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佳嘉
摘要:新媒體的發展勢頭銳不可當,它們以自己獨特的優勢和強大的功能推動了社會進步,加快了文化的傳播和信息交流。特別在交通技術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新媒體剛好可以消除傳統媒體的某些制約。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下,新媒體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對于帶動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推進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地區“三農”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媒體;民族地區
一、項目背景
(一)環境背景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傳播信息的方式正在不斷變化,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播方式也逐漸滲入了人們的工作生活中。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9月底,國際臺多個新媒體平臺用戶量過億,影響力日漸提升。此外,國際在線和中華網61個文種網站日均瀏覽量1322萬,日均用戶數295萬;在Podcast、蜻蜓、喜馬拉雅、今日頭條、ZAKER等國內外主要第三方平臺上的總用戶數累計達4206萬,日均閱聽量683.2萬。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在線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98億,短視頻用戶規模增至2.42億,2018年有望達3.53億,預計2019年用戶規模將突破5億。
中國新媒體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國家“十三五”規劃強調要面向經濟結構轉型,重點培育和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包括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范疇,這些技術領域均是我國新媒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實現新媒體產業在“十三五”期間獲得長足進展的必要保障。預計2016—2026年,中國新媒體行業將繼續保持高速平穩增長。
(二)項目必要性
在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新媒體環境下,少數民族地區面臨不少沖擊和挑戰,但同時也有著大好機遇。通過對新媒體的不斷開發和利用,基于新媒體的開放性、及時性、信息海量、檢索便捷等優勢,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呈現由小眾化逐漸轉向大眾化。這不僅是滿足少數民族群眾信息權利的基本途徑,大大提高了少數民族地區的信息傳播的有效接受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廣大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創造傳播自身的機遇,增加少數民族地區就業機會,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發展。在我國進入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大數據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對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項目內容
(一)發現問題
1.少數民族地區現狀調查
1.1調查對象簡介
若爾蓋縣隸屬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和阿壩州北部,系四川通往西北省區的北大門。若爾蓋縣幅員面積1062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總數79934人(2017年),轄4鎮13鄉2個牧場,96個村、3個社區,101個遠牧點。2018年6月,四川2017年度脫貧攻堅“1+3”考核結果出爐,在四川全省160個有扶貧任務的縣(市、區)中,脫貧成效考核綜合評價好的共有31個,若爾蓋縣在內。
1.2調查內容
(1)調查當地新媒體的覆蓋范圍
(2)調查當地新媒體產業的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發展近況
(3)調查當地新媒體的使用情況,包括信息傳播情況和信息接受情況
(4)調查當地群眾對新媒體產業的普遍態度
(5)調查當地群眾對新媒體的接受能力
1.3調查方式
文獻法:通過網上信息瀏覽搜索和當地有關文獻資料查閱,并與《中央一號文件》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以便了解不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現狀以及經濟發展情況,和各少數民族地區風俗習慣。
實地調研法:對考察對象進行實地研究,研究過程中主要觀察當地環境建設,體會當地風土人情,了解當地民族特色,參觀當地旅游設施,考察當地經濟狀況,剖析當地發展策略,最后以調研報告和論文的形式進行總結。
訪問法:主要分為線上線下兩種訪問形式。線上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當地群眾進行訪問,內容主要涉及新媒體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最后進行線上整合分析。線下采用走訪方式,對當地群眾、村官、基層工作人員以及外來游客和投資企業進行訪問,內容主要涉及當地目前的發展狀況以及日后的發展意見。
總結法:根據積累的經驗技術和權威人士的看法并結合相關理論,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分析,總結研究對象的發展規律,并在研究范圍內進行小范圍規模的測試,以考察項目效果的實現性。
2.問卷調查發達地區成功案例借鑒
2.1調查對象簡介
我們選擇了以新媒體成功帶動“三農”發展的各類發達地區,主要目的在于借鑒其成功案例的模式經驗,對成功的案例進行整理分析,最后將其實際運用到民族地區的鄉村建設中去,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和發達地區的一體化發展,實現共同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2.2調查內容
(1)調查發達地區的新媒體覆蓋率
(2)調查發達地區的新媒體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發展近況
(3)調查發達地區的新媒體使用情況,包括信息傳播情況和信息接受情況
(4)調查發達地區群眾對新媒體產業的普遍態度
(5)調查發達地區群眾對新媒體的接受能力
(6)結合與少數民族地區鄉村的調查結果相對比,比較兩地區的差異,最后分析匯總
2.3調查方式
線上調查:前期主要通過網上相關資料搜索,整理相關信息,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發達地區群眾進行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對新媒體的看法和未來發展意見,最后進行線上資料收集整合,以相關報告的形式呈現。
線下調查:后期主要通過實地見習、調研的方式,對發達地區進行調查。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發達地區的新媒體運營模式,觀察發達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的主要差異,學習發達地區的新型理念,最后整合分析以調研報告的形式呈現。
