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寶銳

【摘要】從新課標的要求可以看出,“課課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目前全新的德育理念。這告訴我們,學校德育不僅僅是班主任和政教部門的事。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除了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傳授知識、開發學生的潛力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情趣陶冶、靈魂塑造、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德育;滲透;高中數學
與其它學科不同,數學學科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數學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限制。數學不像其它學科一樣,可以通過各樣的語言、故事、視頻或者多媒體等等的形式來滲透德育,它是一門客觀和精準的科目。因此,怎樣把數學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如,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等)滲透到數學教學之中,傳授給學生呢?這些年來,許多的高中數學教師一直在探索著,但對于高中數學教師來說仍然是一個難題,所以需要教師們更加認真和專注地去探究、研究。
那么,教師該怎么做才能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滲透德育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具體做法。
一、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的德育因素
教育家加里寧指出:“教師的世界觀、教師的自身形象、教師的品行、教師的精神、教師的生活及教師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或多或少影響著每一個學生。”也就是說“身教”重于“言教”。那么,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應嚴格要求自我,樹立好榜樣形象,同時要與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所要求學生的德育行為相一致、相呼應,學生會因此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響,從而起到強化德育滲透效果的作用。如,為了上好每一節數學課,筆者會課前查閱資料,收集相關信息,做好充分的準備,且在課堂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親切、平和的態度,以平等的姿態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出彩,在這一過程中對老師產生一種親近敬仰之情,且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份責任與擔當,進而使得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好的榜樣以及對學生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充分挖掘數學課本內容中的德育因子
據調查數據可以得知,數學課本中可以用來進行德育的材料有不少。所以說,作為教育工作的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細致捕捉教學中的德育點、充分挖掘其潛在的德育因子。
1.在史料激勵中滲透德育
史料激勵法是應用數學史實及數學家的事跡激發、鼓勵學生,促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性格,且形成良好品德素質的教育方法。例如,在教學《二項式系數的性質》這一課時,筆者會先向學生介紹:公元1261年,我國南宋時期的數學家楊輝創作了九章算法,在九章算法一書中就已記載了著名的賈憲三角(后人又稱楊輝三角)。世界上最早給出展開式中各項系數排列的是賈憲三角,它比法國數學家帕斯卡(1623-1662)——歐洲最早發現這個規律的數學家還早了四百多年。所以說,古代數學家的成就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仰和自豪的。
2.在概念教學中滲透德育
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利用數學概念以及通過數學概念的相關延伸,向學生傳授辯證唯物主義知識,讓他們體驗和領會事物的絕對與相對、現象與本質、具體與抽象、量變與質變等等的辯證關系。如,教學《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的時候,筆者借助辯證關系這一知識點來講解,讓學生體驗認識到:事物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再由質變到量變的無限交替的過程。因此,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的講解,筆者從離心率入手,讓學生觀看離心率的大小變化帶來了什么樣的結果:①離心率e由0逐漸接近1時,我們可以觀察得出:曲線是橢圓,形狀由接近圓逐漸變得扁平,這是一個量變過程;②當e=1時,它就發生了質變,是拋物線,不再是橢圓;③當e>1時,曲線再次發生質變,變為雙曲線,接著它又是一個量變過程;④隨著e趨向無窮大時,曲線再次發生質變,變為兩條相交直線。通過以上這一系列分析、觀看,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離心率e 在數量上的變化引發了橢圓、拋物線、雙曲線和兩條相交直線的質變。
3.在數據分析中滲透德育
從課本材料中可以看出,能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的數據有許多,描述我國工農業生產、生活方面的發展變化的應用題也有不少。主要比較的方式是橫比和縱比。通過數據的對比,反映變化的大小和速度,這些因子都是很好的教育內容。例如,在給學生講授《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時,筆者聯系當下實際,努力搜集有關中國跨度、中國高度、中國速度、中國深度等方面的數據,對它們進行橫比、縱比,從而得出結論,讓學生驚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從而對祖國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并能更加堅定“四個自信”,進而激勵學生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4.在美的旋律中滲透德育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數學本身也有無窮的美妙。”由此可見,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借助美的旋律來培養和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打開他們的智慧之門,讓問題得到解答。如,有一道題:若α、β、γ均為銳角,且滿足cosα2+cosβ2+cosγ2=1,求證:tanαtanβtanγ≥.
分析:本題是一個不等式的證明題,經常用作差比較法或分析綜合法來解答,但其證明的過程繁瑣。從題目所給出的條件,我們可得出長方體的一條對角線與同一個頂點上的三條棱所成角的余弦值的平方和為1,因此,以a,b,c為長、寬、高構造如圖所示的長方體AC1,設對角線 AC1與棱AD,AB,AA1所成的角分別為α、β、γ, 則tanα==≥,同理可得tanβ≥,tanγ≥,三式相乘得anαtanβtanγ≥.
此題通過巧妙構造與之相關的數學模型,借助數形結合,從而得到了簡潔清晰的解法,很好地實現了數學思維過程與審美過程的相統一,進而讓學生獲得對數學美的體驗,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三、充分利用實踐活動中的德育因子
滲透德育不只在課堂上參透,還可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老師可有意識地舉辦和德育有關的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搜集資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等一系列活動成為常態,這不僅有利于他們的智力能得到發展,思維邏輯等方面也能得到鍛煉,從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學習《統計》這一章節時,筆者就著手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場題為“塑料袋的污染有多大”的調查實踐活動,讓學生調查統計:1.自己家里一天要扔多少個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個?一個月要扔多少個?2.以一個家庭每天用6個塑料袋計算,全校師生們的家一天一共要扔多少個?一周要扔多少個?一個月要扔多少個?3.塑料是一種不易分解的物質,再過十年、二十年……試想一下,我們的地球將會是什么樣子?學生通過計算分析,獲得結果,從而深切地認識并體會到使用塑料袋對環境的危害。在這一主題實踐活動過程中,無形之中就給學生們上了一節深刻的環境保護課,今后,學生將會自覺地站到抵制使用塑料袋的隊列里來,并參與到拯救地球的行動中去。
當然,以上所提到的幾點僅僅是德育在高中數學中如何滲透到數學教育中的某些片段。高中數學是集科學性、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學科,只要多做有心人,善于發現與引導,時刻不忘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寓德育于教學之中,我們高中數學教師又何愁只教書不育人呢?
參考文獻:
[1]秦春華.教師人格魅力:德育的無形資源[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
[2]李賀軍.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學周刊,2012.
[3]黃梅.高中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初探[J].新課程(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