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
中圖分類號:G82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06-116-02
摘要 體育改革工作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初中體育教學工作受到的關注更加明顯,特別是中學生的田徑體育教學關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文中分析了中學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的訓練量、訓練強度之間的聯系程度,增強體育訓練效果的手段和方法,以及訓練中的注意事項,是田徑體育教學中非常關鍵的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 中學體育教學;體育訓練;強度控制
一、田徑訓練強度、訓練量的重要關系
在中學體育的教學中,短跑運動員完成的時間和距離都會用訓練量表示,訓練強度可以用完成的運動速度有關系[1]。訓練量、訓練強度是組成訓練效果兩個重要的方面。在實際訓練中訓練強度比以前減少,需要適當增加相應的訓練量。田徑運動在訓練的過程中降低訓練的強度,需要增加一定的訓練量。根據有關調查發現,短跑運動員的訓練強度降低50%,需要增加4-5倍的訓練。降低訓練的強度,需要運動員增加相應的長的距離,但是一些具備突破性的體育項目,訓練效果不明顯。長跑運動員增多運動量同時訓練強度就會減少,訓練效果很難突破現有的狀態,訓練效果很難達到既定效果[2]。如果田徑運動員在訓練的過程中提高訓練的強度,降低總的訓練量,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和中樞神經系統都會有很強的緊張感覺。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合理、科學掌握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才能實現最優的訓練效果,對運動員自身的發展具有很大幫助。需要依據中學生的具體狀態,制定符合其發展的教學模式。
二、田徑訓練中訓練量和訓練強度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因素
中學生田徑訓練是我國田徑訓練持續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和基礎條件,同時也為培養新運動員打下堅實的基礎和必要的條件[3]。從以往的經歷可以發現,國家對中學生的田徑運動的重視程度嚴重缺乏,甚至有的中學生不知道田徑運動具體包含哪些方面。宣傳力度不夠,造成中國學生關于田徑訓練和田徑運動的報道非常有限,導致我國社會對中學生的田徑訓練的重視程度非常不足[4]。關于中學生的田徑訓練的相關管理制度比較少,競賽選拔量也比較有限,很多訓練的效果也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證。制定科學合理的田徑管理的有關制度可以明顯增強中學生關于田徑訓練水平和田徑訓練的質量,對田徑后備儲備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社會需要重視學生的田徑訓練的競賽制度和管理制度,為我國的田徑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保證。
(二)家庭因素
目前,很多家庭非常重視學生的田徑教育工作,很多中學生參加比賽的人才要進行田徑訓練,目前很多學生重視文化教育,家長對他們給予厚望,很多家長認為只有好好學習才是成材的唯一出路。很多中國家庭不會選擇甚至反對自家孩子參加田徑訓練,很明顯阻礙中學田徑訓練的正常教學工作,很難培養和挖掘更多優秀的田徑運動員。需要提高中學田徑訓練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家庭重新認識田徑訓練,正確認識田徑訓練工作,讓更多的中學生參與到田徑訓練的工作中,增加學生和家長對中學田徑訓練的支持力度,這樣才會有機會發掘更多的田徑人才。
(三)體育教師的影響
中學生在進行體育訓練時離不開體育教師的專業培訓,體育教師是田徑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也是關鍵的決策人員。但是很多中學體育教師對田徑運動的認識工作存在不足,對運動項目的了解不夠透徹,訓練理念也有待于更新。一些教師沒有及時學習新的訓練理念,造成很多中學生的田徑訓練工作停留在老方法上。很多教師對田徑運動的結構和構成認識不夠清晰,如何增強訓練效果,在控制學生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上把握的也不夠精準。
三、增強中學生田徑訓練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的途徑
(一)不斷完善田徑訓練的有關制度
第一,體育教師需要根據中學的實際情況嚴格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訓練制度,將兩者更好的結合在一起,同時解決中學生文化課與田徑訓練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均衡發展。第二,中學生在進行訓練時同時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田徑訓練的成績與自身體能平面之間的聯系也比較多,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學生的田徑訓練的成績與自身的身體素質有著必然的聯系。所以體育教師在訓練時同時需要掌握田徑有關的體育知識和田徑訓練的有關實踐,提高中學生田徑運動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根據學生生長規律不斷的調整訓練計劃,科學合理的進行有關訓練工作,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詳細分析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之間的關系,制定更先進和更科學適應不同時間段學生發展的訓練模式。
