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積良 張慧峰 李敏
〔摘要〕 公益慈善組織作為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山西省在推進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進程中,在公益慈善組織數量、業務范圍涉及領域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從組織效能角度來看,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還面臨著組織創新能力不足和社會影響力有限等現實困境。因此,應通過探索拓寬公益慈善服務職能、壯大人才隊伍、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宣傳慈善文化、增強公益慈善組織透明度等路徑,提升公益慈善組織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影響力,從而推動山西省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公益慈善組織;組織效能;社會影響力;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D632.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442(2020)03-0078-07
慈善事業是化解社會問題的重要力量,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在力量。現階段,我國公益慈善事業仍處于較低水平的發展階段。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的頒布施行,使我國慈善組織的發展實現了有法可依的法治慈善目標,開啟了依法行善、依法治善的新時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商會自律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1 〕29這充分表明了黨對社會組織的高度重視,在頂層設計上賦予了慈善組織新發展使命,對慈善組織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精準定位。
一、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現狀
目前,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仍處在萌發階段,但慈善組織的數量呈現出明顯增長的態勢。筆者對太原、呂梁、長治、陽泉、臨汾以及忻州等地的民政部門以及部分公益慈善組織進行了走訪調研,根據調研所獲資料發現,參與社會治理的公益慈善組織涉及不同領域,覆蓋范圍較廣。根據調研所得將公益慈善組織的業務范圍歸納為四個方面:社會救助、公共文化服務、社區建設、綜合性服務等。其中,涉及幫扶的公益慈善組織占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總數的比例較大。
(一)社會救助服務
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多以社會救助為主,既包括對貧困地區群眾的救助,也包括對特殊群體的救助,如留守兒童、退伍老兵、革命烈士、殘障人士等群體的救助服務。公益慈善組織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主體,通過發動社會力量、匯集社會資源、解決弱勢群體生活困難等方面的問題,增強群體凝聚力的同時,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1.特殊救助。特殊救助主要是針對留守兒童、殘障人士、婦女兒童、抗戰老兵等特殊人群進行的救助。這類公益慈善組織主要為相關群體提供物質支持和精神關懷。例如:山西省J協會會長帶隊下鄉調研了解當地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通過摸底篩選來確定所需資助的留守兒童,利用慈善晚會等形式匯集更多愛心人士力量來資助這些留守兒童。此外,該公益慈善組織通過拍攝紀錄片、出版年度慈善期刊向社會傳播慈善文化,吸引了眾多群眾關注留守兒童。但是,受工作人員短缺、技術不足等因素制約,該公益慈善組織很難開展線上業務。山西省C基金會致力于宣傳發展殘疾人事業,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狀況。該基金會所承接的項目從物質和精神方面給予了貧困殘疾人關懷,改善了殘疾人生活和健康狀況,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山西省F基金會專注于對貧困婦女兒童的幫扶,通過開展講座宣傳、開展慈善活動助力婦女兒童發展,同時,啟動了一系列項目幫助貧困婦女兒童解決就醫、就學、生活等方面的困難,為其營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據相關負責人反映,檔案存放問題是影響公益慈善組織進一步吸引專業人才、擴大組織規模的重要影響因素。
2.貧困救助。公益慈善組織作為社會救助的主體之一,對貧困地區群眾展開救助,為山西省決戰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龐大的政府工程,公益慈善組織力量的介入緩解了政府工作的壓力。公益慈善組織對貧困地區的救助既包括物質支持,也包括對當地群眾的技能培訓,通過產業扶貧、科技扶貧、興教助學、送醫送藥、免費培訓等多種形式助力貧困地區轉型升級,推動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貧困地區的幫扶更要注意增強其造血功能。山西省T基金會始終堅持這一理念,2019年3月26日在L縣開展了第一期農業實用技能培訓,為四個村85戶村民講解了大田化肥的使用,其中,涉及貧困戶61戶,會后為每位參加培訓的人員發放優質玉米種子一袋;當年7月,在貧困鄉村中選擇50戶有勞動能力、有飼養條件且愿意發展養殖業的貧困戶,為其提供優質種羊,幫助他們解決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弱、增收后勁不足的問題;等等。通過兩年的幫扶,預計到2020年,貧困戶可實現循環發展 〔2 〕。
