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龍
摘 要:在小學的學習階段,學生的身體、心理逐漸成熟,是培養他們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等關鍵時期。作為道德與法治的科任老師,更應該擔起為學生照亮人生正確的價值觀的路程重大使命,點亮他們人生的燈塔,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社會的不良誘惑。所以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篇論文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簡述如何使教學與生活結合,在教學中加入生活化的設想,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設想;高效課堂
引言
生活化的教學,就是能夠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問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教學的重要性。
如今,人才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家長對孩子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在對他們進行智力方面的著重培養時,也不要忘記對其德育方面的教育。作為教師,可能更加關注學生分數和升學率,即使是在小學階段,也強調以“分數至上”,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記憶為主,刷題為輔,這種應試教育,很顯然違背了在新課標標準發展下,以“學生為主”的宗旨。中國的教育模式最為突出的特征便是應試教育,在高標準的嚴格要求下,培養學生自制力、勤奮刻苦的能力,在學業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完成父母、老師規劃的所謂的未來,但,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避免“生產出一些教育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學生會失去其原本的“色彩”。就以《道德與法治》這一科目為例,學生只是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重復記憶,然后再淪為刷題的工具,對于社會熱點以及新聞時事等了解甚少,這使得學生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之時,也很容易與社會脫軌。在教學過程中,也是更加偏重于以生活實際出發,依據學校的課程規劃,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策略與方法
1.生活化教學思維方式的轉變。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首先要轉變教學模式,傳統的一對多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教學需求,課堂上老師一味地理論是講授,灌輸式的思維會使得課堂更加的枯燥乏味,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如果在課堂上加入生活化的設想,也就是轉變成生活化思維的教學模式,老師依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水平,正值青春期的他們,多了解他們的生活動態,洞悉學生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與生活實際結合,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紙上所學終非淺”的弊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社會熱點,分析時事。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運用社會熱點和新聞時事,作為課堂切入點,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對于社會新聞一定要從時間近期出發,多年前的新聞已經少了探討的價值,對于近期的新聞才能反映社會問題。例如,以2020年爆發的疫情來看,這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在我國新型病毒冠狀肺炎蔓延的時候,我國采取的一些措施,所實施的財力與物力,讓學生更加感受到中國科技的發展與經濟實力,深切感受到自己生在中國,身為華夏兒女的驕傲,增添了民族自豪感。在疫情蔓延全球各地時,美國,日本,英國等其他國家的做法,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國家關系,從而可以聯系課本內容,例如六年級下冊“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國際組織能夠推動國家之間的交流,促進世界和平,可以再借助一些視頻,讓學生更加了解其組織的重要作用,在這場全球的“戰役”中,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就相互扶持、共同幫助,才能化解危機。
3.開展課外活動,加強生活實踐。
課外活動的開展,也是生活化思維模式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例如在學習六年級第三單元“多要文明,多彩生活”這一章節時,可以為學生布置調查任務,通過資料查閱、上網搜尋、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調查自己家鄉的一些文明習俗和文明禮儀,學生們可以將搜集的資料,在課堂上與同學們進行分享交流,既豐富了文明知識,又鍛煉了口語表達。學習其歷史淵源,感悟中國的歷史文明。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可以創設一些文明交流活動,在學習外來文化的同時,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得在互相學習鑒賞的同時,也豐富了文明的發展。
4.創設教學情境,展現生活問題。
在展開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一些生活情景,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問題與疑惑,老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組織學生之間交流討論,學生可能會有學業的壓力、社交問題、校園欺凌等等,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聯系自身提出問題,然后幫助學生有效解決。這不僅履行了身為教師的責任與義務,更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更加順利。在學習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章中,設想一段情景“小王因家中父親重病,巨額醫療費使得他挪用了公司公款,他的行為應不應該受到譴責?”一些同學認為,面對養育之恩的無奈之舉,也是一種孝心,不應該受到譴責,但一些同學認為,小王的行為是愚孝,挪用公款的行為是違法的。老師以此切入話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生活中有很多的無奈之舉,但是也要做一位遵守法治的公民。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人深思,加強了學生課堂的參與感。
結語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應該多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社會時事與新聞案例也經常作為考點的重要內容,將生活中的實際經歷融入到課本教材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老師在豐富教學內容,多元化教學的基礎上,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修正與優化,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以此,才能夠真正的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成效,實現真正的高質量教學。
參考文獻:
[1]李時敏.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思品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研究[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02).
[2]孫傳蘭。“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思品課的滲透研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7(05).
[3]曹存良,小學思品課生活化的幾點思考[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04).