2.4成功案例
(1)上海市金山區電子商務發展
上海市金山區為了讓農業駛上互聯網高速公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一是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區農委與1號店、菜管家、蘇寧易購等新媒體平臺開展戰略合作,把金山優質農產品搬上知名電商平臺。2015年全區農產品電商銷售8600多單,帶動合作社基地電商銷售500多萬元。二是探索線上線下農產品互動銷售模式。與上海東方CJ電視購物合作銷售金山“小皇冠”西瓜,曾在半小時內創造了銷售金額達到38.68萬元的新紀錄。金山強豐合作社在全市范圍內設立31臺無人售菜智能終端機,并開設網上超市,線上線下預訂支付后,到就近自動售菜機新型菜場取貨,創新了農產品銷售的線上線下互動模式。三是開通農業旅游APP,目前已有150家休閑農業入駐該平臺。
(2)四川村民自媒體視頻制作致富
四川省瀘州市的王榮琪是一位農村自媒體創作者。在西瓜視頻上,他有一個叫“農村四哥”的賬號。在過去的11個月里,他拍攝了上千條視頻,將剪輯好的五百多條原創視頻上傳到西瓜視頻后臺,拿下了數百條爆款,并從中獲利,月收入過萬,給家里添置了新的家具,也在當地獲得了不小的知名度。
2.5成功案例剖析
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2018年發布的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為69.63,較上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發達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差距任然較大。數據表明,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良好,一直處于全國領先位置;中部的發達地區這幾年的科技創新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相比之下,少數民族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較低,基本處于國家平均水平以下。
除此之外,發達地區群眾對新媒體的接受能力也普遍高于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接受能力。新媒體在城鎮的覆蓋范圍更廣,受眾更傾向于跟進時代潮流,通過新媒體加強地區的科技競爭力。同時城鎮地區的一系列新領導人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運用新理念,打造新模式,依靠新媒體平臺傳播各類企業文化,推動地區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再加上城鎮地區實施科技建設的時間較早,科技產業流行時間較長,各級政府對科技投入更大,受眾接觸科技媒體范圍更廣,因而新媒體的傳播與應用在發達地區更容易進行。
而目前,我國少數民族集中的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目前仍未得到完善的解決;民族地區的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科技發展受限;民族地區的科技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導致民族地區的科技普及率較低;民族地區的財政投入力度不夠大,財政困難突出,新媒體產業仍未得到很好的建立與發展市場;民族地區的群眾接受新媒體的能力較弱,新媒體覆蓋范圍有待擴大。
(二)問題調研
1.主要問題透析
長期以來,受歷史和環境因素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是我國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又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自身的特殊性,致使少數民族地區與外部地區之間的信息交互性不強,信息傳播不受重視也不發達,傳統媒體的發展一直相對滯后,這便造成了少數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巨大的文化、經濟、科技、社會各方面差距。根據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目前,全國互聯網普及率達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各省的互聯網狀況差異較大,而全國5個民族自治區中就有4個處于互聯網發展水平滯后的地區。民族地區的新媒體依然是一塊亟待開發的新型寶地。
迄今為止,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任然大都以傳統農牧業生產為主,經濟形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商品、市場經濟不發達,有限的貿易形勢限制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傳統的“三農”信息傳播主要靠報紙、雜志、電視傳播,時效性差,受眾獲取到的信息感知度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三農”問題的發展。
2.解決方式
2.1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功能
(1)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建設
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為少數民族地區博得流量和關注度,并基于媒體平臺宣傳的基礎下為少數民族地區制造話題,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文化建設,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信息傳播大眾化。
(2)利用新媒體技術宣傳少數民族文化
利用新媒體等先進技術將不同少數民族文化展示出來并進行對比,讓人們能更好的認識并了解其特點,然后取其精華,用微博、微信、視頻等來進行大量的宣傳和報道,讓人們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了解到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并為人們熟知。當然,人們還可以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設立旅游景點,并對其加以開發創作,使少數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在這樣的文化傳播過程中,新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形式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而其基于網絡的開放性與豐富性,也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與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
(3)利用電子商務打造新的營銷模式
地理位置是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外延性因素,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滯后,成為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但是地理位置也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一個機遇,少數民族地區一般遠離喧鬧的都市,受到工業污染的影響較小,且少數民族地區一般都有好山好水,還有代表民族特色的商品,所以,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借助大力開展旅游業和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產品的產業集群來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發展。
