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平
摘要: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這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古人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盡管課前我們已經做到精心備課,但還是會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的挖掘深度、教師自身的課堂組織能力及教學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使得我們的教學出現意外,如果在教學之后,對過去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行為進行重新思考,并及時地反思,總結經驗,分析不足,提出整改辦法,就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在提倡培養創新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的課標精神引導下,當今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種種現象值得我們反思。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反思;實踐性
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一)關于教師講授與學生練習的問題
新課程強調注重過程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學會認識理解并推導基本的公式和定理。于是出現了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整個就是探究法則公式的課堂,從公式到變形公式等等不斷推導,而忽視了學生學習和應用公式定理進行練習的過程。學生看似學得很有序,但實際上應用能力得不到訓練。
(二)關于合作交流和自主學習的問題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在合作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學會交流,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自主學習,發現問題之后進行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合作中,以思想的碰撞促進思維的創新,學會借鑒與互助。而目前的初中數學課堂上有些老師設計的合作學習,僅僅是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并沒有考慮合作學習的深度,并沒有考慮到合作學習的必要性,使得合作學習失去了意義。
(三)關于探究性學習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的理念、方法、模式,旨在讓學生從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探究性學習的設計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認知能力、社會生活情景等,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而進行設計。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探究性學習模式,有些課堂探究性問題接二連三,但是與學生的認知實際相距甚遠,與學生的興趣大相徑庭,就會流于形式。
二、對于以上幾個問題,筆者進行了教學反思,認為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實踐探究:
(一)正確處理教師講授與學生練習之間的關系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是簡單的公式定理背過了,記住了就會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學會設計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思考并推理,學會自主推導公式,并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學會用學過的公式定理解決問題,這樣才是真正的教會與學會。問題情境的恰當設計及有效導引是學習的前提。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講、自練、自測”,不但讓講有實效,而且也做到了講練結合,也許會事半功倍。比如:學習積的乘方時,我讓學生先預習,根據預習提示進行探究:(ab)的二次方,三次方,一直到n次方是怎樣推導的?運用了哪些運算律?預習完后分小組討論總結規律:積的乘方,等于把積的每一個因式分別乘方,再把所得的冪相乘。學生通過例題的自我展示,對法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出一般結論,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也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實現了“教是為了不教”。
(二)課堂上適度合作交流,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任何人在學習中都會遇到困難,當自主思考后不能解決時,借助與他人的力量不失為明智之舉。作為老師,如何組織合作交流,需要把握恰當的時機,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與深度挖掘,提煉出有拓展遷移能力提升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合作學習要有針對性,針對學生學習的共性問題,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勤于鉆研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學習“分式方程應用題”中的行程問題,學生不會找等量關系,這是列分式方程的難點,我是這樣處理的,先要認真讀題理解題意,弄清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設出未知數,參與列式;找等量關系的關鍵詞:同時到達或提前20分到達等等,學生小組討論,有時能得出好幾個等量關系,依據等量關系列出分式方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深知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三)在興趣的引導下,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探究性學習和創新學習都是以興趣為前提的。沒有興趣,就沒有創新的原動力。所以,數學課堂上要想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深入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都不能忽視興趣的培養。因此,我認為現行教材“新人教版數學版本”只是綱樣、線索,要靠我們教師去挖掘、去探索,用新穎、創新的眼光去認識教材、使用教材,有外延和拓展,更要具有“目標”意識,要了解教材與我們培養的對象,要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例如,我在上《軸對稱圖形》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一段筆直的公路兩旁有A、B兩個村莊,為了方便果農賣果,收購商定在公路旁設一個收購點P,使點P到兩個村莊A、B的距離相等,收購點P應設在何處呢?你會畫嗎?”學生通過自我探究,他們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用前面的知識是無法完成的,務必學習新知識,利用新知識才能解決新問題,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教學反思,讓我不僅學會思考自己的課堂,還學會了與別人作比較,對別人的課堂教學進行分析,找出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對照“取長補短”。在經歷一次次的“問題——反思——新問題——調整和實踐——再反思”的過程后,我把教學反思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行動,讓反思成為習慣,使我有了挑戰自我的勇氣,有追求完美的精神和行動。關于教學反思的實踐,會成為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參考文獻:
[1]張琳琳.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反思的有效性.《考試與評價》2018年10期.
[2]王峰.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反思有效性的策略.《中國校外教育》2017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