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聞學雙語學習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應選擇適當的學習模式,分析好其中各要素,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習效果達到最大化。本文從學生的角度分析新聞學雙語學習模式的各種要素。
關鍵詞:新聞學;雙語學習;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4-0036-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湘南學院2018年度第二批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項目成果
在媒介迅速發展的今天,國際輿論壓力不斷增大,新聞行業的國際化發展迫在眉睫。自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擴散以來,我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國內外媒體報道不一,西方媒體混淆事實,這更加印證了新聞行業走向國際化是大勢所趨。而培養后繼人才的高校,更應當盡早將培養國際新聞人才提上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當今國際上的競爭已逐步演變成國際網絡輿論方面的競爭,新聞工作者的雙語能力亟須提升,向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
一、新聞學雙語學習的特點與優勢
雙語學習從定義上來說,就是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來學習某類知識,目的是充分平衡地掌握這門課程。雙語學習由于具有豐富多樣的內容與不同的形式、視角而深受學生的歡迎,但是普及率很低,尤其是在高校中,諸多因素限制了雙語學習的廣泛應用,但隨著科學技術及高水平人才的發展、鉆研、改善,雙語學習會逐漸步入大眾視野。
(一)新聞學雙語學習的特點
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新鮮性與及時性決定了新聞專業人才自身能力的綜合性。新聞學雙語學習對素質要求相對較高,學習內容的專業性強,前沿性與效果非常可觀。新聞學雙語學習可以將相對單一的新聞專業課程與兩種語言的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習過程更有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多方面共贏。另外,雙語學習的學習渠道多,學生的學習思路更廣闊,思維模式、視角多樣化,心胸和眼光也可以更加開闊、長遠,大腦思維借助語言,雙語學習能結合雙語中各自的優勢形成學生自己的優勢思維。大部分外文原版教材的內容性、權威性較強,學生通過新聞學雙語學習可以較為完善地發展自身,具有獨特的優勢。
(二)新聞學雙語學習的優勢
不同于普通單一的母語課程學習,雙語學習在培養學生閱讀英文文獻的習慣和能力的同時,可以使學生了解世界新聞最新進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1]。同時,新聞學雙語學習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精通多語言的國際新聞人才,對利用假新聞抹黑我國國家形象的國外不良媒體有一定的遏制作用。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在校內的學習大多是只關注本專業知識內容的學習,而在實際情況中,媒體報道廣泛涉及各個領域,專業性強,對學習單一的新聞類專業知識的學生有極大的限制,雙語學習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廣泛狩獵,培養各個領域都優秀的綜合性人才。此外,雙語學習過程中實踐活動多,對新聞學的理論知識有更多的實際運用機會,能有效鍛煉學生新聞采編方面的能力。如今,國際化進程加快,對外語掌握的要求逐漸提高,學好雙語,無疑是今后從業的加分項。
二、新聞學雙語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利用新媒體,優化課程學習方式
在新媒體時代,各種網絡平臺為新聞學雙語學習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例如雨課堂、釘釘、慕課等眾多網絡學習平臺,不但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幫助,而且為老師的課程教學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網絡資源豐富,渠道多樣,內容呈現形式有趣而富有吸引力,操作靈活,適應性強。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水平,靈活地學習新聞學雙語,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進度與內容。剛接觸時,部分學生會出現一頭霧水的情況,而網絡平臺教學課程支持直播回放,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可以在網絡上自行查找、解決雙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直接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尋求老師的幫助。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與興趣選擇不同的學習模式,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不受時空限制地開展自主學習。在傳統的課堂學習結束后,學生可以通過在公眾號、B站等線上知識分享平臺上觀看視頻講解或者文章、在線答疑等方式吸收與理解理論知識。學生可以在網絡上借鑒學習中西方教材,了解中西方新聞采編的差異性與文化的差異,擴大國際視野,了解國際格局。可以使用各種軟件自行記筆記、便簽,利用多種記憶方式加深學習印象。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其廣闊的知識共享平臺,方式靈活多樣,新聞學雙語自主學習能力能夠逐步提高,學習效果也會更加顯著。
(二)在新聞實踐活動中培養自身能力素養
在新聞學學習生涯中,學校里提供的多是理論方面的知識,想要切實掌握采編寫技巧,新聞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假期或者課余時間可以去相關的社團、部門、機構實習。班級內可以開展關于新聞學雙語學習的討論活動、雙語理論分享會等。小組之間、個人之間進行模擬對話與知識分享答疑,加入團隊協作,也可以向老師尋求幫助。雖然各人接受能力不同,但是學生基本上都可以在實踐活動交流中慢慢適應、熟練。學生在活動結束后要總結自身存在的不足,后期自主進行學習與針對性強化,更好地提高新聞理論雙語學習水平。
