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梅
摘要:在學生的小學階段中,數學是培養(yǎng)邏輯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關鍵學科,在整個小學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由于近些年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互聯網+”對小學數學學科的影響日益加深,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都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在當前課堂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智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科學設計課程進度,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本文將從“互聯網+”的視角,對小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展開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學習方式
引言:
我國近年來不斷發(fā)展和革新的互聯網技術,帶來了“互聯網+”新思維,并在教育領域掀起了一股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新風尚。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普及的速度之快,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時代發(fā)展對教育的需求。“互聯網+”的應用為數學課堂帶來了更加豐富生動的教學手段、以及圖文并茂的先導性,為引導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利用“互聯網+”實現學習方法轉變的目的,成為了當前研究的熱門方向。
一、“互聯網+”在小學生數學課堂學習中的重要性
我們以六年級下冊《統(tǒng)計與概率》模塊為例,這部分內容在教學上并不容易,并且課堂活動的組織也存在一些困難,教師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也缺乏整體性與聚合性,相關課后練習題的難度一般也比較大,學生在整個模塊的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吸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時,就要盡可能使用令學生聽得懂的語言,避開晦澀難懂的教學術語,從小學生的心智特點以及理解能力角度出發(fā),從一年級開始循序漸進地完成整個模塊的講授。現在,小學生在學習這一模塊時,由于不能準確理解概率的相關定義,有時候會使用“可能性”的要義進行理解,這就對教師對這方面定義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書本上的統(tǒng)計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更好結合。要讓課堂活動融入到學習過程之中,指出教學內容的核心問題,師生一起進行數據的采集與整理,并展開對數據的分析,以完成相關學習任務。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的同時,要采取能夠吸引學生、令學生信服的交流方式完成各個環(huán)節(jié)。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學帶來了“互聯網+”思維,這就是一個比較適合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讓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統(tǒng)計與概率”的正確要義,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尋樂趣,鍛煉數據的初步采集整理能力,為日后學習方式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
“統(tǒng)計與概率”是隨著課程體系改革新添加到小學數學中的一個模塊,還有一些教師對這部分知識教學的熟悉程度有所欠缺,備課時效率降低,壓力也隨之上升。此外,各個教師對教案的理解程度也存在偏差,致使學生所接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學習方法的正確性和效率也各有不同。例如,學生在這一模塊要學會制作圖表,以這樣的方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首先對“概率”“頻率”等要義理解不清,學生也就很難準確區(qū)分二者的區(qū)別,特別是在課堂授課的模式下,學生在學習上往往存在困難。“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能夠使學生對這些易混淆的要義有清晰的理解,抽象的概念知識就此變得具體化,掌握程度也隨之提高。如果加以適當的課堂活動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就更能刺激學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在活動中培養(yǎng)數據處理概念,形成縝密的數學思維,并提升學生的想象空間,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隨著信息技術持續(xù)發(fā)展和革新,“互聯網+”的理念在小學教育中影響逐漸加深。推進統(tǒng)計與概率知識同“互聯網+”教學的高效融合,實現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是當前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技術人員的共同目標。教師一定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新方法,最終達到教學目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鍛煉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
二、“互聯網+”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優(yōu)化策略
(一)利用“互聯網+”創(chuàng)設優(yōu)良教學情境
“互聯網+”是信息技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的新產物,傳統(tǒng)小學課堂學習因此迎來了新的機遇。引入多媒體等軟硬件作為輔助學習手段,相同的課堂容量能夠承載更多的圖文和視頻資料,學生在新模式下能夠收獲相比于以往“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式更多的知識,從而充分刺激他們的感官。因此,教師就可以靈活選取學生認為枯燥的學習內容,利用“互聯網+”創(chuàng)設有趣味的教學情境,巧妙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教師使用情境式教學法,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糾正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進而用心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積極性被成功激發(fā),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從而讓整個課堂富含生機。
(二)利用網絡資源不斷讓抽象內容具體化
小學生由于年齡和心智所限,對事物的思維認知水平還比較低,但數學學科的最大特點是知識的抽象性,而這恰恰是小學生學習過程中面臨的重點和難點。他們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能力比較差,而一旦理解效果不好,學習動力就會逐漸降低,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一問題在教師身上也同樣有所體會,他們對一些知識的教學也存在困難和理解偏差,從而無法透徹地講授給學生。因此,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用更加新穎的素材打動學生。學生在聲像具備的教學手段中達到學習文化知識的目的,能夠進一步提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對數學概念和算理知識的理解程度變得更加透徹,進而逐步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三)讓微課成為鞏固學生課后成果的必要工具
微課是“互聯網+”思維與教育深度融合后的產物,為教學方式的多元化發(fā)展展現了廣闊的前景。同時,“互聯網+”的持續(xù)發(fā)展也為微課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巨大空間。當前絕大多數課堂都是40分鐘,且由于人員過多,教師的精力有限,照顧到所有人并不現實,因此課后鞏固是學生實現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微課的誕生就為學生開展課后自主學習和作業(yè)輔導提供了便利條件,學生可以充分基于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知識鞏固和能力提升,消滅知識理解的盲區(qū)。微課的制作可以由教師自行完成,也可以尋找網絡平臺上的優(yōu)質資源。分享給學生之后,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和思維鍛煉,進而讓學生養(yǎng)成注意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在認真完成作業(yè)的基礎上實現整個模塊的鞏固。
(四)設置網絡論壇,實現知識學習的延伸
小學數學的課堂學習,師生之間的信息交互是實現高效學習的關鍵所在。因此,學校可以牽頭在自持網站或教研網站上開通相關論壇,在論壇上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并實現了數學課堂的延伸。教師圍繞課堂基本內容自行確定討論主題,開展師生之間的討論。現在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監(jiān)控系統(tǒng)了解學生對某一節(jié)課的學習狀況,并進行點評。學生根據自身遇到的問題及時向教師求助,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學生在與教師的交流和互動過程中,實現群體智慧的體現,學生們的思維也實現了共享。因此,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在發(fā)表自身意見的同時,主動獲取他人的優(yōu)質意見,這對于日后舉一反三的學習很有幫助。
結束語:
在“互聯網+”思維的引導下,互聯網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當前利用“互聯網+”思維完全實現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還存在一定困難,這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開拓教學方法,與學生進行充分溝通交流,最終實現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吳雪蓮.“互聯網+”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黑河教育,2019(12):51-52.
[2]周向陽.體驗式學習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29):127.
[3]萬可宜.“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情境教學與學習優(yōu)化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