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梅
[摘 要]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語文學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文字和語言的合理運用,通過閱讀提升個人素養是培養學生的有效手段,也能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既要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也要有相當水平的閱讀能力,這對以后的學習來說尤為重要。
[關鍵詞]低年級;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方法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資料更新換代的速率加快,很多課外閱讀內容受到教師的注重,教師在課內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嘗試新的閱讀教學方法,一方面通過閱讀增加自身的閱讀素養,另一方面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新課標中針對語文教學明確指出:“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對小學生綜合性、實踐性提升的重要途徑”,要求低年級學生具有最基本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文字知識。
一、養成閱讀習慣,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管理,讓學生多閱讀充滿正能量的讀物。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一些學生被漫畫、卡通人物圖片等趣味性極強的讀物吸引,這些作品中蘊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將會對學生身心成長帶來一定的影響。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長期堅持,教師必須在課外閱讀活動中不斷督促學生及時完成閱讀任務,通過對學生的不斷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組織閱讀活動,吸引學生主動閱讀
學??梢愿鶕闆r舉辦關于閱讀的親子活動,讓學生與家長在閱讀上達成共識,積極配合學生的習慣養成。如每個月舉辦一次主題活動,活動中先讓家長給學生講故事,家長講完故事后,隨機提問孩子問題并作筆記。然后,進入下一環節,孩子們續編故事給家長聽。在這樣的活動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在獲得親情的同時完成了閱讀任務,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積累與總結,學生養成了三十分鐘閱讀的習慣。教師還可以在課余時間設立與此相似的親子閱讀活動,引發學生對閱讀的熱情,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些活動中不斷獲得成長。除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外,廣泛的閱讀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再如舉辦課前五分鐘演講。教師每次選取不同的學生根據課程內容提前找尋相關的詩歌和故事,充分利用課前五分鐘鼓勵學生講故事,鍛煉學生的語言敘述能力,激發課堂活躍氛圍。為了完成自己的五分鐘課堂演講,學生會抽取課余時間閱讀相應的書籍。給學生提供一個分享、交流的閱讀學習平臺,可以有效推動學生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指導學生預習,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為了進行有效的閱讀練習,在課堂教學前引導學生搜集相關的課外資料進行分享,使其服務于課堂教學。這樣的方法讓提前準備的相關閱讀資料和課外閱讀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的教學速率。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圍繞“春天的奧秘”進行內容編排,教師在進行本單元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春天的大課堂里主動學習,在課外閱讀中探索樹芽生長的奧秘。教師以課堂上學習的文本為參考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推薦,讓課堂內外的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相互交融。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引導學生提前學習相關知識,使學生養成提前學習的好習慣,也讓課外學習和課內知識有效聯通。
課本內有相關革命內容的課文,學生不了解那個時代事情的具體經過,進行提前學習是極其必要的。為了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觀看一些相關的影視劇。如在進行“飛奪瀘定橋”教學時,學生對紅軍的生活環境以及周圍處境完全不了解,這時進行課外學習是有必要的,鼓勵學生閱讀觀看相關資料了解紅軍艱苦樸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課堂內組織學生將自己在課余時間閱讀的書籍相互分享,通過分享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四、加強網絡技術,有效聯通課內外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利用課堂周圍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閱讀教學添磚加瓦,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教師除了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資源外,還可以利用網絡上的各種資源。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對生活中獨特自然現象背后的原因萬分著迷,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可以自己去看書找尋答案,但這樣效率低,學生不一定能夠解決心中的疑惑,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直接為學生搭建一個網絡知識平臺,教師應注重對網絡技術獨有優勢的充分利用,指導學生正確進行網上閱讀。在進行關于污染的話題時,會有學生問到關于當今世界污染現狀的問題,這些東西不能馬上得到答案,這時候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充分利用下課時間,通過自主使用網絡查閱資料,了解關于污染的相關問題以及找到該問題的解決辦法。在課余時間里,學生帶著有關污染的問題在網絡上探尋知識,通過主動學習了解地球因為污染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學生了解了有關環保、污染的知識,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了增強,會在日常生活中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五、構建監督體系,合理管理學生閱讀
小學生充滿活力,但好動不能長時間專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監督學生,保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集中注意力。首先,學校可以開展“晨誦”活動,每天早晨組織學生進行課文、古詩和小散文的朗讀。低年級可以充分利用早晨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唐詩宋詞、小學生必背古詩詞30首、千字文等內容的閱讀,讓詩詞與晨光共舞,讓學生在晨光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自信心與自豪感,激發小學生的閱讀熱情。其次,建立低年級學生課內外聯通閱讀機制的實行。相比于課內學習,課外閱讀對學生的各項要求較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閱讀質量以及閱讀內容的評價,有利于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進一步拓展。采取靈活的方式對學生的閱讀狀態進行評價,小學語文課本對學生的閱讀量有相關要求,但隨著新課標的發布,學生的課外閱讀并未進行強制措施,針對學生也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最大限度有利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標。
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分級閱讀,學生的課外閱讀緊貼課內知識為1級;根據課內的閱讀學習鏈接課外閱讀,并且對課外閱讀有一定的延伸為2級;課內學習并且課外閱讀有相當高的個人見解為3級。鼓勵所有學生從基礎閱讀開始,逐步對自己提出更高的閱讀要求,從而促進不同能力和不同層次的小學生不斷進步。定期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做出評價,對完成較好的學生實施鼓勵。
六、進行課本延伸,鼓勵學生深入學習
正確選擇小學生閱讀內容,有利于學生形成閱讀習慣,有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小學生認知能力較差,沒有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教師應自覺幫助小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避免錯誤閱讀耽誤小學生正常成長。低年級小學生喜歡有趣的童話故事,特別是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教師可以根據課本指導課外閱讀,使課外閱讀有效銜接。
如在進行二年級的“贈汪倫”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學會分析題目,“題目中贈是什么意思?誰贈給汪倫的詩?誰來給大家說一下李白是誰?”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播放相關視頻進行講解,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經過相關的準備教師可以提問,這時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對有關問題進行解釋說明,通過回答讓大家對該詩詞有更深的了解。在課后,教師布置一些關于李白的課外閱讀作業,如《鐵杵磨成針》、《李白脫靴》等故事,讓學生去背誦《望廬山瀑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獨坐敬亭山》等李白的詩詞,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為更高年級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總之,低年級課內外閱讀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課內外閱讀的有效聯通,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也讓學生學會了獨立思考,進而擁有一個強大的知識儲備。根據學生的情況組織相關課外活動,合理運用網絡資源,積極有效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實現高效閱讀。
參考文獻:
[1]劉吉才.淺談“互聯網+”背景下的閱讀教學[J].課程教學研究,2017,(11).
[2]李冬梅.讓小學生的課內外閱讀“比翼雙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6).
[3]黃秀蕓.課內得法 課外得益——談小學高年級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有效性[J].課外語文,2016,(08).
[4]林麗紅.得法于課內 運用于課外——談課內外結合培養閱讀能力[J]. 青海教育,2016,(07).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