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獻紅
【摘 要】本文在對大學生專業認同和就業能力等問題進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USEM模型設計了學生就業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結合問卷調查對某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和就業能力進行了調查評價。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認同;就業能力
一、引言
據原國家旅游局統計,2017年全國高校旅游管理類專業學生人數達到27.4萬人。雖然全國旅游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由于旅游行業發展快,就業需求量大,畢業生數量和質量還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盡管如此,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現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擇業時從事旅游工作的意愿不強,進入旅游行業后不久又紛紛跳槽離開,畢業生所學專業和從事的工作崗位匹配度較低。究其原因,旅游專業學生對旅游行業的專業認同度過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二、關于專業認同和就業能力的文獻綜述
專業認同是測度學生認同所學專業價值與職業發展目標的一項關鍵指標,著名學者埃里克森(Erickson,1963)最早提出這一概念,他認為專業認同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接受與認可,而且愿意以積極的態度和主動的行為去探究和學習[1]。國外學者認為專業認同是指職業認同,研究對象多為從事一定職業的群體,例如,外國學者Henning認為,專業認同是個人對學科專業的主觀感受,是個人心理和專業心理的一致性和平衡程度[2]。張志喬認為專業認同是學生在對所學專業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上的喜好程度、社會價值的認可程度,愿意學習本專業并以此作為職業發展方向的忠實程度[3]。關于專業認同的測量,國內學者分別提出了三維度、四維度、五維度以及六維和七維的理論。
就業能力,又稱為可就業能力和受聘能力,該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的英國,隨著高等教育發展與勞動力市場職業生涯形態日趨多元化,就業能力的概念內涵也逐步發展延伸。國內外學者對就業能力的結構維度有從二維到五維及以上的不同維度的劃分,在學術界被廣泛引用的是USEM模型的四維度法。該模型包含四個要素:學科理解力(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元認知(Meta-cognition)。
關于專業認同與就業能力的關系,大多數觀點都支持提升專業認同度可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張志喬通過調查發現專業認同度與就業滿意度具有正相關關系,采取措施提高專業認同度是改善就業滿意度的有效途徑[3]。藺國偉認為高的專業認同感,反映出學生對旅游管理專業的高接受度和認可度,其在旅游行業就業的意愿就越強[4]。
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歸納總結,本文認為專業認同與就業能力之間存在著較為直接和密切的聯系,對學生專業認同的分析是解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專業就業意愿低、就業能力不強問題的關鍵一環。
三、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和就業能力調查評價
(一)評價方法
由于疫情原因本次問卷調查通過網絡形式開展,調查時間為2020年7月期間,由于新生還未入校,調查對象確定為天津某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二年級至四年的在校大學生,共收到調查問卷153份,剔除20份無效問卷,最終收到133份有效問卷。
對于專業認同的評價,本文借鑒白凱(2012)等開發的旅游管理專業的21項學科認同指標為旅游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評價要素,并通過德爾菲法對七個維度的一級指標進行了賦權。另外對于就業能力評價,本研究借鑒史秋衡等(2012)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自我評價的研究方法設計旅游管理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德爾菲法對四個維度的一級指標進行了賦權。
(二)調查評價
1、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總體專業認同度不高
根據調查統計計算,我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總體專業認同度僅為61.2,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其中,專業教學、專業意識和專業歸屬三個一級指標得分總體較高,而專業前景、職業發展、專業投機、社會偏見四個指標得分較低,社會偏見僅為30.9分,專業投機為46.2分。可以看出,我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度較低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社會認知偏差的影響,以及學生自己學習目標偏差的影響。從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我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水平和質量較高,學生通過學習對旅游行業建立了初步客觀的認識,同時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強。
2、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總體就業能力一般
根據調查結果并統計計算,我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得分為71分,四項一級指標得分較為均衡,其中元認知75.4分最高,綜合技能68.4分最低。說明我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實踐操作技能訓練方面還存在短板,更多關注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有助于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3、專業認同度年級間差異不顯著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分別為60.7、62.8和59.8,總體來看差異不明顯,但大三學生相對大二和大四較高。大二學生專業認同度較低的可能原因是還未開始學習專業理論課程,對專業的認知更多受社會的影響,其社會偏見一項得分僅30分。而大四學生對社會調查和實習經歷較多,同時了解和接觸到的社會對旅游的偏見也較多,在沒有充分引導的情況下受影響也較顯著。當然問卷內容有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未充分展示
4、就業能力呈現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升高趨勢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的就業能力評分分別為69.9、71.2和72.6,總體來看,三個年級學生的就業能力呈現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升高趨勢。學科理解力、綜合技能和元認知三個一級指標提升明顯,但自我效能未呈現顯著變化趨勢,需要給予關注。需要分析學生隨著在學年限的增加為什么自我評價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沒有顯著變化,初步分析可能與學生缺少檢驗自身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踐機會有關。
5、學習成績與專業認同和就業能力基本呈正相關關系
總體來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學習成績與專業認同和就業能力基本呈正相關關系,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專業認同度和就業能力相對較強,成績排名相對落后的學生專業認同感和就業能力也較弱。
6、專業認同與就業能力之間呈現較強相關關系
從調查結果來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與就業能力呈現正相關關系,專業認同度越強就業能力越高。
四、主要結論
專業認同對于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主動性養成、學習成績提升以及未來旅游行業從業意愿都具有顯著的影響。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偏弱,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僅為61.2,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社會偏見和專業投機是最大的短板。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度較低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社會對旅游行業的認識偏見以及學生學習目標偏差。對學生專業學習目標進行引導,讓學生客觀認識旅游行業的利弊,是提升學生專業認同的最重要手段。綜合技能欠缺限制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能力評分達到71,綜合技能得分68,是四項一級指標中最低的一項。以培養實踐技能,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進一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Henning, Sailing, Olse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learning processes in life histories [J]. Journal of Work place Learning,2001,(13):7-8.
[3]張志喬.高職學生專業認同度與就業滿意度關系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2(06):98-101.
[4]藺國偉.基于滿意度理論的旅游管理實習生就業意愿研究——以專業認同為中介變量[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3):95-97.
[5]白凱,倪如臣,白丹.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科認同:量表開發與維度測量[J].旅游學刊,2012(5):41-48.
[6]史秋衡,文靜.中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基于學情調查的自我評價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