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摘要】小學是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是培養小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板塊。一直以來,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教什么”“怎么教”成了語文教師們習作教學中常見的話題。因此,如何切實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探索出有效的習作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統編教材;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習作是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習作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和思維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小學生畏懼習作,習作時缺乏素材,或是作文語句不通、記流水賬、無真情實感……是小學生習作中常見的現象。如何解決小學生習作中普遍存在的這些難題,真正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呢?筆者從語文習作教學實踐積累中,認為可以從激發學生習作興趣、開展有效的習作指導、注重素材積累與運用這三個方面開展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一、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可見,習作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是學生“要我寫”向“我想寫”轉變的關鍵,更是學生寫好習作的前提。為了激發小學生的習作興趣,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一)設定有趣的習作主題
小學生對世界有著強大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和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情不自禁地想表達出來。并且“寫作”應當是對“內心”的表達,應當是充滿激情和真情的,而不是虛情假意和無病呻吟。因此,教師要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善于抓住時機,努力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設定學生感興趣的習作主題,讓學生有想寫的沖動,并且有話可寫。比如,筆者借助學校親子運動會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談談自己在親子運動會上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并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真實感想。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有些學生甚至有意猶未盡之感。由此,課堂上筆者引導學生們將“親子校運會”為習作主題,把自己活動過程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文字表達出來。小學生的活動豐富多彩,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去留心觀察,寫自己生活中親身經歷過的事情,那么,小學生習作起來也就不那么難了。
(二)尊重和賞識個性化習作
教師是學生習作的引路人,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賞識。教師面對學生的習作不能“走馬觀花”,應該真正地花時間和精力去閱讀學生們個性化的習作,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不僅如此,教師應當善于發現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對學生習作中的精美段落、句子甚至用得精妙的字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習作評講課上教師對學生習作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肯定和贊揚,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激勵,這對克服學生學習作的恐懼心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于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興趣。
(三)展示習作優秀片段
大部分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和寫作素材的欠缺,一篇習作從構思到習作完成,這個過程對任何一個小學生來說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學生學習能力有高低之分,習作能力同樣如此,但每位學生的習作也總有優點和缺點,但教師應該善于發現他們習作中的優點,并給予肯定。教師在批閱習作時,把學生習作中優美字詞、句段圈畫出來,并在旁邊寫下評語,讓學生明白此處為什么寫得好。評講課上,教師可以將這些好詞、好句、好段、以及優秀的習作投影展示出來,供同學們一起學習和借鑒。課后,教師還可以將優秀的習作粘貼在課室“優秀習作”作品欄中,這不僅是對學生習作的一種肯定和鼓勵,同時也在班級內形成了一股互相學習和欣賞的良好習作風氣,久而久之,學生的習作興趣自然就濃厚了。
二、開展有效的習作指導
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是指導學生習作的第一步,目前小學生習作中仍然存在文不從字不順、說謊話、抄襲作文等現象,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的要求還相差甚遠,因此,教師對學生習作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習作教學。
(一)挖掘教材內容,滲透習作方法
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密不可分,閱讀教學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習作素材,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教學訓練也能使學生在閱讀方面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對作者的創作思路形成全面的認識,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逐漸強化。
統編教材里都是文質兼美的選文,不論從語言、內容、結構、思想上都特別美,是學生學習閱讀和習作的優美范例。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深入分析每一篇課文,引導學生圍繞單元目標、課文教學目標落實相關知識和訓練之外,應該有意識地將課文教學和習作教學相結合,最終達到讀寫結合的訓練目標。因此,教師在教授不同體裁和題材的課文時,不應該僅僅重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地講授和文學的熏陶,也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學習文中作者的行文結構和表情達意的方式方法。例如,筆者在教授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這一課時,除了引導學生品味優美語句,體會作者對鄉下人家人、事、物的喜愛之情之外,筆者還在教學中滲透了作者寫景時運用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的習作方法,同時還強調了課文圍繞中心句進行寫作的習作結構,這一教學也為單元習作教學作了鋪墊。在單元習作《我的樂園》中有的學生就將《鄉下人家》中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了自己的習作中,將課文中的習作方法“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單元習作教學中,對學生掌握習作方法,真正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