(二)公共文化服務
公益慈善組織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提供專業性援助、舉辦文化活動和教育扶持。
1.專業性援助。專業性對于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處于起步階段的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專業性不足的問題,提高慈善組織的專業性既是慈善組織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體現了對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提供法律援助。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中涉及法律援助的組織較少,調研發現,涉及法律援助的公益慈善組織有三家。這三家公益慈善組織的側重面各有不同:山西省H基金會是目前全國唯一的司法類救濟基金會,重點幫助服刑人員及其家屬解決生活問題,同時對其予以教育輔導、法律援助,通過開展宣講活動、技能培訓、文化競賽等活動提高教育改造質量,為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社區矯正是司法工作的核心內容,近期該公益慈善組織通過聯合多部門組建了“山西省社區矯正基地”,推動山西省社區矯正工作邁上了新臺階。此外,該組織也積極向社會宣傳法律知識,對于提高居民法治意識作出了重大貢獻 〔3 〕。山西省Y基金會職能與H基金會相似,而L基金會則是面向法律行業內部,主要職能為資助法律援助機構開展辦理案件、業務培訓、工作宣傳等符合基金會宗旨的各項活動以及資助符合本基金會宗旨相關的調查研究和國際交流合作等,為推動山西省法治建設貢獻了力量 〔4 〕。
第二,提供志愿服務。調研發現,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因資金短缺,組織內部工作人員較少,廣大志愿者的參與將會有效地緩解這一問題。志愿服務類公益慈善組織為志愿者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為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提供了人員保障,對培養慈善人才,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山西省S基金會致力于參與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扶助社會弱勢群體,支持社會公益事業,注重對志愿者和社工能力的培養,探索社會工作的途徑和方法,資助專業社工服務和志愿者服務,獎勵先進個人和單位,積極開展公益慈善組織間、志愿者與社工之間的交流合作 〔5 〕。X協會除進行捐贈活動以外,更加關注宣傳志愿精神,推廣志愿服務。通過舉辦周年聯誼會,以歌曲、快板、小品等各類形式贊譽志愿者,并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其中 〔6 〕。
第三,提供創業服務。青年就業問題是政府和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處于創業初期的青年在項目篩選方面存在缺乏辨別能力、資金短缺、缺少人脈等問題。因此,為解決青年就業創業問題,催生了助力青年創業的公益慈善組織。創業服務類公益慈善組織關注于青年創業者,致力于為青年創業者打造良好的創業生態環境,通過評審優秀項目,予以資金支持;開展教育培訓,提升就業者創業能力;開展交流活動,增強行業互助能力。創業服務類的公益慈善組織為青年創業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與方法。例如:山西省K基金會通過關注、支持、資助、開發、推廣、促進晉城市創業就業的示范性項目,推動了晉城市創業就業的開展 〔7 〕。
第四,提供養老服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加強社會組織制度建設,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公益慈善組織參與養老服務工作,有益于解決當前老齡化問題,緩解政府壓力。山西省近年來也開始關注養老服務,例如:2019年成立的山西省Z基金會,根據社會發展和老年群體的需求,創辦和資助老年社會福利、文化、體育、教育、衛生事業等項目,資助開展推動老齡事業發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8 〕。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凸顯,公益慈善組織已經成為推進養老事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山西省養老服務類公益慈善組織存在數量較少且精神關懷的內容較為單一、缺乏專業護理人才以及在運作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等問題。
2.文化活動。山西省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包括革命文化、地域風俗文化等。在文化交流與發展中,部分公益慈善組織主要致力于對山西傳統文化、國學研究、文物保護、炎帝文化等方面的資助。
