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峰
摘 要: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農村高中歷史課堂發生了很多可喜的變化。教師也在不斷的嘗試反思,實踐總結,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可是由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到位,也存在著教和學嚴重分離的情況。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好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成了我們整改課堂的主要方向。本文就將從農村高中課堂上,師生有效互動這個角度來展開深入的討論。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師生互動;整改方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高中歷史課堂在發生著許多可喜的變化。首先教材的整編體系變得愈發生動多樣,版面設計也更加豐富多彩,極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其學習興趣。同時各種豐富的現代化教學資源的加入,也給當今的農村課堂帶來了諸多便捷。可以說,新課改讓我們的課堂涌現著無窮的魅力。我們更應該有信心,使它成為張揚學生個性和風采的舞臺。
可是當我們深入調研高中歷史課堂就會發現,也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出現,例如新課堂上仍然帶有師生劇本化的表演模式。雖然表面形式上看,課堂的探究性和活動式有所體現,但是實質的內容還是采用教師單向傳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這樣變扼殺了課堂的動態生成,也影響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處理。究其原因,還在于師生關系定位的偏差。課堂依然停留在師對生或者是書對生這種單向靜止的交流層面,因為抹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便沒法在自我設計和自我探尋的過程中,展開與書本和世界的客觀對話。因此,加強高中歷史課堂師生的有效雙向互動交流顯得尤為重要。
具體來說,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進行整改:
第一,創設寬松有趣的氛圍,釋放學生的天性。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內容,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性互動,可以促進學生自我參與,實踐思考的過程。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的學習其實是一種自我建構的過程,在歷史課堂上,他們掌握知識并不是通過教師的硬性傳輸,而是通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自身的認知水平而引發的認知行為。可以說學生把對知識的經驗解釋。轉變成了自己的內部闡述。所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欲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設一種自由民主,寬松愉悅的氛圍。這樣一來,師與生展開良性互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初,為學生設計一段精彩的導入,或者用講故事的形式把學生帶入到生動的故事氛圍中,或者是用多媒體為他們渲染歷史的背景畫面,真正搞活課堂氣氛。學生產生強烈的課堂參與感,放松自然,暢所欲言,發揮自己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師生互動有寬松的氛圍,課堂充滿昂揚的生機。在教學人民版教材中的火燒圓明園的相關知識點時,筆者便通過多媒體播放焚毀前的圓明園的視頻資料和珍貴圖片,同時再結合教材上援引的英國《泰晤士報》關于搶掠的報道,激發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生發出對國家落后就要挨打的感慨。
第二,尊重個性差異,引發認知沖突。
江河湖海之所以澎湃洶涌,是因為水具有不同的落差引發的流動和激蕩。我們的課堂之所以異彩紛呈,也在于學生與學生個體的差異。由于他們的先天資質、成長環境、知識基礎的不同,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狀態和自我認知也是千差萬別。這不但不是課堂的不足,反而是引發精彩的根源。在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巧妙地引發其合理互動,激發起學生不同的認知沖突。并且同時以沖突為根由,引起學生熱烈的討論,讓課堂氣氛活躍。歷史課堂上,所謂的認知沖突是指:一是學生自我主體固有的原有知識結構和嶄新知識結構之間不能包容的沖突,二則是指不同的學生認知主體對同樣的問題看法各異。尤其是在整個課堂,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問題持不同的態度,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教師應該以此為寶貴的資源,然后和學生之間開展有效的互動,引發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人民版教材中國近代史的《鴉片戰爭》這部分內容時,學生通過對教材新舊知識的銜接和聯系,明白了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英國需要迫切地擴大殖民地,而直接原因便是中國的禁煙運動直接打擊了鴉片走私活動,為了維護鴉片走私,所以英國便發動了侵華戰爭。此時,教師拋出帶有認知沖突思考問題:有人說,由于林則徐禁煙手段強硬,鴉片戰爭才爆發。你們是否贊同這一觀點呢?這樣的問題引發了學生之間的思考和討論,找出最恰當的表述方式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師生互動,達成有效共識:即使林則徐不禁煙,英國也會尋找別的借口來打開中國的大門,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
第三,展開有效提問,引導質疑求知。
在課堂上,師生有效互動的模式離不開恰到好處的提問,科學的提問可以引發學生的深刻思考,激發他們的思維活躍性。古人云,讀書須有疑。當教師拋出問題之后,學生會對所提問題展開深入思考,進行多元解讀,針對所要學習的歷史現象或者是歷史事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為學生搭建從原有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階梯,即尋找他們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讓他們不斷地擴展,讓學生真正地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真正縮短預定目標和現有知識水平之間的差距。同時我們的提問要具有啟發和趣味性,提的問題不能過死,要開放,而且要層層遞進。同時呢,我們也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提出有效的問題,師生互動達到高潮。
例如在學習人民版教材必修一的中日甲午戰爭的相關內容時,筆者針對《馬關條約》的簽訂設計了有效提問:本次簽訂的條約有沒有和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相似內容?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與第一次不平等的條約對比,《馬關條約》使列強得到或者擴大了哪些侵略的權益呢?侵略是告一段落,還是能夠到此結束?學生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共同討論,達成共識:相似點是都有開放通商口岸以及賠款的相關內容,不同點則是新增加口岸地理位置有了變化,侵略勢力更加深入中國腹地等。這些提問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分析和思考。
結語:高中歷史課堂上,師生的有效互動和交流,會為我們打開一扇明亮的窗子,讓我們感受到學生和教材互動的真實,在這種自我實踐和主動探索中,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注:“本文為揚州教育學會立項課題(編號:yjhkt2019016)和高郵市“十三五”規劃課題(編號:2018LXKT02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漢國,淺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新變化[J],歷史教學,2003(10),
[2]徐永琴,構建高效有序的高中歷史對話教學[J],上海教育可言,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