(二)結合單元習作,進行仿寫訓練
朱熹曾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在小學生生活經驗缺乏、語言積累不足、思想不成熟的情況下,仿寫課文中的片段不妨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統編版教材獨具匠心,設計了兩個模仿運用序列,一個是“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一個是課后練習中的“小練筆”序列,這兩大模塊旨在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在模仿中習得言語能力、積累言語經驗、達到孰能生巧的境界。我們在教學時,要著重抓好這兩個模塊對學生進行字詞句段的訓練,借助“詞句段”運用鍛煉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而借助“小練筆”則可以鍛煉學生借鑒文中作者的思想方法來磨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比如,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詞句段運用”板塊中有這樣一道題:選一個詞,仿照例子用動作描寫來表達它。課文中舉了“害怕”的例子,學生仿照這個例子將“生氣、自豪、快樂、著急、傷心”等詞語通過一連串的動作描寫表達自己當時的心情。學生進行仿寫,教師點評以后,學生才真正明白了如何把抽象的感受用動作描寫進行具體的表達,怎樣才叫做把事情寫具體、寫清楚,這也為單元習作教學夯實了基礎。而在“小練筆”的訓練方面,上學期筆者根據四年級上冊課文《走月亮》《爬山虎的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三篇課文課后設計的三次小練筆,每次聚焦一個讀寫的遷移點,分別引導學生展開仿寫,并適時地對學生的仿寫進行點評,爭取讓學生練深寫透,每寫一得,真正達到習作訓練的目的。
(三)留心觀察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小學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斕的,他們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情都能成為學生習作的素材。因此,我們的習作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更應該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留心觀察生活。教師如果一味過分地強調習作的技巧,而忽略了學生習作中的情感,那么學生寫出來的習作必然是毫無生氣的。學生只有在寫自己親身經歷或熟悉的人、事、物時,才能做到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才能把文字寫得更加靈動而富有真情實感。例如,筆者在教完《爬山虎的腳》這一課后,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泡發綠豆芽,每天觀察綠豆芽的成長變化,并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筆者在批改他們的日記時,發現學生們用心觀察后寫出來的習作毫無矯揉造作,文字真實感人,他們用文字描述了綠豆泡發過程中的豆芽的變化或是心中產生的各種的疑惑,無不飽含著他們對綠豆芽的喜愛之情。由此可見,只要引導學生多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善于捕捉生活的精彩瞬間,他們寫出來的作文才能是精彩的、靈動的,充滿生活氣息的。
三、注重習作素材的積累與運用
目前,大多數小學生談習作色變,習作時腦子里空空如也,沒有素材可寫,不乏出現各種抄襲作文的現象,難以走出習作“假、大、空”的怪圈。因此,教師在習作教學時,要注重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課外閱讀和習作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鼓勵學生多背誦、多積累,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組織和鼓勵學生有針對性地多讀各類課外書籍,拓寬學生的視野,積累寫作素材,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一)背誦經典段落,培養習作語感
語言表達貧乏是小學生習作的一大困難,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就要像練功夫一樣,每天都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背誦和積累,在習作時才能“厚積薄發”,做到“為有源頭活水來”。統編教材中的選文給學生習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是其中的語言表達是學生很難完全模仿的,不妨讓學生將這些經典的段落和篇目背誦下來,學生在反復的朗讀和背誦中更能體會文字背后的內涵,也于無形中積累了素材、培養了語感,習得了習作的方法。
(二)推薦閱讀書目,積累寫作素材
閱讀是習作的基礎,大量的閱讀,對于習作質量的提升大有裨益。閱讀是輸入,習作是輸出,兩者相輔相成。習作能力強的學生,他們的閱讀量一定不會少,閱讀能力也不會差。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教師可以結合統編教材中“快樂讀書吧”模塊里推薦的必讀書目,結合每個學生年齡特征和年級要求,每學期設定五本必讀書目和五本選讀書,供學生閱讀和積累。當然,課外閱讀不能只是“花拳繡腿”式的進行,教師要注意多形式地檢驗學生的課外閱讀效果,將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比如,讓學生把在閱讀過程中認為新鮮和優美的字詞句段摘抄在素材本上,或者直接在書上進行批注,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力和敏感度,也可以引導他們在習作時仿照這些字詞句段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又或者在讀完一本書后布置學生寫一寫讀后感,以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種種方式,使學生扎實而有效地進行素材積累和運用,為將來的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習作教學“任重而道遠”,教師應該在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有效指導學生習作、注重學生習作素材的積累與運用等方面下足功夫,應該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習作教學之路到底應該如何走才能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吳勇.習作教學如何教[J].課程與教學,2012(12):68-71.
[2]翁雪貞.善于思考,精于表達—淺論小學語文高年級習作教學[J].學周刊,2019(3):131.
[3]王亞娟.小學語文部編版習作教學策略例談[J].科學教育,2020(1):54.
[4]蔣傳寶.小學生“生活化作文”教學談[J].教育觀察,2017(4):105-106.
[5]陳佳.淺談小學中低年級習作教學策略[J].讀與寫雜志,2019(4):124.
[6]葉彩波.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習作教育有效性[J].科學教育,2019(1):98.
[7]蘇皓月.試論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結合方式[J].內蒙古教育,2019(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