第一,挖掘并弘揚山西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山西省A基金會通過修建戰斗紀念碑亭、保護恢復革命舊址、尋訪抗日老戰士等方式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晉綏精神 〔9 〕;山西省W基金會通過資助公益文化,扶植文化人才,促進文化交流,發展文化產業,推動山西省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10 〕。近年來,山西省W基金會探尋傳統民俗文化,運用抖音等新媒體形式進行宣傳。通過發展慈善文化產品,增強組織內部造血功能,推動山西省慈善事業轉型發展的同時,也為山西省的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山西省B基金會支持扶助國家研究和教育相關的重大項目,開展弘揚國學的各類活動;中國酒業第一個基金會——N基金會包含著對酒文化的發展創新;山西省V基金會組織形式多樣的孝行文化活動,弘揚孝文化。總之,該類公益慈善組織極大地推動了山西省文化發展,同時也提升了山西省轉型發展的軟實力。
第二,舉辦公益文化活動。該類公益慈善組織聚焦于公共文化活動,通過舉辦展覽會、演講會、放映電影等形式不斷助力文化惠民活動,通過資金支持拓寬居民文化活動范圍,豐富居民精神生活。例如:D基金會從小電影、微電影入手,挖掘山西地域文化特色,并公益放映電影,向群眾展示山西省地域特色電影,有利于提升居民文化自信 〔11 〕。山西省文化活動類公益慈善組織通過開展各類慈善活動,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的思想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對提高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推進山西省文化繁榮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教育扶持。公益慈善組織是教育保障體系的有力補充。教育扶持類公益慈善組織專注于資助貧困師生、獎勵優秀師生、資助科研項目運行、獎勵新發明、引進人才、促進學校對外交流、支持校方建設等方面,覆蓋范圍包括學校內部、市轄區、縣級市內、地級市、省級。其中,學校內部的教育發展基金會成效顯著,其在解決貧困學生上學難問題的同時也推動了學校教育的整體發展,如P基金會,雖然2019年剛剛成立,但是開展了諸多項目。例如:“我為母校捐棵樹”、推進“雙一流”建設項目、東山校區建設項目、獎學金項目以及大學生出國留學項目等,在改善校園環境的同時為學生在校學習、對外交流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公益慈善組織助力教育事業發展,在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同時借助高校理論研究推動了慈善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在山西省內形成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圍。但是,這些慈善組織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教育扶持類公益慈善組織發展較為保守,關注內容較為單一,較少關注高校社團建設等。高校社團是由興趣相同的學生自愿匯聚到一起形成的社團,例如:志愿者協會、三農協會潛藏著豐富的慈善人才,能夠在鄉村扶貧、公益慈善組織中實現其人生價值,但由于缺乏資金及社會資源,使其無法真正參與其中履行社會責任。
(三)社區建設服務與綜合性服務
社區建設服務與綜合性服務也是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重要的業務范圍,二者在維護社區秩序和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方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中,社區建設服務起步晚,發展還不夠成熟,主要致力于融合信息技術與社區治理;綜合性服務涉及內容比較豐富,人群覆蓋范圍也廣,多集中為地方慈善總會。
1.社區建設服務。社區建設服務類公益慈善組織是近些年新興的公益慈善組織,側重于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社區居民的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例如:山西省E基金會專注于社區文體公益活動、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社區環境衛生治理、社區服務、特困群體的幫扶。新冠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地發生,再次凸顯了社區作為基層治理主體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社區公益慈善組織,激發居民活力、調動社區資源,有助于調動社區居民投身慈善事業的積極性,同時,對提升相關部門的基層治理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山西省專注于社區建設的公益慈善組織只有E基金會,且仍處于起步階段。個別公益慈善組織在項目運行中涉及社區治理,例如:2019年初,山西省G基金會聯合太原市迎澤區人民政府、騰訊海納太原運營中心、晉中銀行、太原理工大學基層治理研究中心,舉辦了“互聯網+城市社區治理暨騰訊助力‘智慧迎澤’研討會”,為迎澤區智慧社區建設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措施。總體上講,涉及這類領域的公益慈善組織數量少、起步晚,實際參與社區建設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展。
2.綜合性服務。公益慈善組織在項目運行過程中通常會涉及多種業務以滿足群眾的多種需求,包括賑災、扶貧、助學、助殘、助老、社區建設以及公益環保等方面的內容,能夠更為全面地幫助群眾解決問題。這類公益慈善組織多為地方慈善總會,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公益慈善組織,救助內容更加多樣,人群覆蓋范圍更廣。例如:山西省I慈善總會既通過發起慈善項目募集資金用于賑災救助、扶貧濟困,同時也通過開展講座、研討會、交流會等培訓活動宣傳慈善事業、研究慈善理論與發展戰略,推動慈善文化發展。但是,由于涉及范圍較廣,且項目較多,缺乏“精耕細作”,許多綜合性服務的公益慈善組織服務收效甚微。
