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響應“一帶一路”的倡議推動文化發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民俗文化,本文以如何讓民俗文化在保持其自身特色而不是完全為了促進消費的基礎上,結合案例來研究旅游中民俗文化體驗中(1)虛實結合的游戲化旅游體驗;(2)多感官的沉浸式旅游體驗。通過分析設計學在游戲化體驗中的跨學科理論模型以及文化背景下的游戲化旅游體驗設計案例,來思考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新型呈現方式,旨在提出更適合民俗旅游的體驗設計路徑,使游客獲得更好的民俗旅游體驗。
【關鍵詞】 民俗文化;體驗模式;游戲化;沉浸式旅游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9-0061-02
2019年被稱為“文旅融合”元年,特別是“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等政策都提到了發揚民俗文化,國家也一直在強調文化復興和文化自信。根據文旅部2019年的數據可以得出近年來旅游消費不斷升級,2019上半年旅行社接待人次排名前十位的省份民俗景區的數量均超過半數,民俗旅游行業的市場潛力巨大,而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也必然會帶來文旅產業的業態創新。
一、民俗旅游的概念及體驗形式
(一)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即民間風俗,生長于民間,極具鄉土氣息。民俗文化不同于外來文化,是自發地積淀下來,它反映了不同國家、地域、不同民族千百年來各自獨有的生活智慧和藝術語言。民俗文化的展現形式也是多樣性的,有物質和非物質的形式,從而也給其自身提供了多樣化的傳播和體驗模式。通過文獻閱讀得出學界比較普遍認同的是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進行邏輯劃分,進而得到三大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其中又細分為八小類。[]旅游體驗學者們研究主要涉及的是社會民俗?,F有的民俗文化表現形式目前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物質類,例如民俗元素的建筑以及有導視系統、民俗產品、地景等公共藝術以及公共設施。第二類是非物質類:例如傳統民俗活動、婚嫁習俗、甚至是不同的語言和信仰等。民俗旅游的研究大部分都致力于前兩點即旅游資源開發,而其文化呈現度不高,而民俗旅游體驗部分的研究主要側重旅游體驗形式與體驗營銷等,設計及文化體驗本身方面的研究略顯不足。
(二)民俗旅游的文化體驗模式分類
體驗是現代多元化社會文化傳播的一個核心問題。現有的民俗文化體驗場景主要有鄉村旅游、文化街區、文化節、民俗博物館等。體驗模式有(1)感官體驗:民俗文化內涵的裝飾元素、服飾歌舞都能夠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就像承辦了互聯網大會的古鎮代表烏鎮,無論是扎染蠶桑還是青瓦白墻都直觀地體現出水鄉獨特的文化;(2)行為體驗:西塘漢服文化周中人們“穿漢服,游西塘,習禮儀,學國學”,通過親身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來體驗民俗文化的精髓;(3)氛圍體驗:在開封清明上河園,白天不僅有穿著宋朝服飾的演員行走在園中,還有市井奇人,每天為游客上演著變臉飛斧等絕技。到了夜晚園中大型的仿宋古建筑群燈光四溢如夢似幻,加上大型歌舞表演,使得置身清明上河園中仿佛擁有了穿越一般的氛圍體驗。
(三)民俗旅游的體驗形式創新
隨著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旅游體驗形式設計也產生了兩個新思路:首先是游戲化旅游體驗設計,Gamifaction游戲化最先作為一個新詞提出是在2011年召開的游戲開發者大會(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上,之后游戲化就成為近年各大領域和行業中被大家所重視的一種新方法。在旅游設計領域當中,他最先出現于線上移動應用當中,現在被應用于線下各種旅游項目中。第二個新思路就是數字技術帶來的沉浸式旅游體驗設計變革,民俗旅游體驗方面最常見的沉浸式表現形式就是通過民俗文化元素提取、然后和數字技術相結合、通過公共藝術介入旅游實現民俗文化的傳播體驗,2019年中國沉浸產業總產值高達48.2億,非常具有行業潛力和研究價值。
二、創新旅游體驗模式
(一)虛實結合的游戲化旅游體驗模式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特征是更低的網絡延時和超大帶寬,從而使數據更新更快更及時而且交互的頻次也得到增加,加上網絡切片等核心技術,使得移動通信可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活動策略也會隨著數據的變更而改變,從而延伸出更多交互的可能。當信息量達到足夠大并且傳播成本為0的時候,信息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從而達到更有效的傳遞,文化節人流量大,5G的大流量大帶寬除了可以在快節奏的活動中實現實時無延時的網絡更新還可以滿足更多人同時在線,從而產生更快捷更好的交互體驗。
