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華
摘要:根據新課標要求,小學數學課堂不再以純粹的理論教學為主,更加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積極性,構建數學思維模式與技能,以提高個體的競爭意識與數學應用能力。本文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個體差異、思維差異、學習差異,從四個方面討論了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步驟,以滿足課堂活動需求,進而提高個體綜合能力與數學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實踐探索;數學策略
引言:
分層教學是現階段小學教學中常用的手段與方法,它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包括個體的學習能力、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思維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設置不同的教育目標與教學方法,以保證每個個體的學習成效。分層教學將班級整體劃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可以使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與提升,避免因個體學習能力差被忽略的現象,打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一、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一)教師素養缺失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課堂不再以純粹的理論傳輸為主,而是添加了素質教育元素,學生的主體性成了課堂活動的核心。但是現階段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還秉承傳統教育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僅限于教材,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空間較少,思維范疇相對狹窄。另外,教師在備課時,通常會準備多種預設方案,把課堂活動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探索的頻率。教師素養的缺失,過于照本宣科,不利于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教育方式單一
在小學階段,教師對新課改理念并不陌生,已經在教學活動中滲透,但效果并不明顯,大部分數學教師依然習慣“滿堂灌”“一言堂”,而且授課內容大多來自教材,少有擴充,死板枯燥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能進行獨立思考與探索,降低了學生的參與度。學生長期處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對數學的興趣一降再降,甚至產生了厭學的心理。另外,為了提高數學成績,教師除了傳授理論知識點外,還會布置大量的習題與試卷,忽視了對課堂活動的把握,不能根據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進行反思和改善,加大了教學難度,降低了課堂教學實效性。
二、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策略
(一)教學目標實現分層
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主要起到指導作用,只有教師在明確了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教學活動才能更具針對性,使課堂教學有效性更高。因此,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實現分層教學的第一步。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當中,教師往往采用折中的辦法,將教學目標定位在一個難易適中的位置上,讓班級中的大部分學生能夠完成教師擬定的學習目標。但這種教學目標的制定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即容易導致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感到數學課程過于簡單而逐漸失去興趣;導致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不去沖擊更高難度,挑戰更高標準;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出現學不會的狀況。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了解班級整體情況的同時,清楚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并能夠根據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去進一步細化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執教《圓的面積》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前的準備環節中,應當制定三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分別對應學習能力較差、學習能力一般、學習能力較強的三部分學生。首先,教師應當以“熟記圓形面積公式,并學會套用公式”作為第一階段的教學目標,由于此階段的目標較為簡單,幾乎每一名學生都能夠達成,也就確保了成績較弱的學生能夠在課堂當中學到知識;以“掌握圓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為第二階段的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實物教具、多媒體教學設備等道具演示圓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公式,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公式的理解;以“初步認識化圓為方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為第三階段的教學目標,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去挑戰更高的難度,同時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也能簡單的知道其中的道理,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二)對學生進行分層提問
小學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他們在所有學習中最難學的一門學科。小學數學教師在上課提問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分層提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的難度及重點要有所不同。課上提問是檢驗學生課堂上是否認真聽講的重要手段。課上提問也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學生上課更加認真聽講。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盡量做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要提問,不能一直只對一個層次的學生提問。學生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會對知識點記憶更加牢固,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解“長方體與正方體”時,教師要注意針對不同的學生,其提問的難度要有所不同。因為這一章節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包括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征、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公式、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等。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問的難度要有所不同。針對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向他們提問有關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公式。針對數學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帶一定的問題情境去向他們提問。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通過分層提問,能夠強化知識點,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
(三)分層建設課后教學活動
課后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一環,既可以提高理論掌握程度與實踐能力,又可以引導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拓展與探索,完成更高層次的突破。教師要增強對“課后教學活動”的重視度,有效應用分層理念,幫助學生減輕負擔,讓學生通過課后教學活動得到提升。以摸底測試為例,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分數要求,讓所有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成就感。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從個體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個體差異性,組織不同難度的教學活動,因材施教,遵循個體特點,進而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提高個體競爭意識、學習意識,并正向遷移到日后的學習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冷江濤.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4):244.
[2]樊麗佳.小學數學分層異步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7):101.
[3]王超芬.實施分層教學提高教學效果[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