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的學校課堂教學中,談到“教學”二字,大家往往只想到的是教師的“教”,且忽略了“學”,更談不上對“教”與“學”關系的深刻把握。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高適應社會未來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必須開展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課堂教學活動,在對“教”與“學”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把“教”與“學”結合起來,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教學探析
2017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中明確表示,要“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堂革命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原則,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素質教育在課堂”、“教為學服務”。[1]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寶庫,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只負責教,強調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這樣的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學”,也忽略了教與學的有機結合。縱觀我國長期的傳統教育,“教”在教學中的地位始終處于中心地位,一切教學圍繞教師的“教”展開,教師教,學生跟著學,先教后學,教多少,學多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主宰者,支配、控制著學生,學生成為被動的學習者,出現了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的現象,久而久之,教學事倍功半,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也違背。
在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標準和教學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課堂教學強調自主、對話、溝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等,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是以前死板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采取更多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的辦法和措施,這無疑是新教學理念下的巨大進步。但是,怎樣讓學生真正“學”起來,讓教師把“教”與“學”結合起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并不是每個教師都能做好的。
一、教師要以“導”促“學”,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啟發,依靠學生自身的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2]教師要開展好以“導”為主的課堂教學,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情境化教學。創設情境是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核心素養實現的現實基礎。因此,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借助生活場景,實驗、模擬等情境,通過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通過有機整合文字、聲音、圖像以及動畫的方式,向學生直觀展示知識等方式開展情境教學。但要注意的是,教學情境要結合學科核心素養來設置,可設置為簡單情境,一般情境,復雜情境,具有挑戰性的復雜情境四個水平。二是問題化教學。教學中要善于充分運用教材和課外資源,結合本學科核心素養,精心設置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問題,準確把握學生的心脈,從新奇處、困惑處、共鳴處、挑戰處、實用處等心靈的觸發點,設計出盡量精妙、巧妙的學科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和解答,從中培育不同水平的核心素養;[3]三是活動化教學。實施活動化教學,前提是要做好精心的活動設計或活動方案。在活動內容上,應根據教材和教學目標,緊扣教學內容,設計學生的聽說讀寫看的活動;在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應以組織、指導、調控學生活動為主;在活動方式上,要根據目標力求豐富多彩與多種多樣;在活動范圍上,要以全體學生的活動取代一問一答或少數尖子生的活動;在教學效果上,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還要注重學生是否主動、積極而有興趣的參與及活動的量的高低。
二、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學”起來
首先,讓學生“學”起來的動力來自興趣。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泵绹睦韺W家布魯納也說:“學習的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备璧抡f:“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點燃知識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4]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其逐漸學好知識,才能提高教學的效果。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興趣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點,采取各式各樣的教學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使學生真正“學”起來。
其次,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在不斷的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他的利息”??梢?,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會使學習更有價值和意義,而且會使人終生受益。因此,教師要開放教學空間、時間,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善于反思總結、細致認真的學習習慣。古人云:“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金鑰匙,是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學生習慣于被動學習,不知道如何開展自主學習,不知道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去學習,學習效果不甚理想。為此,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培養就尤其重要。筆者認為學習方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教會學生閱讀的技巧,提高提取有效信息和解讀的能力;二是學會制定學習計劃,開展課前預習,課堂自主參與交流、合作、探究,課后反思總結等;三是引導學生善于提出疑問,要讓學生“敢問”、“善問”、“能問”。只有“不恥下問”、多問,才能逐步打開學生的視野,實現學生與老師的經常溝通,激發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總之,教與學不是脫離的,也不是簡單機械的二者的疊加,要把教與學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引導啟發,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以導促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老師指引下自主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具備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核心素養,以便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耿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J].讀與寫雜志,2019(10)
[2]王玉霞.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提高教育教學效果[J].教學動態,2019(29)
[3]周建華,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變革研究[J]. 創新人才教育,2018(12)
[4]李長福. “情境-問題”教學: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以岳麓版必修Ⅱ《經濟體制改革》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J]. 中學歷史教學, 396(02):22-25.
作者簡介:丁加良,中學一級教師,隴川縣第一中學。
本文是“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立項課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基層教師項目式研修模式實踐研究》(立項號:185320001)階段性研究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