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摘 ? ?要】小學音樂是一門講解基礎樂理知識、開發藝術才能、協調感知能力的課程。而音樂的精髓就是節奏,節奏能夠展現音樂的變化,并且傳遞其中的情感。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節奏訓練,不僅能夠更好地傳授音樂知識,挖掘學生潛在的音樂天賦,還能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審美情趣。
【關鍵詞】節奏訓練 ?小學音樂 ?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062
隨著社會的進步,音樂的影響范圍更廣、力度更強,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增強工作的競爭力。而隨著音樂的逐步發展,人們對于音樂與節奏的關系也有了更多的認識。音樂是一種藝術活動,依托于聲音變化實現創作,節奏是音樂常用的“形式要素”之一。簡單來說,聲音、節奏和音樂的關系就像水、調味品和飲料,節奏將無序的聲音組成一個整體,并決定了音樂最終呈現的模樣,沒有節奏的聲音就像一杯不好喝的水,很難讓人引起共鳴。小學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時期,而節奏感是學好音樂的關鍵因素,所以老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重視節奏訓練,利用節奏訓練來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以及創造力。
但從目前的教學來看,小學音樂教學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節奏訓練更是沒有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得到應用。一個原因是家長對音樂教育的輕視心理。在很多人的意識里音樂是一門放松心情的課程,不在考試范疇,不需要深入學習。另一個原因是部分教師的音樂課堂只是圍繞課本,直接將歌曲的演唱方法灌輸給學生,很少講解音樂中存在的規律以及節奏,學生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性的學習模式,只能憑著自身天賦來學習,時間一長,很容易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藝術天賦。
一、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作用
首先,利用節奏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奠定音樂學習基礎。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于節奏訓練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說法都達成了共識。節奏是學習樂理知識的第一道門檻,受天賦的影響,有的學生節奏感弱,學習音樂相對比較困難。實際上,節奏感可以靠后期訓練獲得。比如在教學初期,把簡單韻律的節奏放緩速度播放或者演奏,并讓學生自己進行模仿,既可以加強學生們對于節奏的掌握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前期的音樂學習能力,為后面的音樂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其次,利用節奏訓練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最頭疼的一點是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很難保證教學效率,而節奏訓練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首歌或者一段韻律的節奏可以有很多表現形式,不同的速度、樂器等來演奏歌曲往往會產生不一樣的節奏,為歌曲賦予不同的情感元素。教師在進行節奏訓練時同樣是多樣化的,帶有未知性,而且節奏訓練的形式并不單一,有的節奏要依靠道具,有的僅依靠人聲,并且大多數節奏訓練需要多名同學共同完成,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最后,節奏訓練能夠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人們常說音樂需要用心聽。人類的情感來源于人際關系,基于共情能力,音樂家創作音樂時大多會將自己的情感灌輸其中,就是利用“共情”來引起人們的共鳴。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情感認知還處于啟蒙階段,很難理解部分情感以及情緒的變動。節奏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條塑造情感認知體系的捷徑,利用節奏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學生對音樂感情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另外,學生在進行節奏訓練的時候,常常只是固定歌曲情感因素,抹去歌詞以及音樂背景,這樣做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部分學生還會產生創作欲望,自己嘗試對音樂進行變奏處理或者補充歌詞,間接提高創造力。
二、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音樂教學更加注重啟發學生的思想與認知。小學是學生知識量迸發的時期,也是認知提升最快的時期,但因為學生年齡過小、身心發育未成熟,所以小學生的協調能力弱、節奏感差。想要改善這個情況,一方面要增加節奏訓練,另一方面則要探究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節奏訓練。
首先,通過聽力來加強節奏訓練。音樂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是聲音組成,而聲音都離不開聽覺。因此,“聽”是節奏訓練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聲音有的來自自然,有的來自樂器,還有的來自生產活動。教師在教學時中可以播放各種聲音,讓學生仔細聆聽這些聲音,增強學生對于聲音的判斷力和體驗感。當然光引入聲音不行,還要引導學生發現這些聲音中存在的規律以及節奏感,比如讓學生利用符號來表示節奏,將抽象轉化為具象。等學生掌握了尋找節奏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從中體驗到快樂,并且嘗試去聆聽更多聲音,尋找這些聲音的節奏以及規律性,從而提高學生對節奏的認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教學是通過簡譜來表示節奏,但這種方式會加大學習難度,不適合初學者,教師可以用一些更簡單的符號來幫助音樂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加深理解,等有了一定基礎以后,再加入簡譜的學習。
其次,利用肢體語言來完成節奏訓練。協調能力和節奏感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當然,肢體語言和節奏訓練也是分不開的。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在生產活動中將舞蹈和聲音結合在一起來完成表達。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解放自己,在音樂結束或有伴奏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將對音樂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動作表現出來。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大腦與肢體的協調性,又可以弱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將節奏訓練課堂交給學生,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最后,嘗試和學生在節奏訓練中創作音樂。任何簡單的音符都可以組成一段有節奏的旋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音符,再利用工具將音樂的節奏展現出來,既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學生的創作力。除了自由創作,還可以讓學生嘗試模擬聲音、組合音樂等,旨在加強學生的節奏運用能力。另外,很多歌曲都有著不同的版本,比如《滄海一聲笑》,有的版本是瀟灑,有的版本則是悲壯,所以教師不要將音樂的屬性固定,而是給予學生想象以及自由發揮的空間。
三、結束語
在當前我國的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是一個輔助音樂教學的好方法,既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也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節奏感,挖掘學生在藝術上的天賦。而教師在進行節奏訓練的時候,也要注意找對方法,從學生的自身情況出發,真正幫助學生學到知識,并且學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