(二)保證訓練量和訓練強度的適應性
田徑訓練的過程中,需要體育教師掌握科學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使得兩者之間具有科學的占比。中學田徑運動員最終目的是具有較好的訓練效果,必須要保證訓練過程的效果好,才能實現較好的訓練效果和訓練成績。在中學生日常的體育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對每個中學生的自身體能具有客觀的了解,在訓練時,需要體育教師掌握好每個學生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之間的平衡,讓學生時刻保持良好的訓練效果和訓練水準。同時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之中,需要對中學生進行專項訓練,專項訓練對學生的速度、力量、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將專項訓練和訓練強度要充分結合,合理區分,使用適度的原則,依據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情況,適當降低專項選了的強度、力度等有關方面,形成與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相符合訓練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使用普通的訓練模式與專項訓練更好的結合在一起,實現田徑運動的穩步發展。
(三)實現訓練量和訓練強度的結構性
中學體育教師需要依據學生自身的身體結構,科學合理的為學生配備與之相適應的訓練強度。制定合理科學的訓練計劃,訓練強度不能太大,也不能過小,太大會增加學生的身心負擔,不利于生長發育,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很容易受傷,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還會有后遺癥發生。如果訓練強度過輕,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訓練效果,不僅會浪費學習時間,學生也會感到非常疲憊,學習和訓練都不會有較好的效果,對中學生的體育總體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劉翔是我國著名的田徑運動員,其教練是著名的孫海平教練員,孫教練的訓練模式是首先對學生進行力量型的訓練,只有力量型有明顯的增加再進行速度型的訓練,學生在具備一定體力后,基礎速度提高就會很迅速。
體育教師在訓練學生之前,先掌握訓練強度的結構性,把日常的體育鍛煉當成是考試一樣認真對待,在訓練時嚴格執行考試時的各項要求和標準,將每一次訓練都當作考試,只有這樣在考試的過程中,學生才會有平常心、自信心來對待每一個考試。其次,訓練強度需要具有很好的穩定性,穩定性是實現體育考試前后和學生的日常訓練量和訓練強度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只有保持較好的穩定性才能實現訓練成績和考試成績相差無幾。最后是田徑運動中訓練量也要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將訓練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中才有利于中學生循序漸進的發展自己的體育才能。
(四)保證訓練量和訓練強度的分類性
中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有的學生發育比較早,有的發育比較晚,因此他們之間的身體素質有著明顯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性格心理。在實際的教學之中,教師需要先了解學生的自身情況,實現分類教學,實際的分類方法有班級組合方式和集中組合方式兩種,集中組合式是首先進行集中教學,然后學生再進行分組的訓練,班級組合的方式是由很多的班級形成一個室外的課堂,實現體育項目的分類,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效的進行體育訓練的工作,通常情況下,男生比較喜歡強度比較高的田徑運動,體育教師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學生的訓練強度,女生的耐受力比較強,教師可以適當的增加女學生的訓練量,身體素質較差,沒有體育興趣的可以讓其進行羽毛球、跳繩等難度較低的運動項目,主要目的是增加學生的體育興趣。
四、結語
初中是學生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田徑潛力在這個時期也會表現的非常明顯。體育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予以足夠的重視。根據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訓練計劃,同時做好訓練量和訓練強度的平衡,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具備更好的上升空間。
參考文獻:
[1]朱勝利.淺議激勵方法在高中體育田徑教學中的應用[J].田徑,2020(07):59-60.
[2]侯玉萍.新課改背景下趣味田徑教學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14):161-162.
[3]查學娟.初中體育教學田徑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研究[J].田徑,2020(05):4-5.
[4]劉興石,許棟,李璐,李晨燚.初中體育多樣化理念下震川中學田徑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對策研究[J].體育師友,2020,43(01):23-24.
作者單位:吉首市民族業余體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