觀日本,1980—1990年間,美對日出口產品發起了55件337調查,占立案數的22.2%。[8]
3.兩次貿易摩擦均發生在產業升級階段
20世紀80年代,日本開始由貿易拉動經濟轉而迫切需要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國內也由傳統制造業開始轉向高新技術產業。[9]日美貿易戰從彩電、汽車等加工組裝產業逐漸轉到半導體等高新技術產業,并擴展到金融、通信等服務貿易領域。當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內正處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轉型期,產業升級正在推進,經濟結構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
(二)中美貿易爭端與日美貿易戰的不同之處
1.貿易戰引發金融風險的程度不同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將貿易失衡爭端引至金融領域。日本受美方壓力,金融市場急速開放,加上自身擴張性的宏觀調控政策使資產泡沫開始形成,后續的“硬著陸”政策更加速了泡沫的破裂。
我國目前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處于歷史高位,但推動實體經濟、“去杠桿”、打擊炒作資產價格等政策正在較好地促進經濟“脫虛入實”。且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是漸進式的,在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的同時有效降低了投機性資產引發金融風險和金融動蕩的可能。
2.對美貿易依賴程度不同
日本的出口導向戰略的內在缺陷決定了其對別國的高度依賴性,加之日本國民儲蓄的傳統導致自身內需不足。美國作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其貿易制裁手段對日本經濟打擊較大。[10]
我國正逐步將經濟增長的動力由國外轉向國內,且相比于日本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對美國的貿易依賴程度有限。“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戰略讓貿易伙伴逐漸增加,經貿關系逐步加深。這種全新的國際合作理念使我國的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大,有了更強的應對風險的能力。
3.美方制裁范圍不同
美國對日本的貿易制裁商品如彩色電視、汽車、影音錄像機等都為日本掌握生產技術、附加值較高的商品;而中國輸美產品半數為來料加工或貼牌生產(OEM),在中國的價值增值有限。
此外,日美貿易戰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由單項的商品摩擦轉為全面摩擦,呈現出貿易摩擦與投資摩擦、經濟結構性摩擦相互交織的特點。[11]相較于日美貿易戰,中美貿易爭端目前僅局限于貿易領域,且從開始波及的產業就相對較廣,涉及農產品、服裝等輕工業制品、鋼鐵等重工業制品、通信等高新技術產業。
五、20世紀80年代日美貿易戰對中國的啟示與借鑒
第一,依靠國際組織,靈活運用國際貿易規則。中國作為WTO成員國,應更加靈活運用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本國權益,杜絕采用日本向美國妥協的態度解決兩國爭端。[12]并通過G20、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論壇,提高我國的話語權,聯合其他國家共同維護貿易公平,共同遵守國際貿易規則。
第二,擴大出口市場,拓寬出口渠道。中國與日本不同的一點在于對出口的依賴程度,面對美國不斷挑起的貿易爭端,中國應當借鑒日本的多元化出口策略,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擴大出口市場,增加與其他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降低中國商品在美國提升關稅下的損失。具體來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關系,拓寬商品出口渠道。
第三,加大對外直接投資和對美進口商品,減少貿易順差。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采取的逐步打破非關稅壁壘和各種限制的措施,有效加大了美國產品的進口。此外,中國可以將國內失去優勢的產業向國外轉移,通過出口替代效應和逆向進口效應縮小雙邊貿易差額,在推動產業轉型的同時緩解貿易摩擦對中國的影響。
第四,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在日美貿易中,美國通過不斷打擊日本的新興產業,使日本進行妥協。[14]中國應堅定立場,培育保護新興產業,堅持創新發展戰略,鼓勵本國產業創新升級,提升產品價值。此外,應從法律方面入手,打擊抄襲、偽造等損害知識產權的行為,為企業科技研發提供良好的競爭環境,營造創新氛圍。
參考文獻:
[1] 蘇 喆.中國企業如何面對美國新的貿易摩擦[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5(4):45-51.
[2] 崔建高.中美真實貿易情況及海關應對貿易摩擦措施研究[J/OL].海關與經貿研究:1-14[2019-12-08].
[3] 杜婷婷.美日貿易摩擦的歷史回顧及經驗教訓[J].金融縱橫,2018(8):95-100.
[4] 陳 倩.美日貿易摩擦的演進過程、經驗教訓及對我國的啟示[J].西南金融,2019(3):12-22.
[5] 周澤紅.日本應對貿易摩擦的經驗及啟示——以日美貿易摩擦為例[J].現代日本經濟,2006(1):25-29.
[6] 徐 梅.中美貿易摩擦與日美貿易摩擦的比較分析[J].日本學刊,2014(3):69-88.
[7] Paul A Samuelson. 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4,18(3).
[8] 袁紅林,王詩燁.中國企業應對美國337調查的對策研究[J].國際貿易,2018(8):17-21+39.
[9] 陳樹志.日本應對日美貿易戰策略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價格月刊,2019(2):25-29.
[10] 夏胤磊.中美貿易摩擦及對策研究——來自日美貿易戰的啟示[J].國際商務財會,2018(4):58-60+78.
[11] 孫 艷.中美貿易摩擦和日美貿易摩擦的比較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0.
[12] 于鐵流,李秉祥.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決對策[J].管理世界,2004(9):67-72+80.
[13] 劉海波,古谷真帆,張亞峰.日美貿易摩擦中知識產權的作用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34(8):903-909.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