人機交互從最早的手工作業階段開始經歷了命令行界面、圖形用戶界面的發展,到如今進入以多點觸控界面、實物用戶界面、三維用戶界面和多通道用戶界面為代表的自然人機交互階段?;旌犀F實(MR)過去無法在現實中取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技術的欠缺之外,就是沒有考慮人為因素,人為因素包括延遲、位置感知錯誤和真實感以及必需佩戴儀器的疲勞等。5G出現后這些“人為因素”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使得MR技術能夠更好地讓用戶與虛實混合的內容進行交互。景區游覽和交通都可以加入虛擬性和現實性結合的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應用,三維將替代二維使用戶獲得更好的互動體驗。
(二)多感官的沉浸式旅游體驗模式
多感官的互動體驗模式中,游客不再只是觀看演出的那一方,而是通過互動進入表演的參與者。游客在景區中行為相對靜態的時候,品味表演可以讓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物理空間中靜態的互動要能讓游客有豐富的感官體驗,動態互動時要能夠引發游客強烈的情感共鳴,通過互動達到讓每一位游客達到共情的體驗。公共空間中的步行空間和活動空間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緩沖空間對這兩種不同的空間類型進行銜接,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考慮公共空間無人活動和有人活動時的不同狀態,有人活動的時候會產生何種互動,無人的時候是否可以用不同的靜止形態吸引路人,所以沉浸式體驗的整體性就對公共空間進行了充分的利用。多感官的沉浸式旅游體驗即通過全景式的視、觸、聽、嗅覺多方面的旅游交互體驗。沉浸式旅游主要的數字藝術設計形式有:1.全息投影數字展廳;2.AR增強現實導覽;3.VR虛擬現實廣告;4.沉浸式舞臺表演。
三、案例分析
(一)游戲化旅游體驗案例
在不同學科領域中與設計有關的游戲化體驗理論模型有S-O-R(S-stimulus 刺激O-Organism 有機體R-Response反應)行為模式模型、MDA(機制Mechanics ,動態Dynamics ,美學Aesthetics )框架、以及RPG( Role-playing game )角色扮演理論等。這些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體驗設計當中。MDA設計框架和RPG角色扮演模式相結合加文化IP的設計模式下有三個典型案例:海寧俠客小鎮、洋沙湖漁窯小鎮和丹寨萬達小鎮。其中海寧俠客小鎮通過動態、機制和美學營造的體驗層次有:觀、拍、感三層,將游客對武俠的期待盡可能發揮出各種活動?!坝^”指的是俠文化展示,主要地點有觀影中心、俠文化體驗館、金庸故居;“拍”指的是參與俠文化傳播,俠客小鎮為此修建了影視基地、桃花島主題公園等;“感”俠文化體驗則指的是角色扮演旅游項目“俠客闖關互動體驗游戲”,這種文化資源和游戲體驗的結合可以使游客獲得更加生動的體驗。
(二)沉浸式旅游體驗案例
沉浸式旅游典型代表就是迪士尼樂園,數字藝術介入為主的沉浸式旅游體驗代表要屬迪士尼的星球大戰主題區。星戰主題區按照真實情節設計互動環節,由于星戰的特殊性,數字藝術就被大量應用,星球大戰樂園兩塊主題區分別有星戰的兩個標志性景點,并提供千年隼飛船之旅,并且星戰區的迪士尼酒店也將每一扇窗戶外都設計成可以看到外太空,這種沉浸式設計使得每一位星戰愛好者都既熟悉又新奇。
(三)其他數字技術旅游體驗應用案例
早在2017年十一黃金周,山西平遙古城就使用了百度地圖全新的“AR智能導游”功能為游客帶來最具科技感的“文化之旅”。不僅可以直觀地獲得周邊景點的位置還可以選擇景點的語音講解,了解景點相關背景知識。
云臺山景區中,云溪谷以最典型的“云臺地貌”和最先進的技術于2018年7月開始推出“云溪夜游”活動,運用燈光和山水等景色進行融合。此外還有全息投影劇場、以云臺山吉祥物云逗逗為外型的360°球幕影院等利用充滿科技感和互動性的光影技術打造的旅游項目,不僅有裸眼3D的多維視覺效果還有立體聲的聽覺環繞,使游客獲得了絕佳的旅游體驗。
四、結論
通過設計手段讓文化介入旅游的真正目的在于讓文化更有效地傳播,由于終端提升空間還是較大,且目前仍需4G和5G頻繁切換,以至于5G實際使用效果欠佳,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新。如何讓民俗文化在保持其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合理地通過設計進行輸出,增強游客的旅游體驗,才是設計者真正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武清菊.基于民俗文化的鄉村民宿旅游開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2]張茫茫,傅江.基于實體用戶界面與自然用戶界面結合的產品設計[J].科技導報,2013,31,(Z2):100-102.
[3]杜道志.體驗式旅游下的武俠文化資源開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
[4]李晶晶.基于文化體驗的絲綢之路旅游開發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7.
[5]謝彥君.旅游體驗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6] 張茫茫,傅江.基于實體用戶界面與自然用戶界面結合的產品設計[J].科技導報,2013,31,(Z2):100-102.
作者簡介:
左華,女,漢族,河南滑縣人,設計學在讀碩士研究生,浙江工商大學,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