二、制約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發展的因素分析
筆者通過對山西省典型公益慈善組織的走訪調研發現,目前制約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包含兩方面因素:公益慈善組織自身創新能力不足和社會影響力有限。
(一)組織創新能力不足
公益慈善組織的職能、人才及管理機制決定了公益慈善組織能否持續發展。職能較為單一、缺乏專業人才、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導致了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發展較為滯后。
1.公益慈善組織職能較為單一。第一,公益慈善組織對外依賴性強。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職能多為開展慈善活動、開發慈善項目,且資金多來源于外界捐贈。政府部門扶持的公益慈善組織依托于政府關系及人脈獲得企業捐贈,而企業扶持的公益慈善組織主要依托企業效益來決定年度慈善項目,無依托單位的公益慈善組織則靠游說企業尋得捐贈。第二,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定位不清晰。許多公益慈善組織沒有明確的發展理念,對于慈善項目的開發多取決于能夠鏈接到的服務項目。第三,公益慈善組織缺乏對群眾公共精神的培養。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依賴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較少舉辦相關活動以提升公眾的公共精神。
2.公益慈善組織內部缺乏專業人才。隨著公益慈善組織數量的增多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公益慈善組織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既需要有愛心、掌握慈善理論、了解慈善事業前沿動態的慈善人才,也需要項目運營、財務核算、法律事務、對外宣傳、網絡技術這方面的專業人員。然而,目前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內部理事多為愛心人士,對慈善相關理論掌握不足,缺乏對公益慈善組織運營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其他工作人員多為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缺乏運營、宣傳等方面的經驗,對這些工作都處于初步學習階段。負責財務工作、法務工作的工作人員大多沒有考取會計資格證、法律職業資格證,對公益慈善組織法務及財會工作方面的相關條例了解不夠清晰。例如:R協會的負責人主要從事醫院保衛科的工作,雖然熱衷于公益慈善事業,但是在缺乏專業知識儲備的情況下,公益慈善組織在運行過程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一些縣級公益慈善組織由于資金緊缺,工作人員往往身兼數職,且工資較低,給工作人員造成了較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產生了工作人員職業忠誠度較低、人員流動性較大等問題。調研發現,山西省許多公益慈善組織都缺乏固定的志愿者,多為臨時招募,項目開展前都需要進行培訓,專業人才的缺乏阻礙了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的進一步發展。
3.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多數制定了詳細的章程以推進公益慈善組織的內部運行,運行過程中許多公益慈善組織卻沒有按照章程執行。2019年7月,山西省新修訂了《山西省志愿服務條例》,但是執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公益慈善組織對志愿者的管理比較松散。許多參與慈善活動的志愿者只是名義上為公益慈善組織的志愿者,事實上并沒有進行注冊,而部分注冊登記的志愿者卻很少參與慈善活動。另一方面,公益慈善組織缺乏詳細的退出機制。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性質不同,分在編與不在編,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檔案擁有具體的存放點,不在編的公益慈善組織工作人員檔案沒有存放處,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引進人才、推動慈善事業快速發展的步伐。此外,公益慈善組織缺乏突發情況應對機制。公益慈善組織項目的運行需要各級部門的批準,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措施,影響項目運作的成效。
(二)公益慈善組織社會影響力有限
作為公益慈善事業的引領者,慈善組織的社會影響力不足會導致大部分公眾對公益慈善組織缺少了解,從而制約慈善事業的發展。慈善組織社會影響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公眾對慈善事業的認識不足、慈善組織信息公開不夠以及監督體系不夠完善等方面。
