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智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方法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地理教學作為高中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發展觀、世界觀、人文觀的正確樹立有著極強的指引作用。在新課程下,地理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理論新知的傳授,也要加強學生地理應用能力的挖掘,以此來實現學生地理素質和總的能力的良好提升。據此,本文就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做了闡述,旨在為高中地理教學的良好發展貢獻良策。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教學;創新策略
通過對新課程的解讀我們可以了解,高中地理教學應將理論新知與實踐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作為教學首重。當前,部分地理教師的教學觀念存有應試性和滯后性特點,他們過于重視授課進度,常常進行填充式的理論教學,忽視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發展,極大程度消磨了學生的地理興趣,也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有力提升。因此,新課程下,地理教師要實現教學觀念由舊向新的轉變,將學生的實際和發展需求當作教學的切入點,理論新知傳授與應用實踐教學雙管齊下,不斷延伸和探索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趣味性、實效性兼備的課堂環境,為學生地理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基。
一、做好導入工作,創造積極氛圍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重內容,科學、有效地課程導入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熱情,創造積極、趣味的氛圍,同時也能讓教學主題、課程重點得到突出展現,引發學生探究欲望。高中地理有著極強的理論性、抽象性特點,教師更應重視新知導入的作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將學生的習性愛好當中導入教學的側重點,把教學設計向學生的興趣靠攏,促使學生學習地理新知的興趣得到充分良好地激發,為后續教學做好準備。例如,在講授“水循環”的知識點時,教師可引入古詩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讓學生以此來分析和探究水循環的概念。又如,在講授《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教師可運用設問方式來導入本節知識要點。同時,教師可將常識融入與設問當中,可提問:“有沒有學生觀看天氣預報?”、“這幾天的天氣會有什么變化?”、“氣溫會不會發生變化?”等等,以此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更加熱情地投入到地理新知學習中來。
二、生活因子滲入,深化地理感知
地理學科有著極強的生活性特點,其內容能夠映射出很多的現實的環境現象和自然現象。如氣象災害、區位選擇、太陽活動以及農業生產等。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將生活因子滲入于教學中來,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地理新知去看待生活事例、探究實際問題、感受生活規律,促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悟到地理知識的內涵精髓與價值,這對于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意義重大。例如,在講授《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時,教師可讓學生對日常水資源浪費現象進行歸納,然后,再展示一些缺水、干旱、浪費水的圖片,并向學生講述水資源分布情況,以此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知到水的寶貴,以及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接著,教師可提問:“我們應該怎么節約水資源?”、“看到浪費水的現象應該怎么做?”等,深化學生節約資源的意識。最后,教師可布置諸如關緊水龍頭、水的在利用等各種實踐作業,促使學生能夠逐步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深化學生的地理感知與情感體驗。
三、信息技術輔助,加深地理理解
當前,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現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極富創新性、實效性和時代性的教輔工具,被廣泛滲入于教學領域。其能夠以音頻、畫面、影像等方式,將空洞抽象的文本內容變得更加具象化和形象化,讓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得到極強的刺激,不但能夠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有效地激發,同時也能夠降低學習難度,深化學生的學習及情感體驗。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進行深度融合,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與優勢,為學生創建實效性、趣味性兼備的課堂環境,有效實現教學效果提升。例如,在講授《地球的運動》時,由于該節內容較為理論和抽象,單靠教師的口頭講解或畫圖指引,學生很難了解其中深意。故此,教師在教學時,可向學生展示地球自傳或者是公轉的動圖或影像片段,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和立體地感知到本節的要點。又如,在講授《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時,該節主要講述社會發展和交通方式的演變,單靠教師講授或學生想象很難達到效果。因此,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從古至今的交通工具圖,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總結運輸方式的特點、發展規律和影響因素,提升其專注度,促使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充分良好地提高。
四、運用靈活手段,培養思維實踐
雖然地理有著文科屬性,但如果想要學習好地理,不能依靠單純地死記硬背,學生新知的掌握與鞏固,還須建立在良好的實踐之上。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時,應當重視學生實踐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如教授學生繪制圖表或地圖的方法、分析地理信息等等。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重視學生正確地理思維的構建,以此來促使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良好的培養,這樣不但能夠保證地理教學效果和質量,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得到良好激發的同時,還能建立起良好的地理思維網絡。例如,在講授《氣壓帶和風帶》時,教師可讓學生自行繪制地球分帶、氣壓帶和季節移動示意圖,以此來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體悟到全球氣壓帶的運動規律,讓教學效率和學生動手能力均得到良好提升。又如,在研究“南極冰川解決阿拉伯缺水問題”時,教師可在課堂組建多個地理小組,讓學生進行合作式的閱讀、分析,并讓他們探究:“阿拉伯地區缺水的原因”、“南極冰川水資源特點”、“南極冰川形成原因”、“如何實現南極冰川水資源有效利用”等問題。然后,教師可讓各組代表陳述或匯報他們的答案。最后,教師依據學生匯報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以此來促使學生地理思維以及實踐能力得到有力地提升。
五、革新教學評價,構建知識體系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學評價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對于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以及學生地理知識體系的構建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其能夠讓教師獲取一手的教學反饋,更加精準地把握到學生的學習實情,進而采取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教學改進措施,增添課題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其能夠讓學生更為直觀地認知到自身的不足以及他人的優點,激起他們的自學與自我提升意識,校正其學習方向,豐富他們的思維與思路,進而讓他們能夠在腦海中構建起較為全面且完善的地理知識網絡。然而,在以往的地理教評中,眾多教師都以成績或者能力為主要教評依據,極容易讓學生產生厭惡或抗拒情緒,使得地理教學效果不佳。對此,在新課改旗幟下,地理教師應當秉承多元化的教評觀念,對教評內容以及方式加以革新,賦予其新的內涵,從而發揮該教學環節的育人效能,推動立德樹人目標的深入落實。首先,在教評內容方面,教師出了要考核學生能力、成績等內容之外,還要將學習熱情、課堂參與度以及日常表現等歸入到教評標準之中,以多樣化的教評內容落實素質教育,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的地理素養得以有序化發展。其次,在教評方式方面,教師在師評的基礎上,可加強諸如自評、互評、組評以及家評的評價方式的教學滲透,以多樣化的評價來擴展學生的地理視野,深化他們的學習認知。最后,教師還要秉承多鼓勵與多點撥的原則,從而在樹立學生地理自信的同時,讓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良好發展,為其地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提供必要助力。
六、結語
總的來說,在新課程下,高中地理教師應當實現自身教學觀念由應試向現代的轉變,把學生的實際以及發展需求當做教學的切入點和出發點,將學生地理素質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首重,不斷創新和探索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自主性得到充分有效地調動,為其更加健康和全面發展打下可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鳳.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01)
[2].張麗麗.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6)
[3].張紅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模式研究[J].魅力中國,2017,000(030):34.
[4].陳其峰.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措施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14,000(010):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