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摘 要:校本課程的建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原有教學活動的科學性,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校本課程建立了專業化、科學化的教學框架,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素質發起全方位的教育。在全新的教育要求下,校本課程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要求也有著獨特的見解。本文結合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活動展開論述,思考如何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落實校本課程建設計劃。
關鍵詞:核心素養;培養;校本課程;設計方案
素養是學習者依靠理論學習和客觀實踐所掌握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集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其既表現了學習者的外在技能與行為意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習者的能力和思維意識。針對核心素養落實教育教學工作,重新規劃課程建設方案,能夠幫助學生在全新的環境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素質。
一、核心素養的基本定義及其教育價值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核心素養所展現出來的教育價值、發展價值及引導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在當前的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核心素養已經被教師視為推動有關課程發展的內在動力。作為學生完成教學計劃的第一綜合能力,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形成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核心素養的教育宗旨在于“強調學生的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基于這一理論觀點,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情感與能力的綜合表現。
在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活動中,理論教育正在向著多元化教育發展,以理論知識為核心的教學活動很難滿足學生的自我建設需求,核心素養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一教學短板:其從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角度入手,在注重學生的綜合表現的同時,也在強調學生所展現出來的個體價值,其依靠發展要求與教學活動的相互對照,著力培養學生的個體意識。在現階段的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核心素養涵蓋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四大板塊,其允許學生依靠主觀意識與客觀知識的相互配合來確定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與差別。在核心素養的引導下,專業知識的趣味性得到一定的保障,學生的外顯行為得以控制。核心素養的出現為學生思想上、能力上的轉變提供了必要支持,在依靠情感加工知識、依靠能力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有限的學習結論依靠核心素養傳遞到不同的板塊當中,教學的科學性、學生的積極性得以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建設目標
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發生變革的最終目標必然是為學生的未來成長服務,在核心素養的引導下發起校本課程建設工作,相關教師更應明確掌握這一發展目標,在教學環節,將學生的能力建設、思維建設工作提升到首要位置[1]。校本課程強調教育教學活動的科學性、實踐性,基于此,教師應將客觀的地理知識與抽象概念結合起來,圍繞校本課程的教育特點、建設特點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深入剖析地理因素對于人類活動及未來發展的影響,依靠科學化的教學建設制度,在地理教育活動中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地理課程展現出了極強的區域性與實踐性,相關教學知識隨著地理環境的遷徙而不斷變化,針對這一特點,校本課程中應展現出區域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活動的差異性,以區域性特點的展示幫助學生理解環境對于人類群體的發展影響。校本課程并不是封閉的,為幫助學生更為科學的掌握地理知識,教師可針對地理教學發起獨立探究、合作交流活動,依靠數據、客觀理論、真實案例發起實驗、調查、研究、論述等多元化活動,依靠表格、數據圖等材料的輔導強化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開設獨具特色的體育技能訓練課程,如閱讀建筑平面圖、繪制小型地圖等,培養學生的地理表達能力。
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設計方案
(1)研究推導,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大部分教師都推崇“亦步亦趨”的教學方式,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應該怎么學。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是決定教學活動發展方向的唯一主體,學生主動對教學活動作出響應的積極性極差,在這一落后的學習理念下,其很難在有限的空間中掌握豐富的地理知識,個人所具備的地理思維也無法展現出來。基于此,當校本課程的建設步入正軌,學生并不能依靠實際行動為校本課程的落實、發展提供任何有益的支持。
要展現校本課程的教育價值,教師應基于學生的核心素養做好校本課程建設工作,合理改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促使其以自由、樂觀的態度參與到地理學習活動當中。以湘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材《自然地理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的相關教學為例,在這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在校本課程中增添理論探究板塊,對不同自然環境下的地理特征、環境要素進行分析,并提出層層遞進的思考問題:環境的形成與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哪些必然聯系?是環境影響了地理要素,還是地理要素催生了環境?在這一教學體系下,教師可扮演提問者的角色,根據教學內容提出不同難度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做出回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主動嘗試歸納所搜集到的地理知識,并將其與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結合起來,進而對相關問題作出回應。校本課程的建設應該以“解決問題”為第一目標,針對這一教學要求,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其創造主動加工相關知識的必要環境。
(2)多元活動,積極培養學生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允許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地理問題,在核心素養下落實地理校本課程的建設工作,教師應將綜合思維的培養提上日程,依靠思維的全面發展,為后續地理教學活動、學生思維素養的建設提供實質性保障。
隨著現代教學理念的不斷變化,高考觀念也在伴隨地理教學活動不斷革新: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考查模式逐漸被當前的教學活動所淘汰,將能力、技術、思維等多維元素導入到地理教學當中[2],才能全面激發學生的地理素養。基于此,教師應保障校本課程的科學性,依靠理論驗證實踐,在校本課程的協助下建立更為開放的學習空間。以湘教版必修二教材《城市的空間結構》的相關學習為例,為展現校本課程的開放性,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探究任務:選定一種方法,解釋某個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該結構的原因。開放性較強的教學任務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在校本課程中,學生會根據個人能力發起不同的教學活動:部分學生動手能力較差,依靠搜集信息、口頭敘述的方式解答相關問題,通過文字信息展出案例城市的空間結構,并利用語言對其進行說明;部分學生的地理思維較為優秀,其會嘗試利用平面圖、多媒體等材料相互配合,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展示自身所搜集到的信息。在多元活動的帶動下,學生的各大技能得到鍛煉。校本課程中所布置的教學目標將為后續的建設提供實質性支持,為未來的高考活動做好技能奠基。
(3)開放探究,引導學生參與地理實踐
隨著教學要求的不斷變動,高考地理試題正在向著開放性、科學性的方向發展,針對這一特點,教師應在高中地理校本課程中設置開放性較強的探究問題,依靠虛擬環境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意識[3]。在基于核心素養構建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將高考常見題型、教學思考問題引入到校本課程當中,依靠全面化的教學理論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以湘教版必修三教材《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的相關教學為例,在這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中,開放性試題并不少見。針對高考試題的基本特點,教師可在校本課程中加入思考問題:有一塊荒漠化土地需要治理,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應該如何對其進行治?在接觸到探究問題之后,學生會對荒漠化的表現特征、危害范圍等知識進行會議,結合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理論作出回答,從而給出“植樹造林”“建立隔離帶”等答案。部分學生所給出的答復偏向于“理想化”,其忽略了植樹造林的成本問題、技術問題,為展現校本課程的實用價值,教師可將相關信息傳輸給學生,要求其從改造成本、改造價值、治理實效性等角度思考相關問題,促使學生更為全面的看待及應用地理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對地理知識加以運用,并對所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說明。依靠科學的探究活動,學生能夠在地理校本課程中發現更多的知識,從而以更為科學的態度回答地理問題。
結語:要將核心素養與地理校本課程結合起來,作為學生的第一管理者,教師應尊重校本課程的教育價值,從學生的主觀能力入手,針對不同的核心素養落實多元化的教學方案。核心素養直接從學生的情感、能力、態度等角度影響學生,基于此,教師也應從有關方面完成教學引導工作,為學生創造全新的、解讀地理知識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楊光旺,肖鵬.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地理校本課程實踐研究[J].東西南北,2018(15).
[2]祝偉.基于地圖素養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開發探究[J].情感讀本,2019,000(018):81.
[3]侯劉起,李帥.基于鄉土資源的高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J].地理教學,2016,000(004):22-24.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2018年度立項課題“基于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學科拓展課程開發研究”(課題批準號:XJKX18B02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