1.公眾對慈善事業認識不足。第一,政府部門對慈善知識宣傳較少。山西省對《慈善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宣傳對象多集中于公益慈善組織工作人員,對公眾開展的此類活動較少,公眾對慈善事業及慈善項目運作流程了解不足,以至于部分公眾認為捐款給公益慈善組織意義不大,更加相信通過其他方式對貧困群眾施以援手。第二,公益慈善組織對外宣傳不足。目前,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的業務范圍多為救助困難群眾的項目,惠及普通公眾的較少。只有捐贈者、受助者及相關工作人員了解公益慈善組織,其他人對公益慈善組織的了解并不多。發展較好的公益慈善組織通過公眾號推文、基金會官網以及新聞報道、年度慈善事跡視頻、圖片等形式宣傳公益慈善組織。但是,多數縣級公益慈善組織缺乏自身官網宣傳平臺,公眾并不知道該組織的存在,對于業務范圍更是知之甚少,大部分公眾對公益慈善組織持懷疑態度,認為公益慈善組織不會將大部分資金用于開展慈善項目、舉辦慈善活動,認為公益慈善組織會從中獲取利益,受助者只能獲得很少一部分,這使得公益慈善組織募集資金十分困難。
2.公益慈善組織信息公開不夠。《慈善法》規定,公益慈善組織需要對其登記信息、成員信息以及年度工作報告、財務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公示。此類信息可以通過政府部門官方網站、公益慈善組織自己的官網平臺等渠道進行公示。但是,調研發現,部分公益慈善組織沒有自己的官網平臺,公眾對公益慈善組織的信息無法獲取,這嚴重影響了公益慈善組織公信力。部分公益慈善組織拒絕外界監督。據了解,山西省大部分公益慈善組織并未主動向社會公示其審計報告、項目收支狀況,個別公益慈善組織認為,只有上級部門才有權過問公益慈善組織的財務收支狀況,調研者無權過問。此外,公益慈善組織的公開信息缺乏連續性。山西省部分公益慈善組織雖然在官網或公眾號公布了審計報告,但只是更新最近一年的審計報告或者間斷性的公示。
3.公益慈善組織監督體系不夠完善。公益慈善組織的監督多依靠政府部門,企業及公眾對此的監督還不夠。第一,公眾缺乏監督意識。慈善財產一經捐出就成為社會公共財產,必須接受全社會公開透明的監督。調研發現,當前仍有部分公眾缺乏監督意識,很少主動關注公益慈善組織的官網平臺,了解公益慈善組織的財務公示情況。第二,企業對公益慈善組織監督較少。企業作為慈善項目的資金支持者,有權對公益慈善組織進行監督,但是,許多公益慈善組織只是借此增強品牌知名度、獲得企業利益,較少關心慈善項目進展情況。第三,不良輿論誤導公眾。由于公眾對《慈善法》認識不足,在慈善風波發生后公眾容易受到不良輿論導向的影響,使得慈善事業在群眾心目中的公信力降低。
三、推動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發展的有效路徑
山西省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在依靠政府政策扶持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發展能力。一方面,要提升公益慈善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公益慈善組織的社會影響力。
(一)加強公益慈善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
公益慈善組織不僅是扶貧濟困的重要組織,同時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在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對公益慈善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通過不斷拓寬服務職能、引進專業人才、完善管理制度來提升公益慈善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從而推動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
1.拓寬服務職能。第一,履行好基本職能。慈善事業在消除貧困、維護社會穩定以及減輕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壓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公益慈善組織應堅持自己的運營理念,按照公益慈善組織章程,通過慈善項目惠及更多需要幫扶的群體。第二,建立社區基金會。摸排社區供需資源,完善社區居民需求清單、社區企業和居民資源清單。整合社區人力、物力、財力、文化、組織資源,幫扶社區貧困居民,完善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引進外部優秀的慈善項目為社區提供服務。在實現社區資源再分配的基礎上,讓社區居民在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時促進社區居民間的聯結,提升居民的公共精神,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例如:上海市陸家嘴社區基金會通過發起“江畔沙龍”項目,將社區代表、居委會干部、政府官員、社區企業、社區居民等社區治理主體聚集一起,就社區代表大會提案進行商討,提升了社區自治能力;同時,該社區還開展了“余香ROSE”活動,將婚禮的廢棄鮮花進行加工送給社區失獨老人,給予失獨老人精神關懷。第三,研發慈善產品。公益慈善組織可通過研發文創產品或者可供推廣的公益慈善項目運行模式來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例如:浙江省寧波市“燦益工坊”精選了全市數百個殘疾人陽光家園的庇護產品,這些產品全部產自寧波市內的15個殘疾人機構或個人,平臺通過幫助殘疾人銷售產品,增強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2.壯大人才隊伍。人才是第一資源,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隊伍的支持。第一,建立與高等院校的合作關系。邀請高校專家學者開展講座,介紹慈善事業的相關理論,為公益慈善組織工作人員解讀國家政策,提高公益慈善組織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第二,扶持高校社團。高校社團中既有慈善事業的志愿者,也潛藏著大量的公益慈善人才,是未來公益慈善事業的接班人,要為其提供多種實踐機會,挖掘并培養其中的慈善人才。第三,將受助者納入志愿者隊伍。號召之前的受助者加入志愿者服務隊伍,服務慈善組織的同時培育受助者感恩的心。
