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廷鵬
【摘 ? ?要】在教學設計時,語文教師應當整合分析課文的教學難點以及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缺陷,針對這些教學問題設計情境,并合理地應用在教學活動中。如此一來,既能夠為語文課堂增添趣味,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又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使教學活動能夠高效開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境教學 ?輔助情境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077
情境教學模式是語文教學當中一種比較流行的模式。在情境教學模式中,講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即在適宜的時間內通過創造適宜的情境來將學生帶入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文本的內涵,幫助學生順利理解語文知識并掌握技能。當然,情境教學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情境教學的優勢明顯,但如何將這種優勢發揮出來,并將教學有效性提升上來,使學生在情境中“悟”,則需要深入研究分析。
一、對情境教學模式的認識
情境教學模式是一種以體驗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即將學生置于情境當中,使學生在情境中學與做。情境教學模式是最具有我國特色的教育思想體系,以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基準,通過情境的創設來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并積極主動地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情境教學模式一出現便受到廣泛的關注,直到現在依然是教學研究當中的一個熱門課題。這主要是因為情境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去研究探索,完成知識的主動構建。若將情境比喻成湯,那么語文知識就是調味料,調味料直接食用肯定不行,但是將調味料融到湯汁中就可以做出佳肴,食用起來就美味了。這是生活中的常識,但用這種常識來比喻情境和知識之間的關系,更凸顯情境的價值。即將知識融入情境當中,可以將知識的美感和活力顯示出來,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知識。
二、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結合教材創造情境。為了能夠有效地應用情境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深入地了解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容,高效利用教材中的知識,著重注意展開教材中所涉及的情境。例如,在語文教材中,大多會有一些插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對插圖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插圖內容,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使語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2.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課堂情境。知名教育學者曾表示,對所學材料具有高度興趣,才是對學習動力最好的激發。因此,要想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需要點燃學生心中的興趣之光。因此,為有效引導學生自發自覺地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探究意識,就應對學生的學習思想進行喚醒,對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進行鼓勵,以便使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氛圍中。具體來說,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課堂中。多媒體可以更為直觀、立體地將一些抽象化的知識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充分理解、吸收課堂知識。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適當運用多媒體,結合圖片、文字、聲音以及影視影像等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充滿畫面感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3.不斷創設游戲情境模式。小學生的天性是非常活潑的,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在上課過程當中往往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但是大多數的小學生對于游戲有著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當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對于游戲的興趣,在課堂當中融入游戲情境模式的環節,充分地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小學語文教師通過設置情境,利用游戲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當中,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當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從而鞏固教學質量。
學生在游戲的過程當中感受到了語文課堂的有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在課堂上就會踴躍發言,而課堂氛圍就會變得更為輕松和活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從而可以幫助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課堂當中。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認識很多的生字詞,而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播放蘋果樹的畫面,學生在看播放蘋果樹的畫面時,對于那些從蘋果樹上落下來的蘋果進行認識的活動,讓學生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認字學習,對于那些認出來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獎勵,最后看每一個學生擁有卡片的總量,對于擁有卡片數量最多的學生再次進行獎勵。通過在課堂上游戲化的情境設置,學生對于語文課堂的興趣明顯增加,也累積了很多生字詞。
4.結合古詩意境,創設輔助情境。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而古詩意境的感知是古詩教學的難點所在。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小學生較難以閱讀、朗讀、聽講等方式感知古詩的意境,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創設圖片、音樂等輔助情境,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合理引導,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
在古詩的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基于不同的教學目標創設不同的情境。比如,在《靜夜思》的教學中,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認識生字。因此,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張能夠體現詩歌內容的圖片:詩人坐在床前遙望天空,明月當空,地上月光蕩漾。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看圖片,然后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比如,有的學生說圖中的人睡不著,有的學生說圖中的人在看月亮。在學生形成初步的感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古詩,將圖文聯系在一起后,學生立刻就能夠對古詩意境有些許的理解,如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作者”很可憐,一個人看月亮。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將詩歌編成一個簡短的故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發揮各自的想象力,補充圖文中缺少的內容。如,作者看月亮的時候在想自己的爸媽,可能作者的爸媽也在想著作者。通過這樣的情境輔助與引導,語文教師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對故事意境的感知能力。
三、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肩負起自己身上的責任,合理安排所要教學的內容,通過情境的教學模式來靈活地設計課堂,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興趣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從而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泛的空間,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和意義,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為學生們語文素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克琨.淺談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語文課內外,2020,000(008):19.
[2]吳佳麗.情由境生,境促情發——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J].啟迪與智慧:教育版(中),2014,000(0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