2.2新媒體的信息接收功能
(1)促進民族地區的思想文化發展
長期以來,民族地區與外部地區都難以實現及時的信息交互對接。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地區缺少及時接收信息的平臺端口,這不僅導致了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信息接收不公平,而且拉大了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思想、文化差距,對國家新型農村建設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借助新媒體的快速傳播方式,就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信息對接,能讓偏遠的民族地區及時獲得外部信息,促進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共同發展,帶動民族地區的思想文化建設。有利于民族地區高效、快速地獲取信息資源,有利于民族地區的人才建設,有利于民族地區思想文化進步,有利于實現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資源共享。
2.3 新媒體與民族地區構建緊密聯系
(1)政府積極引導,企業積極參與
新媒體的創立與運營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和一系列技術支持,這就需要政府在宏觀經濟調整中要加強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出臺一系列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對新媒體運行的設施投入,帶動少數民族地區企業發展。另一方面,作為企業來說,在運行過程中,應該高瞻遠矚,保持創新的思想,要接受并敢于去嘗試新的商業經營模式,積極參與黨和政府引導的新綱領,打開全國的銷路,讓企業商品從少數民族的局部區域走出去,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2)利用互聯網模式增加就業機會
舊體制的影響,造成了民族地區投資不足和質量差。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深化改革。同時還應作好投資條件的改善工作;解放思想,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資金,努力提高投資質量,增加民族地區自身積累和建設資金的投入。
在無數電商、微商蓬勃發展的互聯網經濟中,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打造新型的產品營銷模式,依靠新媒體的傳播力量宣傳自身形象,開拓新的就業方向,拓寬少數民族群眾就業渠道,為少數民族地區創造就業機會,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就業公平性。
(三)對策支持
1.政府的相應政策支持
據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方面,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和手機網絡作為新的聯通工具成為連接黨與農村群眾的橋梁。在新媒體時代對農村群眾工作進行模式上的創新時,應著重于路徑探索,把握新時代的規律性,同時也應該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體系,從而保證農村群眾工作可以順利進行。
2.新媒體平臺的引進推動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新媒體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都為“三農”的熱點話題專門開設了話題平臺,類似有此前的“快手扶貧”、“抖音三農”,中央臺專門設置的三農專題等都為“三農”的發展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流量關注度,并為不少鄉村落后地區實現了流量扶貧的新模式。各類商業性媒體平臺也設置了地區特產專欄,為鄉村地區的產品銷售創造了新的傳播途徑。
對新媒體平臺來說,開展“三農”話題的專欄設置不僅拓寬了平臺服務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平臺的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而對于各少數民族地區來說,通過新媒體平臺打造自身特色標簽,有利于吸引廣大受眾,同時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的各類發展。
3.地區受眾的帶頭領導
自從各類電商、微商行業的崛起,選擇互聯網技術模式創業的地區村民就有增無減。近幾年各類直播平臺的快速發展,更是帶動了一群自媒體的新青年創作者。其中不乏以新媒體的手段成功進行營銷經營的案例。例如通過抖音發家致富的農村網紅,依靠自媒體創作而迅速走紅媒體的各大鄉村民宿。在新媒體與經濟高度契合的過程中,鄉村文化的傳播更是吸引了一部分青年領導人才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宣傳優秀的鄉村特色文化,為鄉村地區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埋下了至關重要的伏筆。
三、項目目的
1.在宣傳鄉村風景特色,促進鄉村的旅游業發展,帶動鄉村的生態文化建設,以此作為媒介為鄉村吸引廣大群眾的關注度。
2.研究新媒體運用群體以及傳播范圍,并對相關群體進行心理分析,劃分群體,進行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
3.查研究農村存在哪些有待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并對具有的主要特征進行整合分析。
4.研究如何運用新媒體創新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協調二者的關系,建立新媒體與農村生態文化發展模式。
5.為偏遠鄉村制造熱點話題,推動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達到“流量扶貧”的最終目的。
四、項目意義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他們相對于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而言無疑有著巨大的優勢。當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任然存在,城鄉之間的差距較為明顯。城鎮化建設在逐步推進,但是城鎮化建設的戰略時間較長,同時少數民族農村地區投資明顯少于城市投資,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只能依賴于自我資金積累開展建設。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經濟實力相對城鎮較為薄弱,行業潛力較大。而新媒體作為大數據中的流行傳播方式,能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進行宣傳工作,打造地區形象標簽。它能快速實現農村與外部的信息對接,在短時間內以簡便快捷的方式誘導廣大受眾,有利于吸引消費群體,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知名度,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產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