3.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第一,完善內部管理系統。在檔案管理方面,除對在編人員進行歸檔登記外,對無編制的工作人員也要設立相應的檔案管理處,為其提供基本保障。第二,制定應急管理機制。總結疫情期間的經驗及教訓,不斷完善應急管理制度。針對不同級別的突發事件,制定相應的應急管理辦法,保證慈善項目能夠順利開展。第三,制定志愿者進退機制,完善志愿者管理條例。通過有效記載志愿者服務信息,鼓勵積極參與慈善活動的志愿者登記注冊,定期清退長期不參與慈善活動的志愿者,進一步完善對志愿者的管理。
(二)提升公益慈善組織的社會影響力
公益慈善組織的社會影響力決定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狀況,有較高社會影響力的公益慈善組織才能吸引更多公眾參與其中。這就需要慈善組織通過加強宣傳慈善文化、主動公開信息、完善監督體系,來提升公益慈善組織的社會影響力。
1.加強宣傳慈善文化。第一,加強宣傳公益慈善組織的相關政策。民政部門、社會組織管理處、慈善處等部門要通過在“中華慈善日”發放宣傳手冊、政策宣講等活動加大對《慈善法》等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第二,加強宣傳慈善活動。通過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宣傳公益慈善組織的慈善活動,同時,通過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公益慈善組織官網等新型媒體,以慈善活動紀錄片、慈善晚會視頻等方式生動地展示慈善活動,讓公眾切實感受慈善文化。第三,加強宣傳慈善人物。通過道德講堂、新聞專題報道等形式加大對慈善人物的宣傳力度,發揮慈善人物的榜樣示范作用,不斷增強公眾的慈善意識。例如:央視對“CCTV年度慈善人物”以專題新聞方式進行報道,并且在CCTV年度慈善夜中對其進行頒獎。
2.提升公益慈善組織透明度。第一,充實公開信息內容。公益慈善組織不僅要公開慈善項目、公開募捐等方面的信息,同時也要自覺公開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慈善信托、重大資產變動及投資、重大交換交易及資金往來、關聯交易行為等方面的信息。第二,保證公開信息的連續性。《慈善法》中規定的需要公開的信息,自成立以來至今的信息都要予以公布,保證信息的完整性。第三,豐富信息公開平臺。互聯網的發展為外界監督提供了多種形式,公益慈善組織要順應發展需要,通過基金會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公開公益慈善組織相關信息,確保公民監督的渠道。
3.不斷完善監督體系。對公益慈善組織的監督主要包括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個部分。一方面,公益慈善組織要建立內部自律機制,充分發揮監事會作用,使監事會與管理層做到相互制約,保證公益慈善組織的規范運行,不斷完善公益慈善組織。另一方面,外部監督既需要政府的監管,也需要不斷加強媒體和公眾對公益慈善組織的監督。政府監管部門要嚴把公益慈善組織的公開募捐關,加強對慈善項目進展情況的監督,特別是項目運行中公益慈善組織的收支狀況,嚴防出現資金使用不規范的行為;媒體要及時報道項目進展情況,并保證其真實性,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對公益慈善組織的監督;公眾要樹立監督意識,主動承擔起監督公益慈善組織運行的責任。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肉羊養殖〔EB/OL〕.http://www.dtfupin.com/zhengwugongkai/gongyixiangmu/2019/0709/88.html.
〔3〕山西省恒安司法救濟基金會召開籌建山西省社區矯正基地專題視頻會議〔EB/OL〕.http://www.chinasfjj.com/ind ex.php?p=news_show&id=354&c_id=1&lanmu=2&cyq=3.
〔4〕山西省法律援助基金會成立〔EB/OL〕.http://www.yqdj.gov.cn/index.php/index/show/catid/23/id/6692.
〔5〕山西省上善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EB/OL〕.http://www.chin anpo.gov.cn/search/poporg.html?i=1087863&u=53140000MJ Y231379X.
〔6〕昔陽縣松溪公益協會〔EB/OL〕.http://www.chinanpo.gov.cn/ search/poporg.html?i=731692&u=51140724MJ1779924G.
〔7〕山西省晉城市創業就業基金會〔EB/OL〕.http://www.china npo.gov.cn/search/poporg.html?i=715108&u=53140000597 388078Y.
〔8〕山西省創融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EB/OL〕.http://www.chi nanpo.gov.cn/search/poporg.html?i=1087877&u=53140000 MJ0036336M.
〔9〕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章程〔EB/OL〕.http://ww w.jinsui.org/about/zongzhi/.
〔10〕基金會簡介〔EB/OL〕.http://sxswhfzjjh.org/company.asp?lx=基金會簡介.
〔11〕山西省惠民電影基金會〔EB/OL〕.http://www.chinanpo.gov.cn/search/poporg.html?i=715560&u=53140000MJ163 26903.
責任編輯 白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