實踐活動也可以在線上開展,在論壇或者社交分享網站上進行雙語學習互動。例如學習外刊,了解外刊時文的表達方式,對其中的內容有一定的判斷了解,解讀許多國內外媒體發行的電子英文版雜志報紙,利用手機電腦自己寫影評等。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前提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放性地借鑒與吸收理解國外新聞知識理論。此外,提高外語水平也是不可忽視的,學生要多說多練,堅持筆記,反復鍛煉,方式途徑千百種,堅持下去,雙語學習就會更輕松愉快。當然,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恒心與毅力也是值得培養與堅持的。
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安排好學習時間,提高自身的雙語學習能力。學生一味地背誦、進行課程學習可能會出現疲倦期,遺忘知識。在新聞雙語的實踐活動中運用此類知識,多加表達,可以使大腦的印象記憶更深刻,再加以理解吸收,基本上知識就不再那么難記。新聞專業學生要多練多用,學習雙語,培養邏輯能力與處理問題能力,為新聞的國際化趨勢作準備。
三、新聞學雙語學習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
(一)課堂上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在中小學的課堂中,教師永遠是課堂的主體,因為這個年齡段學生發育不夠成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意識還很薄弱。而各大高校的課堂里,學生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去自主學習一些不太困難的知識體系,自主學習就成了提高學生能力的關鍵。在新聞學雙語學習的課堂中,教師作為聽眾,學生則成為講師,分小組或者個人在臺上為班內所有同學講解某個知識點。
教師在課前篩選出一部分不是很困難、比較容易理解的知識,分配給各個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為大家講解這個部分新聞學雙語模塊的理論,怎么講、如何講都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可以適當提供幫助,給予學生適當的準備時間,最后由學生進行展示并講解,教師作補充點評和總結。這種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作為輔助,讓學生在準備與實際講解的過程中加深和提高對雙語知識學習的印象與理解層次,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自主預習、自主學習、雙語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這類以學生課堂為主的情況,在適合的雙語學習理論知識、課程時間充足的前提下,也可以嘗試困難的部分,但仍以教師講解為主。此外,課堂提問、角色扮演、辯論賽等互動環節也是非常不錯的教學活動,通過這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其學習雙語的積極性,使課堂不再單調傳統,更加活躍,更能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與廣泛思考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雙語的活力、熱情。
(二)課后教師帶動學生共贏
課后,教師可以布置雙語學習部分課程的作業,作業不在多而在精。教師提供新穎的議題,讓學生課后觀察與跟進,雙方可以在線上平臺論壇上互動討論學習,教師發揮引導的作用,學生根據興趣愛好主動去查找學習。教師帶動學生去看雙語新聞的采訪等,用雙語進行互動,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
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使用教學大綱、習題集、病例討論、專家論壇、素材庫、自我測試等網絡工具,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的訓練,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安排學習任務,運用網絡測試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監控、調節、激勵和強化,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2]。
課后利用階段性小測試了解學生對某些理論雙語學習的掌握程度與基本情況,定期復習與講解。教師可以分享有趣的雙語閱讀書籍、影視劇作品等,引導學生主動查找觀賞相關內容。組織一些雙語打卡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學習。借助校內外現有的資源設備,比如實驗室、同聲傳譯房、電視臺、廣播臺等,帶領學生參觀學習,使用設備采播錄節目,做雙語新聞節目、采訪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其主動參與雙語學習。另外,也可以嘗試讓學生到校外合作基地學習。
四、結語
在新聞學雙語自主學習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難題,例如適宜教材的編寫與篩選、網絡課程的編選、課程時間設置、部分學習平臺內容短缺、學生自身外語水平能力不同等。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還有一定的挑戰,畢竟新聞學雙語學習還意味著對另一門學科的精通與掌握,需要學校、教師與學生等花費大量的精力、時間。
方法總比困難多,這只是開端。在以后的新聞學雙語學習中,學生一定能收獲更多的知識,這對培養復合型新聞人才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邢偉宏.雙語教學對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J].廣州化工,2018,46(19):145-147.
[2] 唐俐,李昱.網絡雙語教學模式的要素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5):988-990.
作者簡介:耿甜甜(1999—),女,江蘇宿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